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壽慈峪鎮正月十五散臘會,是一種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屬於民眾自發組織的花燈會。寄寓了中國民眾的美好願望和祈盼,期盼國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壽年豐。
慈峪鎮有東南西北四條街,散臘分東南街、西北街兩隊。每年秋末入冬,在挖好的地窨子裡練武。自己攤錢,請教師,買油,整練一冬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慈峪散臘會
- 地區:靈壽慈峪鎮
- 類型:傳統民俗文化
簡介,特色,
簡介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各街“散臘”有會頭,在除夕,將保管的大小鼓和鈸、鐐、鑼等取出來,分給人們自由練習敲打。將“吊子”(每幅四條,每條都是一尺多寬、二尺多長的布畫,下面還有兩條帶子,畫有封神榜、西遊記、三國、列國等)用繩子穿起來,橫掛在大街中心供大家欣賞。每路吊子兩頭還吊一對燈籠,有玻璃燈、紅綢宮燈、半圓梯形燈等。入夜,各街的半大小孩子們要到龍王堂去搶龍王爺。搶回來後,放在本街的“賢堂”(供神的官房)里供奉起來。
大年初一準備參加“散臘”的人們,都分頭去操練,並糊燈籠、造工具,一直忙活到正月十四。散臘要進行三天,正月十四夜是試燈;十五夜是全燈;十六夜便是殘燈了。
十四日的晚上,先要“散小臘”。各街會頭兒帶領一班年輕人,敲著鑼鼓到各街的廟裡,給神前的臘碗裡添油以示敬意。同時兩會頭接洽商議十五“散臘”路線。
十四晚飯後,各街“散臘”的人集合在指定地點,安排每個人的散臘任務。到黃昏時,發臘張燈。兩路各自匯合成一隊,輪流由一街到另一街,第二天再換街。散臘時,各家的男人都要參加,能扮角色的扮演角色,能打“傢伙”的打“傢伙”,沒有技術的抬鼓、背蠟、背柴炭(供火把、火流星用),或保護“散臘”的隊伍和提燈籠的孩子們。
“散臘”隊伍浩浩蕩蕩,開頭是大鼓、由傘、扇、金瓜、鉞斧、“迴避”“肅靜”等燈圍護,由火把、火流星打場子開路。火流星除了維護秩序、打場子外,還要耍出二郎擔山、獅子滾繡球、張飛大騙馬、蝴蝶飛天等花樣。在眾打的圍爐下,是花會表演隊,旱船、背高、抬高、轉盤、二鬼摔跤、竹馬、花籃、二龍戲珠、十不閒、蓮花落以及戲曲,形式多樣,邊走邊表演。
兩派“散臘”隊伍暗暗競賽,觀看的人多,放爆竹的人多,就是比賽的標準。
特色
這幾天慈峪鎮家家戶戶有客。一到晚上,有的隨著隊伍看,有的站在家門口或是站在房上看,到處是擠過來、擠過去的人流。還有的在自己的家門口入爆竹,“頂住”隊伍不讓前進,讓散臘的隊伍停下來演唱一番,等著放完爆竹才能走。可是前邊又開始放爆竹了,就這樣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直到深夜也很難轉完各條街道。整個街道上鑼鼓喧天,燈火如晝,人流如海,摩肩接踵。人們擠丟鞋、擠丟帽子的事不斷發生。
到十七日,各街會頭兒便將鼓、鈸、銅器傢伙、吊子、燈籠收拾起來,交明 年的新會頭兒。末後,還得把木頭龍王爺送回龍王堂原來的座位上。散臘會便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