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地下莖合軸型。
竿單叢,喬木狀,但梢端纖細而作弧形下垂;節間圓筒形,長度中等,表面常生有疣基小刺毛,毛落後則留下凹痕及疣基小點;竿環平坦;籜環較顯著,在其上下方(或僅在上方)均環生一圈絨毛環,尤以在竿基部各節最為明顯;竿芽單生,扁桃形,貼生於節內。
籜鞘革質,頂端弧拱至下凹,或呈“山”字形,背部多少被棕色刺毛;籜耳及鞘口繸毛俱缺;籜舌邊緣呈流蘇狀;籜葉三角形至卵狀披針形,易外翻,基部寬約為籜鞘頂端的1/3-1/2。
竿每節分多枝,叢生呈半輪狀,主枝顯著或不明顯的較粗壯。末級小枝具數葉至多數葉;葉鞘無毛或被毛;葉耳及鞘口繸毛均缺;葉舌截形,邊緣呈齧蝕狀;葉片的小橫脈在下表面微突出乃至不清晰。
花枝常不具葉,成束而生,質地柔軟,彎曲下垂;假小穗1-4枚生於花枝各節,成熟時棕紫色或古銅色;先出葉有時僅具1脊;苞片2或3,上方1片無腋芽亦無次生假小穗;小穗含3-5朵小花,上方小花漸小而不孕,成熟時小穗整體脫落;小穗軸節間甚粗短,不易在諸小花間折斷;穎0-1,存在時形如外稃,具不明顯的多脈;內稃遠較小和較窄於外稃,背部具2脊,頂端裂為2短齒;鱗被1-4,彼此不同形,長圓狀披針形,基部具脈紋,邊緣可叉分並生纖毛;雄蕊6,有時可較少,花絲互相分離;子房被毛,花柱1,柱頭常有長短不一的2-4分枝,均作羽毛狀。
果實紡錘形,上部生微毛,腹溝寬而淺,果皮薄,與種子易分離,使果實呈囊果狀。
屬模式種
模式種: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Keng f.
地理分布
該屬現知僅有2種及若干栽培型,特產於中國西南各省及廣東,尤以四川盆地最為常見。
慈竹:廣泛分布在中國西南各省。
孖竹:分布在廣東英德縣岩背。
下級分類
描述 | 中文名 | 拉丁名 |
竿高5-10米;籜鞘頂端寬而下凹,其兩側仍稍高起,略呈“山”字形;籜舌上緣具流蘇狀繼毛;葉片的小橫脈不明顯。 | | Neo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Keng f. |
竿高可達14米;籜鞘頂端圓拱呈弧形,或可為截形;籜舌上緣細齒裂,不具流蘇狀的繼毛;葉片的小橫脈在下表面微隆起,因而較顯著。 | | Neosinocalamus rectocuneatus W. T. Lin |
植物價值
慈竹:在產區是最普遍生長的竹種之一現多見於農家栽培房前屋後的平地或低丘陵,野生者似已絕跡。用途廣泛,竿可劈篾編結竹器,用作絞口尤佳,亦可用於簡陋建築物的竹築牆,以及利用其竹筋和拌石灰粉刷牆壁;蘀鞘可作縫製布底鞋的填充物;經過科學加工可作為制層竹原料。筍味較苦,但水煮後仍有供蔬食者。
孖竹:該種竿較高大,可作一般棚架之用;筍可食。
栽培技術
造林技術
整地:慈竹系叢生竹,應採用穴狀整地,栽植穴規格為60×60×40厘米,在坡度大於15°的坡地或窄台地造林,栽植穴規格為50×50×30厘米,並沿等高線按“品字型”配置。挖穴時應將心土和表土分置於穴的兩側。挖好栽植穴後,根據土壤肥力狀況,可施入經充分腐熟的堆肥20~30公斤或人畜糞10公斤,並與土壤充分混合均勻。
造林密度:一般為4米×4米。在立地質量為Ⅰ立地級且實施集約經營的地段,造林密度可降低至5.0×5.0米或4.0×6.0米;在Ⅲ立地級上,栽植密度可適當增大到3.0×4.0米或3.5×3.5米。
栽植方法:移竹造林,直接將從母竹分離的帶稈竹蔸放入栽植穴內,竹稈直立,栽植深度比原土印深3~5厘米即可,栽緊壓實後,澆足定根水,並用稻草或其他蒿稈覆蓋。同時可採用鐵釺從上向下打通1~2個竹節,在竹筒里澆滿水來提高成活率。
造林季節:慈竹造林季節以2~4月為宜。春旱嚴重的地區,可在雨季造林。
經營技術
幼林撫育:對慈竹幼林,如遇久旱不雨,土壤水分不足時,應及時灌溉;當久雨不晴,林地積水時,應及時挖溝排水。未間種作物的新造竹林,在鬱閉前,每年要除草鬆土兩次,第一次在5~6月,第二次在8~9月間進行。若因條件所限,每年只進行1次除草鬆土,應安排在7~8月進行。除草鬆土時,應注意不要損傷竹蔸、筍芽和嫩筍。鬆土深度5~15厘米為宜,近竹蔸淺,遠竹蔸深。
幼林施肥:對於2年生以上的幼林施肥,各種肥料都可使用。遲效性的有機肥料,如廄肥、渣肥等,最好在秋冬季節施用;較速效性的有機肥(如餅肥、人糞尿等)應在春、夏季施用;速效性的化肥(如尿素、碳胺、複合肥等)應在夏季施用;在春、夏季節施肥時,也可速效肥與緩效肥搭配施用(如尿素和過磷酸鈣混施)。施用遲效性有機肥料,可在竹叢四周開溝或挖穴,施後蓋土,也可直接撒在林地上,但要蓋薄土一層。幼林施肥量視土壤肥力條件、立地級和竹叢大小而定,一般年施肥量為尿素60~300公斤/公頃,複合肥150~750公斤/公頃,餅肥350~750公斤/公頃,農家肥、廄肥15~30噸/公頃。
成林撫育:慈竹出筍盛期為8~9月,出筍數量占全年出筍總量的80%以上,竹筍粗壯,成竹質量較好,應儘量留養。初期和末期出土的竹筍數量少,細弱,成竹質量差。在海拔較高地區,末期出土的竹筍,常因生長期短、幼竹尚未老化,幫冬季易演戲凍害。初期、末期出土的細弱竹筍,應適時除去。割取竹筍時,應儘量保留竹筍的稈基。
劈山除灌:砍除竹林內的雜草灌木,劈山每年可進行1~2次。劈山要做到柴蔸留矮、雜草劈盡。在劈山時,應砍除細弱、畸形和病蟲危害嚴重的竹子以及風倒、雪壓、斷梢的竹子。
削山鬆土:用鋤頭或其他機械疏鬆林地,清除雜草,改善竹林土壤條件。夏秋季,在竹林中淺削(10~15厘米)土層,剷除雜草,冬季深翻(10~15厘米)林地,挖近柴蔸,除去土中大石塊和老竹蔸。在坡度25°以下的竹林,採用等高帶狀削山鬆土,頻寬及間距皆為3米左右,來年隔帶輪流削山鬆土;坡度25°以上的竹林,可採用穴狀鬆土。
挖除竹蔸:用鋤頭等工具清除竹子砍伐後殘留的老竹蔸。挖除竹蔸應在冬季進行,春、夏季節嚴禁挖掘老竹蔸。挖掘老竹蔸一般4~5年一次。挖除竹蔸要做到不傷活蔸、活芽。挖掘後要回填好土,不留穴。最好在挖掘後施入有機肥料,再蓋土填平。
竹林施肥:慈竹林施肥應以有機肥料為主,每年可籬廄肥、堆肥、垃圾肥、綠肥、嫩草肥等22.5~37.5噸/公頃,或餅肥3~4.5噸/公頃,或塘泥15~30噸/公頃。四川慈竹產區土壤母質中,鉀的含量較豐富,施用化肥應以氮、磷肥為主,可按5∶1混合使用,效果較好。施肥最好在竹林削山鬆土時進行。遲效性有機肥料,如廄肥、堆肥、垃圾肥、塘泥等,最好在冬季鬆土前後或打竹蔸時使用。速效性化肥或人糞尿等,最好在夏季竹子生長季節施用。施用速效肥料要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則。施用遲效性有機肥料,可在冬季竹林鬆土前撒於地上,鬆土時將肥料翻入土內;或在已鬆土的林地上,開溝或挖穴埋入肥料。綠肥、嫩雜草肥,可在6~8月,直接鋪於已削山的林地上,或將肥料埋入溝內,施肥或蔓青後上蓋土3~6厘米。施用速效性肥料在林地開溝或挖穴,或水稀釋肥料,澆灌竹筍或幼竹,或削山鬆土前將肥料撒於林地,削山鬆土時,翻入土內。
病蟲害防治
慈竹病害主要有枯梢病,防治方法:每隔一周用50%多菌靈、或50%托布津、或50%波爾多液噴霧。蟲害主要有蚧殼蟲(俗稱:竹虱子)、竹蝗、竹象等。防治方法:對於蚧殼蟲(竹虱子)可用氧化樂果1000倍液進行毒殺。每七天防治一次,連續2—3次。對於竹蝗可用50%敵百蟲2000倍液噴霧。對於竹象蟲的防治方法:①冬季結合林地墾復翻土,適當深挖,破壞竹象蟲的土室。②在清晨或黃昏人工捕捉該蟲的成蟲,立即殺死。③捕殺幼蟲。當發現筍尖枯萎發黃,筍體變軟,則被蟲害的可能性極大,可用利刀切開捕殺。④每天早晚用25%亞胺硫磷2000倍液噴霧毒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