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
全世界C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約2.8%,即約1.85億感染者,2010年我國衛生部調查結果提示我國屬HCV感染低流行區,一般人群的抗HCV陽性率為0.43%。
病因
慢性C型肝炎多由急性C型肝炎演變而來。
臨床表現
慢性C型肝炎多由急性C型肝炎演變而來,分為慢性肝炎輕度和慢性肝炎中度,因臨床上症狀體徵常不顯著,以單項ALT增高為唯一異常現象的為數甚多,故常為亞臨床型。如果有症狀,常表現為乏力、納差、關節疼痛、厭食、噁心和發熱。後期可出現黃疸、腹脹或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等。由於慢性C型肝炎患者症狀多輕微,並有較大比例的患者無明確的傳播途徑,故基於上述臨床表現很難做明確診斷,而需依賴實驗室檢查。
傳播途徑
1.經血和血液製品傳播
經血和血液製品傳播是C型肝炎的主要傳播途徑。輸血後非甲非B型肝炎患者,80%以上由HCV引起。反覆輸入多個供血員血液或血製品者,更易發生C型肝炎,輸血3次以上者感染HCV的危險性增高2~6倍。
微量血液也可傳播HCV,如共用污染血液的注射器的毒癮、藥癮者C型肝炎發病率明顯高於一般人群。意外針刺、創傷性醫療檢查、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醫源性傳播也不能忽視。
2.經生活密切接觸傳播
日本學者通過病毒基因型分析,同一家庭成員HCVRNA陽性者,為同一亞型,提示家庭內生活密切接觸可以傳播C型肝炎。經生活密切接觸傳播HCV在非輸血傳播的患者中可能占有重要地位,但尚不能明確是通過何種方式傳播。
3.母嬰傳播
母嬰傳播可分為產前(宮內)感染、分娩時感染傳播和產後傳播,後者主要是哺乳傳播,乳汁中可檢出HCVRNA,哺乳可以傳播HCV。
4.經性接觸傳播
HCV感染可以經性接觸傳播,但其機率較HBV低。
檢查
1.抗-HCV檢測
HCV感染後,機體可產生相應的抗體,最早出現的抗體是針對病毒核心殼區的C22蛋白(抗C22),隨後是針對NS3區的C33蛋白(抗C33)的產生,該抗體的滴度低於C22,但高於最後出現的抗C100。
2.HCVRNA檢測
在感染HCV幾天內,即在ALT升高及抗-HCV出現前幾周,即可測出HCVRNA,因此HCVRNA可作為HCV感染的早期診斷指標,也可作為HCV複製、轉歸及有無傳染性的指標。
診斷
發現抗HCV陽性超過6個月,現HCVRNA為陽性者,可診斷為慢性C型肝炎。根據HBV感染者的血清學、病毒學、生化學試驗及其他臨床和輔助檢查結果,將慢性HCV感染分為:①慢性C型肝炎;②C型肝炎肝硬化,分為代償期肝硬化及失代償期肝硬化;③抗HCV攜帶者。
治療
慢性C型肝炎(CHC)治療的總體目標是清除HCV,獲得治癒,清除或減輕HCV相關損害,阻止進展為肝硬化、失代償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改善患者長期生存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慢性C肝的治療包括抗病毒治療和對症支持治療。
1.抗病毒治療
在DAAs(直接抗病毒藥物)上市前,利巴韋林和聚乙二醇化干擾素聯合治療仍然是我國目前治療慢性C型肝炎主要的抗病毒方案。按此治療仍有相當一部分患者不能治癒或不能耐受該治療方案。2011年以來DAA藥物已經陸續在美國和歐洲等地上市上市的藥物包括Simeprevir、Daclatasuvir、Sofosbuvir、Sofosbuvir/ledipasvir、Dasabuvir等,不同基因分型患者,採用DAA治療方案及療程不同,因此進行DAA抗病毒治療前,一定要檢測HCV基因型。慢C肝抗病毒治療的適應症:只有確診為血清HCV-RNA陽性的C型肝炎患者才需要抗病毒治療。這對於預防C型肝炎進展為肝硬化有重要意義。
2.對症支持治療
臥床休息或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避免過度勞累;選擇含高蛋白、低脂肪、高纖維素的食物,不宜多吃高脂肪食物、高糖食物,應絕對禁酒,不飲用含酒精的飲料、食品及食物。常用藥物如甘草酸製劑,水飛薊素類製劑等。具體治療方案應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規範化治療,患者對於治療方案的依從性對C型肝炎治療成功與否也十分重要。同時可根據病人情況採取相應的中醫中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