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清真寺

慕尼黑清真寺

慕尼黑是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有悠久的歷史和天主教文化傳統。慕尼黑清真寺位於市中心,為了便於穆斯林集中﹐也便於同其它宗教和社會團體密切交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慕尼黑清真寺
  • 地區:慕尼黑
  • 風格:土耳其式
  • 地理位置:中心廣場
歷史沿革,背景,修建目的,建築特點,風格特點,主要建築,社會評價,地理交通,

歷史沿革

背景

慕尼黑歷來是天主教中心﹐二百年前教派矛盾﹐新教教徒人少勢弱紛紛外遷﹐成為天主教文化集中的城市。 納粹時期﹐這裡的居民掀起了反猶太運動﹐燒毀猶太堂﹐驅逐猶太居民。 維護巴伐利亞文化特色是這個城市的傳統﹐不歡迎外來人。 慕尼黑市內今天有八萬至十二萬穆斯林人口﹐1960年代在慕尼黑郊外出現了最早的清真寺。 土耳其穆斯林在1990年代在市內建造清真寺﹐引起基督教社會聯盟黨一陣抗議浪潮﹐在清真寺建成後恢復了平靜。 市中心的穆斯林﹐在廣場附近購買了一處家具廠舊倉庫﹐改建為臨時的文化中心﹐設計建造正式清真寺。 在土耳其人看來﹐只有簡陋的禮拜場所﹐不能證明他們的海外創業成功﹐必須有象樣的體面大清真寺﹐成為他們向家鄉人炫耀的光榮和驕傲資本。
清真寺清真寺
今天生活在德國的土耳其人後裔﹐多數是第三代。 老一輩的移民只顧吃苦耐勞掙錢養家餬口﹐對精神生活追求不高。 從第二代開始﹐他們努力求學和工作﹐攀登社會階梯﹐以發揚伊斯蘭的傳統文化表明他們的奮鬥成果。

修建目的

慕尼黑市中心廣場的新建清真寺﹐根據當地土耳其小區領袖昂德爾·伊爾蒂茲說﹕“這箇中心地帶建造清真寺﹐一則便於穆斯林集中﹐再則便於同其它宗教和社會團體密切交流。”

建築特點

風格特點

清真寺的建築工地面對著市中心廣場對面的古老聖科比念天主堂﹐清真寺的土耳其式宣禮塔與復興式巴洛克建築藝術的教堂尖頂遙遙相望。

主要建築

工地現場的工程師瓦爾特·希夫萊說﹐考慮到人們對天主堂的威嚴和感情﹐這座清真寺在設計中表現謙遜的姿態﹐例如宣禮塔只有40米高﹐比對面的教堂尖塔低14米。 教堂尖頂上有十字架﹐清真寺宣禮塔上有阿拉伯文“真主至大”﹐夜間都有燈光照明。

社會評價

現任羅馬教皇本篤十六世出生在這座城市不遠的地方﹐而且他在慕尼黑擔任過教區主教。
67歲的巴伐利亞老居民赫爾嘉·斯堪德爾在市中心超市批發站工作了三十年﹐她說﹕“我年輕的時候﹐看到土耳其人開始向這裡移民。 今天看到他們要在這裡建造清真寺﹐穆斯林勢力發展到了市中心﹐是向我們顯示伊斯蘭的威風。
斯堪德爾太太說﹕“我們不在乎他們的宗教﹐這座清真寺是穆斯林在慕尼黑表現威風凜凜。” 現代歐洲基督教會不景氣﹐多數古老教堂冷冷清清﹐而穆斯林在各地興建清真寺﹐到處人滿為患﹐教堂對門是清真寺﹐形成雙方對比。
德國吉森大學社會學教授克勞斯·萊格威在他的穆斯林小區研究專著中說﹐各處清真寺越造越大﹐而且逐漸向市中心移動﹐多在郊外或冷僻地段建造清真寺﹐而選擇交通要津或傳統文化中心地帶高高豎起清真寺建築標誌。 例如在西部工業城市杜伊斯堡﹐市中心新建清真寺可與德國任何大教堂媲美﹐模仿伊斯坦堡藍色大清真寺的造型﹐伊斯蘭建築特徵明顯﹐大圓頂下寬闊的禮拜大殿可容納一千人祈禱。
幾十年來﹐穆斯林人口迅速增長﹐市場和商店裡﹐當地人已經習慣同穆斯林顧客擦肩而過﹐但是今天有了眼前的清真寺﹐他們用沉重的建築表現他們的存在﹐激起德國南方白人種族主義運動復興。 最近幾年再次興起被人遺忘的排外風潮。 德國南方人﹐歷來以巴伐利亞情調引以為榮﹐有古老的教堂﹑知名的啤酒和生活放縱浪漫。 極右組織煽動民眾抗議﹐上街示威遊行﹐向州議會遞交請願書﹐向法庭投訴﹐反對在市中心建造清真寺﹐理由是穆斯林禮拜人多妨礙交通﹐聲音噪雜。
德國人對清真寺並不陌生﹐凡是穆斯林移民集中的工業城市都有清真寺﹐全國正式建造的清真寺有一百五十多座﹐而非正式建築的清真寺多達兩千處。 如今有三百二十萬穆斯林﹐人口眾多﹐居住集中﹐他們禮拜和祈禱不再羞羞答答隱蔽起來﹐而是公開化舉行各種宗教儀式。

地理交通

慕尼黑市中心選址已定﹐要建造一座清真寺﹐引起社會議論紛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