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慈谿白沙鎮
- 所屬地區:慈谿市
- 面積:19.64平方公里
- 人口:2.40萬人
概況,歷史沿革,服裝產業,其他產業,交通狀況,衛生文教事業,總結,
概況
該鎮公路、內河交通方便。329國道線橫貫全鎮,每天有30個班次過往客車停靠。與329國道相交的有白(沙)彭(橋)、白(沙)河(角)公路,往南可達盛產楊梅的彭東革命老區,往北可達鎮內各村。大塘江、周塘江、潮塘江與界堰江、一灶江、二灶江、三灶江,縱橫穿越白沙建成區而後入杭州灣。每天有從滸山開往水霞浦海閘的15噸級客輪中途停泊。
歷史沿革
白沙鎮原是杭州灣南岸潮汛沖積之海塗。宋慶曆七年(1047年),大古塘(原名蓮花塘)興築時,在今白沙鎮西街沙井頭小村兩側發現有白沙層,故名“白沙路”。無地少地的貧苦鄉民紛紛遷來,沿塘而居,壘灶煮鹽,兼捕海鮮。後海塗延伸,土質含鹽量漸少,遂開荒植棉。至明洪武年間建造滸山所設施時,已是村落儼然,具市肆雛形。清雍正三年(1725年),白沙路街集市正式興起。同治八年(1869年),又興河角市。白沙多遠處客商,河角(白沙鄉的一個村)多當地商販。清末,白沙屬餘姚縣梅川鄉。民國初,置白沙鄉。1954年10月,劃歸慈谿縣管轄。1985年1月,白沙撤鄉建鎮。
服裝產業
白沙鎮以針織著稱,是全國較大針織市場之一。1987年鄉鎮工業產值達億元,1988年增加到1。7億元,上繳國家利稅430·2萬元,被評為寧波市企業先進鄉鎮。白沙鎮的針織業,由來已久。遠在明代種植棉花以後,白沙人民就逐漸有了紡紗織布的技能和習慣,不但織白平板布,而且織色彩鮮艷有圖案畫的方生布、斜紋布,加入蠶絲後成為熠熠閃光的高質量絲緯市,可與當時的“洋布”媲美。外地客商紛紛前來採購,統稱之"二丈布"。抗日戰爭時期,滬甬淪陷,紗廠倒閉,從嵊縣、新昌、溫州、台州直到江西、安徽的客商成批來到白沙販運土布。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浙東遊擊縱隊的部分軍服,也在這裡訂購。聞名遐邇的“餘姚土布”,實源於白沙鎮。
1957年4月,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私營大生米廠翌年改名“白沙躍進廠”。該廠擴大經營範圍,利用全國廠商廢棄的零星布角、下腳料,經過鐵制梳棉機軋成棉絮,散發給民眾紡成紗、織成布,再集中製成再生紗勞保手套和服裝,向全國廠礦推銷。各村爭相仿效,紛紛辦起廢花廠。“文化革命”期間,規定每戶的土紡車最多只能紡35管,其餘紗管一律封存,土紡土織生產受到嚴重影響。1978年以後,積極發展商品經濟。先由個別農戶開始用鐵制橫機生產再生紗線褲,受到各地顧客歡迎。左鄰右舍競相投資,針織機迅速增多,到1982年已發展到3600台。1988年,針織機數量發展到5118台,品種也大大增加,有橫機、圓筒機、棉毛機,其型號有113小型提花機,185、186的大型提花機,還有配套成衣的高速平機、曲牙機、繃縫機。其中有國產的,也有從日本等地進口的。針織原料也從原來的再生紗發展為開司米、彈力絲、錦綸、腈綸、丙綸、滌綸、滌棉交織、滌麻交織等等。在針織的方法上有平板、間隔,還有提花、拉毛。產品式樣繁多,有對衫、開衫、緊身衫、印花衫、運動衫、騎士衫等300多個品種。各類針織品均按市場的需求而不斷創新。1988年,以針織為主的鎮辦、村辦、個體聯戶企業達186家,從事針織業的家庭有5600戶,占全鎮總戶數的70%,從業人員已占總勞力的45%;創產值達6631。41萬元,占工農業產值的39%,占鄉鎮工業產值的60%。1998年興辦的慈谿恆通化纖公司,率先設備採用西德進口機器,為提高我市的加彈絲質量有了一個新台階。
全鎮的針織是以星羅棋布的家庭企業為基礎的,也有幾家規模較大的集體企業,起著示範、領路的作用。如:慈谿市化纖針織廠,創辦於1979年,是慈谿市開辦最早的化纖針織企業,專門從事針織品的漂染定型,為家庭針織工業服務。年產值1200萬元。白沙供銷經理部,於1984年與慈谿市僑聯合營後,易名寧波市華僑友誼公司,下設慈谿羽絨廠、體育用品廠、華僑紡織品總廠,主要生產羽絨服裝、針織內衣、化纖原料及汽車缸墊。香港寧興公司投資15萬美元,與之合作建立了中外合資寧波天然羽絨有限公司,1988年購置日本全自動布機和台灣省羽絨水洗設備,填補了浙江省純棉布高密度空白。產品銷往日本、德國,年產值2185。10萬元,創匯744.58萬元。1988年被評為省創匯先進單位。此外,較大的針織企業還有寧波外貿羽絨廠、慈谿市化纖加彈廠等。白沙針織業的興旺發達,引起了中央、省、市和祖國西南、西北、東北地區各省有關領導的關注,1986年以來,到白沙考察、調查的縣級以上領導達9500人次之多。
其他產業
在針織工業蓬勃發展的同時,白沙鎮還出現了一些其他類型的企業。其中重要的有:國營浙江慈谿密封材料廠,前身是白沙五金廠。1978年與浙江大學聯合研製膨脹石墨密封材料獲得成功。PSPG通用編織填料申報了中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7國專利,PSSX申報了國內專利。1980年獲省科研二等獎,1983年獲石油部密封事業貢獻獎。1984年因與國防重大項目配套,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頒發的嘉獎狀。1985年被批准為省級先進企業。1988年成為慈谿市第一家國家二級企業。產品遠銷日本、美國和香港等12個國家和地區,創產值2046萬元。慈谿801密封材料廠、慈谿密封件公司、慈谿密封專用件廠是在國營浙江慈谿密封材料廠的帶動下建立起來的,分別與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機械工業部通用研究所、北京化工學院聯合開發,1988年3家企業創產值1481.01萬元。慈谿801密封材料廠生產的膠性膨脹石墨,曾在1985年獲煤炭工業部三等獎。白沙活動模型廠生產的模特產品,在上肢及頭部因配有電動裝置而能惟妙惟肖地模擬人的動作和聲音,深受用戶歡迎,1988年產值191.5萬元。
白沙鎮有一個獨特的區域——白沙路街區東端的楊家路村,幾代相傳生產魚鉤,現全村從事魚鉤生產的已占農戶總數的90%。銷售對象以往著眼於附近內河漁民,70年代開始生產垂鉤。1982年5月參加在無錫舉行的漁具展銷訂貨會議後,楊家路村的精工牌垂鉤知名度大大提高。1983年起,全國各主要漁具商店都開始經銷該村“精工牌”等垂鉤。目前,該村有10家聯辦魚鉤專業戶,生產垂鉤3億枚,占全國總銷售量的90%。
白沙鎮擁有耕地1033公頃,是以棉花和糧食生產為主,農副業亦發展迅速。省勞動模範華國根試驗雜交稻成功,平均每公頃產達12570公斤。80年代以來,努力發展瓜果、蔬菜、養魚、養蜂等多種經營。西華村是寧波市的蔬菜基地之一,為寧波供應新鮮蔬菜,為了開發外貿產品,還從日本引進精製高含量食糖為主要原料的“甜葉菊”苗本,發展形勢喜人。現該鎮年農業總產值已達5919.3萬元。
交通狀況
白沙鎮距蕭甬鐵路餘姚站25公里,商客託運不甚方便,該鎮與餘姚、曹娥、紹興等車站聯繫,設立了5家“託運代辦處”。由於原材料產地不一,針織企業採購不便,寧波、杭州、上海、北京等地原材料廠家爭相前來鎮上設立供應點,做到了購銷兩旺。全鎮還有三輪機動車與人力三輪車115輛;有西華村的大、小汽車5輛,每天賓士於寧波、滸山之間,為發展針織工業提供了便利條件。
白沙建成區設有郵電所,每天為針織品交易接送電報近200件。正動工興建的郵電樓竣工後,電話將全部自動化,那時將更方便信息的傳遞。白沙信用社(下設兩個點)等金融機構,每天辦理存、取、轉、匯等業務,年存款最多時可達1220萬元。業務繁忙,可窺見一斑。
該鎮原來的機耕路十分狹窄,現已投資65萬元,拆除民房4310平方米,拓寬了路面(為15米),加固了路基,鋪設了混凝土。白沙路街原是狹小的泥結路,該鎮又投資25萬元,把淤塞多年的白沙路街河填平,改造成長250米、寬19米的混凝土路面。
住宅建設發展迅速。解放以前的舊房屋已很難看到。建房用地每戶控制在100平方米左右,層數由2層開始向3一5層發展。1978年以來,全鎮新建樓房3098幢,每人平均居住面積為11.66平方米,鎮容鎮貌,大有改觀。
衛生文教事業
文教衛生事業不斷發展。1986年興建白沙鎮中學教學樓2450平方米,輔助用房300平方米,設18個班級,學生1008人。並將原在河角村的中學分部改作河角、牆裡、三洞橋聯合國小的校舍。白沙鎮中心國小的教室也拆除了舊平房,改建為教學樓。國小教育已在全鎮普及。中國小校均是寬敞明亮的標準教室。還設有成人教育培訓中心以及幼稚園。文化設施有鎮廣播站、鎮文化中心以及擁有1500座的影劇院,另有電視放映室2個。醫療衛生,除了白沙鎮衛生院外,離白沙200米處的天東鄉衛生院,內設水溝弄祖傳小兒疳氣門診,頗有名氣。此外,白沙鎮還有敬老院1所。
總結
白沙鎮的針織業雖然以家庭工業為主體,但在他們長期創業過程中,逐步掌握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一些規律。其講究效益,重視信息,在原料供應、漂染定型、產品銷售等環節上,走向聯合,搞好服務,配套成龍,實際上全鎮變成了一個規模宏大的針織廠。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針織之鄉”的美稱將會更加名副其實,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