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慶東原·次馬致遠先輩韻九篇
- 創作年代:元代
- 文學體裁:雙調
- 作者: 張可久
作品內容,作品注釋,作品賞析,作者介紹,
作品內容
[雙調]慶東原·次馬致遠先輩韻九篇
詩情放,劍氣豪①。英雄不把窮通較②。
江中斬蛟③,雲間射鵰④,席上揮毫。
他得志笑閒人,他失腳閒人笑。
作品注釋
①劍氣:寶劍的光芒。喻人的才華、勇氣。
②窮:困厄,處於困境。通:通達。窮通:指人生際遇的順與不順。
③江中斬蛟:用的是《晉書》中周處入水斬蛟的典故。
④雲間射鵰:雲間射鵰”用的是北齊斛律光的舊事。
作品賞析
《雙調·慶東原》次馬致遠先輩韻 張可久
山容瘦,木葉凋。
對西窗儘是詩材料。
蒼煙樹杪,殘雪柳條,紅日花梢。
他得志笑閒人,他失腳閒人笑。
作者介紹
張可久(約1280~1348後),元代散曲作家。一說名久可,號小山。慶元(今浙江寧波)人。生活年代比盧摯、馬致遠晚。《錄鬼簿》把他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一類。他的生平不可詳考,只知他頗長壽,至正年間尚在世。《錄鬼簿》說他:“路吏轉首領官”,首領官為民務官,相當於稅課大使(又有說是掌文牘的小吏)。他還曾為“桐廬典使”,70多歲時曾為“崑山幕僚”,約80歲左右尚為“監稅松源”。他時官時隱,足跡遍及江、浙、皖、閩、湘、贛等地,一生奔波,不太得志。
張可久長期為吏的身世,對他的創作很有影響。生活的坎坷,不免使他抑鬱感傷,他的〔慶東原〕《和馬致遠先輩韻》九首,抒發了窮通無定,世態炎涼的感慨。有時不免聯想到百姓的疾苦和世道的險惡:“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賣花聲〕《懷古》),“比人心山未險”(〔紅繡鞋〕《天台瀑布寺》)。他在〔醉太平〕《感懷》中,更寫道:“水晶環入麵糊盆,才沾粘便滾。文章糊成了盛錢囤,門庭改做迷魂陣,清廉貶入睡餛飩,葫蘆提倒穩”,揭示了當時社會黑白顛倒、賢愚不分的現實。只是這種憤世嫉俗的作品,為數不多。
嚮往歸隱,描寫歸隱生活的情和景,在張可久的作品中更多一些。“歸隱”雖然是一個傳統的題材,而對張可久來說,有其特殊的深切的思想內涵。他一生奔波於宦海,在懸車之年尚出仕小吏,有不得已的苦衷。因此在以“歸興”、“旅思”、“道中”命名的篇章中,常常表現出悲涼的情緒和對安定的田園生活的渴望。如:“二十五點秋更鼓聲,千三百里水館郵程。青山去路長,紅樹西風冷,百年人半紙虛名”(〔沉醉東風〕《秋夜旅思》),客觀上反映了元代士人沉抑下僚的艱辛顛沛的境況。張可久筆下的隱逸生活,又是表現得那樣恬淡閒適,如“依松澗,結草廬,讀書聲翠微深處。人間自晴還自雨,戀青山白雲不去。”(〔落梅風〕《碧雲峰書堂》)由於他經歷豐富,游遍江南勝景,所以還有不少寫景之作。
張可久是元代散曲“清麗派”的代表作家。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譽之為“詞林之宗匠”。許光冶說他“儷辭追樂府之工,散句擷宋唐之秀。”(《江山風月譜·自序》)他的散曲的主要藝術特色是:①講究格律音韻;②著力於鍊字鍊句,對仗工整,字句和美;③融合運用詩、詞作法,講究蘊藉工麗,而且常常熔鑄詩、詞名句,藉以入於典雅。這些特點在他的著名套曲〔一枝花〕《湖上晚歸》中有充分的表現:“長天落彩霞,遠水涵秋鏡;花如人面紅,山似佛頭青。生色圍屏,翠冷松雲徑,嫣然眉黛橫。但攜將旖旎濃香,何必賦橫斜瘦影。”這裡用豐富的比擬和想像,勾勒西湖晚景,精心雕章琢句,融合前人名句,創造出恬靜清雅的境界,被李開先譽為“千古絕唱”。
張可久的作品,為求脫離散曲原有的白描的特色而入於雅正,在創作中有過於注重形式美的缺點。但是作為一種清麗的風格,自成元代散曲群芳中的一葩,他的作品使散曲園地更加豐富多彩。尤其是他的寫景作品,有獨到的功夫,如“雲冉冉,草纖纖,誰家隱居山半掩?水煙寒,溪路險,半幅青簾,五里桃花店。”(〔迎仙客〕《括山道中》)這類精緻優美的小令,寫出江南旖旎明媚的風光,給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