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發生原因,絕大多數都有輕微頭部外傷史。關於出血的原因與老年性腦萎縮後顱內空間相對增大有關。尤以老年人額前或枕後著力時,腦組織在顱腔內的移動度較大,最易撕破自大腦表面匯入上矢狀竇的橋靜脈,其次靜脈竇、蛛網膜粒或硬膜下腫瘤受損出血,血液積聚於硬腦膜下腔,引起硬腦膜內層炎性反應形成包膜,新生包膜產生組織活化物質進入血腫腔,使局部纖維蛋白溶解過多,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升高,後者的抗血凝作用,使血腫腔內失去凝血功能,導致包膜新生的毛細血管不斷出血及血漿滲出,從而使血腫擴大。
2.小兒慢性硬腦膜下血腫雙側居多,常因產傷引起,產後顱內損傷者較少,一般6個月以內的小兒發生率最高,此後逐漸減少。不過外傷並非惟一原因,觀察到營養不良、壞血症、顱內外炎症的兒童,甚至嚴重脫水的嬰幼兒,亦可發生該病。
臨床表現
1.慢性顱內壓增高的症狀
包括頭痛、噁心嘔吐、復視等症狀,查體眼底視盤水腫。
2.血腫壓迫所致的局灶症狀和體徵
包括輕偏癱、失語和局限性癲癇等。
3.腦萎縮、腦供血不全症狀
如智力障礙、精神失常和記憶力減退。
本病易誤診為神經官能症、老年性痴呆、高血壓腦病、腦血管意外或顱內腫瘤等。
檢查
1.CT檢查
多表現為顱骨內板下新月形、半月形或雙凸球鏡片形低密度區,可有助於確診。少數也可呈現高密度、等密度或混雜密度。
2.MRI檢查
對某些無占位效應或雙側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患者,MRI更具優勢。
診斷
根據病因、臨床表現和CT掃描或MRI等檢查確診。
治療
一旦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即應施行手術治療,首選的方法是鑽孔引流。因此,即使患者年齡高,亦需盡力救治,甚至進行床旁錐顱引流,只要治療及時,常有良好恢復。但術後血腫復發率仍高達3.7%~38%。
1.鑽孔或錐孔沖洗引流術
根據血腫的部位和大小選擇單孔或前後兩孔(一高一低)。因單孔鑽孔沖洗引流術與雙孔鑽孔沖洗引流術的療效基本相同,所以不少臨床醫生採用單孔鑽孔沖洗引流術。
2.前囟側角硬腦膜下穿刺術
小兒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前囟未閉者,可經前囟行硬膜下穿刺抽吸積血。若為雙側血腫,應左右交替穿刺,抽出血液常逐漸變淡,血腫體積亦隨之減小。如有鮮血抽出和(或)血腫不見縮小,則需改行剖開術。
適用於包膜較肥厚或已有鈣化的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