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與誠意》一書由高海波所著,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慎獨與誠意
- 作者:高海波
- 原作品:Vigilance in Solitude and Sincerity of Will a Study on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Liu Jishan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 出版時間:2016年10月
- 頁數:569 頁
- 定價:59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108056245
《慎獨與誠意》一書由高海波所著,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出版發行。
《慎獨與誠意》一書由高海波所著,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出版發行。內容簡介劉宗周(蕺山)是明末理學的殿軍,在明代理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研究劉宗周不僅對理解理學在明代的發展、變化、終結有重要性,而且對認識陽明學後期發展...
認為“意”是至善無惡的,主張“不沿良知而揭慎獨”(《思復堂文集》卷七《候毛西河先生書》)。古文記載 語出《禮記·大學》。傳統儒學把《大學》第六章視為對誠意的解釋。原文 所謂誠其意者①,毋②自欺也。如惡惡臭③,如好...
君子慎獨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禮記·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出自《禮記·中庸》,意思是,不要在別人見不到聽不到的地方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也不要因為細小的事情而不拘小節,所以君子要慎獨,即使一個人...
《慎獨:自我完善必修課》主要內容:慎獨,是我國一個古老的修身概念,被歷代有德君子推崇。顧名思義,慎獨是指謹慎地審視自己、檢討自己、對待自己,即使在一個人獨處時,也要懂得自律,讓一切行為符合道德,不違背原則。慎獨是對生命的...
《劉宗周及其慎獨哲學》是2001年台灣學生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敏浩。作者簡介 黃敏浩,廣東人,生於香港,先後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多倫多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研究興趣在中國儒家,道家及佛教哲學。現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
本書主要論述了明末大儒劉宗周及其慎獨哲學,反映了晚明心學,乃至儒學的心性之學的精神與面貌。全書先述劉宗周的生平、修養及思想發展,再通過對他的主靜、中和、理氣、心性、誠意等觀念以及《人譜》的分析,指出其慎獨宗旨背後的意涵,實...
《學言下》)。認為“意”是至善無惡的,主張“不沿良知而揭慎獨”(《思復堂文集》卷七《候毛西河先生書》)。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擴張閱讀 中國古代儒家所倡導的一種內心道德修養過程。正心是說心要端正而不存...
從“誠意”到“致良知”——試論陽明“誠意”工夫與朱子之異同陳雙珠/ 書評:吳震《陽明後學研究》鄧國元/ 高海波《慎獨與誠意:劉蕺山哲學思想研究》秦晉楠/ 豐子義、郗戈、張梧:《社會發展的全球省視》張茂鈺/ 聶錦芳《濫觴與勃興—...
而展開其心路歷程、精神特質、邏輯結構的詮釋;從心體與性體的圓融互證,融氣質於義理,以道心定人心,心意知物的連體貫通,而展現蕺山以心著性,使主體之心得到貞定,使形上之性得到落實;從本體與工夫、慎獨與誠意、靜存與動察...
(三)慎獨、誠意學說的形成 第二章 劉宗周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慎獨”與“誠意”一、“慎獨”之旨 (一)作為修身方法的“慎獨”(二)作為功夫論的“慎獨”(三)“獨體”兼具“心體”與“性體”二、“誠意”之教 (...
余語 參考年表(1688-1789)主要參考書目 索引 後記 出版後記 叢書信息 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共110冊), 這套叢書還有 《中國清真女寺史》,《慎獨與誠意》,《柏拉圖的本原學說》,《在上帝與愷撒之間》,《祖宗之法》 等。
若欲去之,其幾隻要誠意,誠意即慎獨,慎獨即是敬,扃鑰斷不可少,而防閒次之。端居無事時,且不要留心世事,遇不平有動於中,則失自家中和氣象,此君子所以思不出其位也。人為心害者,不獨富貴飲食,男女之欲,凡山水書畫,...
二、中西學術的“格義”與會通 三、利瑪竇的貢獻及其影響 第十章 劉宗周的誠意慎獨之學 一、生平境遇及其從政生涯 二、意與誠意 三、心性與慎獨 四、對心學的檢討與對氣學的點評 主要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後 記 ...
《大學》?誠意?慎獨 荀子論“誠”與“慎獨”曾國藩與“慎獨”智慧 慎獨之智:王陽明?梁啓超 楊震:慎獨?齊家?治國 傑斐遜的“慎獨”告誡 懸念式的“誠意”測試 再一瞥:“誠意”、“慎獨”智慧 騙:現代方式的行走 篇五:《大學》矩...
節 從性宗到心宗的轉換以及蕺山誠意新論的緣起 一 劉蕺山論性體與心體 二 性體與心體:獨體的兩種不同面相 三 蕺山誠意新論提出的緣起 四 慎獨與誠意的關係 第二節 劉蕺山論“意”之基本內涵 一...
始終如一、表里如一地用道德規範意識活動和一切行為,就是“誠意”。不自欺心,慎獨意行。在與別人相處時是這樣,在獨處時也應該是這樣。內心如此,表現於外更是如此。“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只有具備真信、至信、...
;湛若水的“隨處體認天理”;劉蕺山的"慎獨"與"誠意"等等。不論這些儒家學者試圖透過何種相近或相異的概念範疇或思想體系,對於人類自我修養及超越的可能提出各種設計,他們所共同承認並以此種共識為基礎而發展其本身思想的觀點,即是透過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