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東漢明帝永平七年(64年),始建河南鞏義青龍山慈雲寺,由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親手創建的一座寺院,素有“釋源祖庭”“華夏作寺之始”之譽,宋代時就有少林寺僧住持慈雲寺。
據法王寺《重修大法王寺碑記》云:“嵩陰慈雲,洛陽白馬,嵩陽法王,乃中國作寺之始”。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玄奘法師奉敕重修,後經宋、元、明、清歷代多次重修。
明天順四年(1460年),刻《釋迦牟尼雙足靈相碑》《青龍山慈雲禪寺五十三峰聖景之圖》《重修青龍山慈雲禪寺碑銘》《青龍山重修慈雲寺碑銘》。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刻《嘉靖重修慈雲寺碑記》。
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重刻《青龍山慈雲禪寺五十三峰聖境之圖》碑。
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刻《萬曆重修慈雲寺千佛殿碑記》。
20世紀30年代前後,民國政府提倡的破除迷信活動波及到此,慈雲寺內許多佛像被搗毀,慈雲寺廟產交歸當地中學,當時鞏縣縣政府下令拆寺建學,寺院殿堂的磚瓦木料被拆用於建校,同時,寺中一棵大有十圍的古銀杏樹也被伐。
20世紀50年代,慈雲寺西谷塔林被拆,到70年代,數十座古塔全部被拆毀,只留下部分塔基及40多塊塔銘和少數塔剎。
20世紀90年代,慈雲寺開始恢復重建,民權村村民們請來了文物專家,請來了作家,請來了高僧,共商慈雲寺復興義舉。通過一些專業人士在民權村長期駐村調查、對慈雲寺周圍古建、碑刻、古塔塔銘、慈雲寺相關記載等文化遺存進行了挖掘整理,編寫出了《青龍山慈雲寺》一書。
2008年,在慈雲寺院東南方恢復慈雲寺祖林工程。為紀念佛陀和最早建寺的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而建,取青龍山之石,歷時三年,方得圓滿竣工。
遺址特點
慈雲寺石刻留存101通石刻,包括古代記事碑52通、元代至清代僧眾墓塔塔銘43方,宋代旗桿夾1座,佛教石刻造像、經幢5件,另有古塔1座、佛灣“空寂禪師舍利之塔”1座、塔基8座、漢代大殿遺址、白衣閣遺址、鐘鼓樓遺址及千佛殿遺址等建築遺存。寺內石刻基本保存完好。所存碑刻多為重修記,其中重要碑刻有明天順四年(1460年)的《釋迦牟尼雙足靈相碑》《青龍山慈雲禪寺五十三峰聖景之圖》碑等。
文物遺存
《釋迦牟尼雙足靈相碑》
《釋迦牟尼雙足靈相碑》刻於明天順四年(1460年),碑身上部刻雙足靈相圖,下為刻圖之來歷,高1.2米,寬0.6米,厚0.2米。圖中拓刻的,是佛祖釋迦牟尼涅槃時留下的足印。大唐貞觀年間,玄奘法師西域取經時求到這一聖物,帶回供養。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雲水僧德明在長安臥龍寺將其拓下,後鐫刻於慈雲寺。佛學專家、敦煌研究院研究員孫修身說,慈雲寺的靈足圖碑,是當前發現的具有明確年代、保存最為完整的一通碑銘。
《重修青龍山慈雲禪寺碑銘》
《重修青龍山慈雲禪寺碑銘》刻於明天順四年(1460年),碑高2.22米,寬1.07米,額書“重修慈雲禪寺”,河南知府漢中虞遷璽撰文,廣東左參議洛陽楊銘書丹並篆額。碑文楷書。27行,每行52字。書法工整,碑文記載青龍山慈雲禪寺的地理環境風貌和重修寺院的情況。
《青龍山重修慈雲寺碑銘》
《青龍山重修慈雲寺碑銘》刻立於明天順四年(1460年)四月,碑高2.04米,寬0.96米。由慈雲寺僧南宗順撰文,無書丹人姓名,碑文楷書,20行,每行15字。書法工整。文後有俗徒題名16列,每列8行,每行3字。碑陰刻捐施人姓名。
《嘉靖重修慈雲寺碑記》
《嘉靖重修慈雲寺碑記》刻立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碑高約3米,碑身高2.14米,寬1.05米。由張洪極撰文並書丹。碑文楷書。24行,每行55字。其書法方正寬博,筆力敦厚。記載了慈雲寺的地理位置、環境風貌和歷史沿革及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的重修經過。
《萬曆重修慈雲寺千佛殿碑記》
《萬曆重修慈雲寺千佛殿碑記》刻立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碑高2.4米,寬0.9米。由趙景星撰文,煩庵書丹。楷書,23行,每行41字。碑文記載了慈雲寺大殿因年久失修、殿字圮頹的情況和重修該殿的經過。碑文書法方正,筆勢有力。
《青龍山慈雲禪寺五十三峰聖境之圖》碑
《青龍山慈雲禪寺五十三峰聖境之圖》碑於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重刻,圓首,碑身上部線刻慈雲寺殿堂布局狀況,周圍53峰的名稱,塔林及寺祖活動地址等,下刻《臥雲禪師贊慈雲聖境》偈詩,高1.8米,寬0.78米,厚0.15米。
文物價值
慈雲寺石刻內容包括寺院的興衰、佛教宗派沿襲與變遷、農民生產活動情況、古代工商管理制度、兵役制度、行政建制、官吏制度、寺院管理機構與職務名稱、自然地理記述、詩文佳作、歷史災害等重要內容,對研究古代佛教文化、歷史沿革、行政建制等都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慈雲寺石刻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大峪溝鎮民權村青龍山腹地慈雲寺內。
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慈雲寺石刻,路程約14.8千米,用時約26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