愷加王朝

愷加王朝

愷加王朝(Qajar dynasty,1779年—1921年):愷加王朝建於1779年,首次定都德黑蘭

愷加王朝初期,西方列強加緊在伊朗的爭奪。1801年俄國兼併喬治亞;英國同伊朗三次戰爭導致伊朗割地賠款及承認阿富汗獨立。此後法國、奧地利、美國等相繼強迫伊朗訂立了不平等條約。19世紀下半葉,英、俄攫取了在伊採礦築路、設立銀行、訓練軍隊等特權。1907年,英、俄兩國相互勾結劃分了在伊的勢力範圍:北部屬俄國,南部屬英國,中部為緩衝區。 18世紀末,伊東北部的土庫曼人愷加部落統一了伊朗,建立了愷加王朝。19世紀初淪為英、俄的半殖民地。1921年禮薩·汗推翻愷加王朝,於1925年建立了巴列維王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愷加王朝,卡賈爾王朝
  • 英文名稱:Qajar dynasty
  • 所屬洲:亞洲
  • 政治體制:君主制
  • 首都:德黑蘭
  • 官方語言:波斯語,突厥語
  • 主要民族:波斯人,突厥人
  • 主要宗教:伊斯蘭教
建國,巴布教起義,改革,改革失敗,滅亡,帝王世系:,

建國

建立愷加王朝的愷加部落原是一個較小的部落,居住在波斯北部馬贊達蘭的亞斯特巴地區。
愷加王朝獅徽愷加王朝獅徽
愷加人是突厥人的一支,其先祖曾任波斯伊爾汗王朝的太傅。在薩法維王朝遭到阿富汗人進攻時,愷加部落曾出兵幫助薩法維王朝,因此,愷加人在該地區有著一定的聲望。
愷加部落的法塔赫阿里汗酋長因反對納迪爾王朝被殺害,其子穆罕默德哈桑汗重振家族勢力,在馬贊達蘭建立了地盤。
贊德部落的首領卡利姆汗占領伊斯法罕後,與哈桑汗發生爭奪勢力範圍的衝突。
1758年,贊德人擊敗了愷加人,哈桑汗陣亡,兩個部落成為世敵。隨後,卡利姆汗出兵遠征,幾乎征服了整個波斯(除呼羅珊之外),建立贊德王朝。卡利姆汗非常注意愷加人的力量,曾將愷加酋長之子阿加穆罕默德拘禁在首都設拉子作為人質達15年之久。
卡利姆汗去世後,阿加穆罕默德潛逃回鄉,經過多次血戰,他戰勝發所有的敵手,成為愷加部落的新首領,又相繼占領了馬贊達蘭、亞斯特拉克和吉蘭地區。隨後,阿加穆罕默德集中力量向贊德王朝挑戰。
1785年,阿加穆罕默德占領了德黑蘭庫姆、卡尚、伊斯法罕等重鎮。
1794年,阿加穆罕默德率軍圍攻克爾曼,遭到頑強的抵抗。破城後,阿加穆罕默德下令大肆燒殺搶掠,將婦女發給軍人為奴,又下令挖去兩萬居民的眼珠。阿加穆罕默德對不肯歸順的諸汗王採取極其殘酷的懲罰,屠殺其家族,沒收一切財產和土地。在攻占喬治亞的首府提比里西時,就屠殺了數千人,俘虜1萬多居民,並焚燒全城。
1796年,阿加穆罕默德雖然統一了波斯,但他的暴行卻令人髮指,是波斯歷代君主中最殘暴的一位統治者,被世人所指責。
1797年6月的一個晚上,阿加穆罕默德被他的兩個僕人所殺害。

巴布教起義

在阿加穆罕默德死後的一個世紀內,波斯的歷史發生了很大變化,開始由中世紀進入近代時期,波斯的國力不斷地衰弱,它的領土被鄰國攫取而日益縮小;特別是隨著歐洲列強勢力的侵入,使波斯逐漸被淪為半殖民地。另一方面,國內的政治和社會矛盾不斷加劇,各族人民反對愷加王朝統治的鬥爭日益升級。愷加王朝陷於嚴重的內外交困境地,難以有所作為。
巴布教起義:1844~1852年波斯人民掀起反對封建王朝的世俗統治和外國侵略者壓迫的起義,因參加者以巴布教徒為主,故稱巴布教起義。
巴布教派是19世紀40~50年代波斯的伊斯蘭教派之一。巴布教派的創始人賽義德阿里穆罕默德(1820~1850)自稱“巴布”(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意譯為“信仰之門”)。
1844年,巴布以救世主馬赫迪的名義,宣稱伊斯蘭教救世主——隱遁的第十二代伊瑪目馬赫迪即將降臨人間,拯救苦難大眾,消除一切人間不平,建立一個沒有壓迫、人人平等、過著幸福生活的社會。巴布宣傳神權主義,反對世俗王權,號召推翻封建王朝的統治,驅逐所有的外國侵略者,建立一個神權國家。
巴布教的發展有一個曲折的過程。它初期在宮廷布道,希望獲得朝廷的支持以擴大巴布教的傳播。由於巴布教的人人平等主張以及神權主義的原則無威脅到愷加王朝統治者的生存,1847年,穆罕默德國王下令逮捕巴布和他的追隨者。
巴布在獄中寫成了《默示錄》,成為巴布教的聖經。該書宣稱:人類社會各個時代均依次發展,舊制度和舊法律必然讓位於新制度、新法律,但這必須由“真主”派遣的使者來制定。巴布宣稱他就是受“真主”委派的先知,還宣稱《默示錄》將取代過時的《古蘭經》。他說,社會中的黑暗和不公正是世俗統治者官吏和高層毛拉不願拋棄舊制度造成的。巴布教的教義主要反映了城市中小商人、手工業者和農牧民的利益和要求。
巴布被逮捕後,其影響反而擴大。在巴布教徒中,湧現出一批有才幹的領導人,最著名者當屬巴布的大弟子穆罕默德阿里貝爾福魯什。
1848年,貝爾福魯什在別達什特鎮的集會上宣稱,舊的制度和法律以及《古蘭經》已過時。人們已沒有交納捐稅和服役的義務(針對政府和清真寺而言)。他在會上還提出了更為激烈的主張,宣布廢除一切統治階級的特權和私有制,應該平分公共財產。他宣稱男女是平等的,應保護婦女的權利。這顯然是巴布教關於社會改革的一篇宣言,贏得了城鄉下層人民的熱烈歡迎。農牧民、手工業者、小商販和下層毛拉紛紛參加巴布教,到1849年初,巴布教徒已發展到20多萬人。
1848年9月,波斯國王穆罕默德去世,朝廷內部發生爭權的內訌,國家陷於混亂之中。巴布教乘機在波斯北部馬贊達蘭省的貝爾福魯什市(今博勒)舉行武裝起義。起義軍擊敗了地方政權的鎮壓。賽赫吠巴爾西陵墓地區成為起義軍的基地,這裡也成為貝爾福魯什起義者進行社會改革的試驗地,實施了平分土地財產、吃大鍋飯等制度。朝廷上下對巴布教的武裝起義一片驚慌,急忙派遣大軍前去鎮壓,但多次以失敗告終,一度動搖了愷加王朝的統治。此後對賽赫吠巴爾西陵墓地區實行圍困的戰略,斷絕其對外的一切聯繫。起義軍彈盡糧絕,最後全部犧牲。巴布教武裝起義的根據雖然被摧毀,但波斯各地巴布教徒的武裝鬥爭並沒有停止。
1850年5月,裏海西南贊詹的巴布教徒舉行起義。同年,波斯南部尼里茲地區也爆發了巴布教徒起義。但這些起義都因人數較少、準備不足而失敗。愷加王朝為了防止巴布教的反叛力量的擴大,於1850年7月下令處死巴布。鑒於零星分散的起義形不成聲勢,在吸取教訓後,1852年巴布教武裝起義的領導者準備在貝爾福魯什、贊江、亞塞拜然等地同時舉行起義,但都沒有獲得成功。雖然如此,巴布教起義對愷加王朝的統治是一次很大的打擊。

改革

國內人民的起義,少數民族要求民族獨立的鬥爭,歐洲列強的侵略,使波斯的局勢出現空前的混亂,引起了朝野的強烈反思。部分有識之士,甚至在大臣中,都為愷加王朝的命運擔憂。他們認為,必須從政治、軍事、經濟和教育等方面進行深入改革,才能恢復社會的穩定,才能抵抗列強的侵略。時任首相的阿米爾尼扎姆代表了這種思潮。
尼扎姆曾在外交機構的秘書,曾去過法國和奧斯曼,他了解俄國彼得大帝的改革成就,考察過奧斯曼帝國坦齊馬特改革的進程。尼扎姆立志改革,希望重振波斯帝國的雄風,獲得年輕的納歇爾丁國王的支持。尼扎姆原名米爾扎達吉,被納歇爾丁國王賜予“阿米爾尼扎姆”的爵號,還任命他為首相兼武裝力量總司令,並將王妹嫁給他。
1848年,尼扎姆開始實施改革,其主要措施:
(1)大力整頓軍隊,消除波斯軍隊紀律鬆懈、缺乏戰鬥力的狀況:嚴禁軍隊各級領導剋扣下級軍官和士兵的軍餉;興辦軍火工廠,使波斯軍事力量有了顯著的提高。
(2)減輕農民的負擔,規定農民應繳納貢賦的數額,限制各州長和諸汗王對農民強征的稅賦和征派的勞役。因為歷來受壓迫剝削的農民是反對封建王朝統治的主力軍,安撫農民對社會穩定有著很大的關係。
(3)大力整頓財政,增加國庫收入;懲辦貪官污吏;取消王室貴族從地方徵收錢糧的特權(由國庫給予適當的補助)。國庫收入大為改善,地方負擔也有所減輕。
(4)加強中央集權,限制地方長官和諸汗王的權力。
(5)重視教育的發展,建立了第一所高等學校;向西歐國家派遣留學生;準許創辦報紙。
(6)鼓勵發展國內外貿易,支持興辦現代工廠。
(7)限制歐洲列強享受的特權,特別是針對英國人的霸道;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解除俯手聽命於英國人和俄國人喪權媚外的官員職務。
尼扎姆實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波斯出現了中興的跡象,中央權力得到加強,財政狀況得到改善,農民負擔有所減輕,工商業者得到收益,社會趨向穩定,因此受到多數人的支持。尼扎姆推行改革的目的是鞏固愷加王朝的政權,這就有著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消除封建王朝固有的腐敗。何況尼扎姆只是得到年輕國王的支持,才能推行其改革措施。尼扎姆的改革觸犯了王室貴族、地方升官和諸汗王、中高級軍政官員,以及寺院和宗教界上層的利益,也抑制了歐洲列強的利益。於是他們聯合採取反對尼扎姆改革的行動,曾多次策動部分軍人反對尼扎姆的改革舉措,並謠傳尼扎姆準備陰謀推翻國王。

改革失敗

1851年11月,納歇爾丁國王解除了尼扎姆的首相和武裝力量總司令的職務。1852年1月被國王下令處死。
尼扎姆改革難以堅持並最終遭受失敗,使波斯一度中興的局面迅速消失,國勢又日漸衰落,歐洲列強對波斯的侵略加劇,整個社會重新出現動亂。愷加王朝失去了最後一次振興的機會。

滅亡

1919年8月9日簽訂英伊協定,規定英國在軍事、財政、關稅等方面享有完全控制權,把伊朗變成保護國。這一奴役性協定遭到伊朗人民廣泛反對,議會(“馬傑利斯”)拒絕開會批准這一協定,伊朗爆發了反英怒潮。英國被迫改變手法,企圖通過扶植代理人來控制伊朗,便選中了威信較高的禮薩汗。然而禮薩汗有自己的打算,不想任人擺布,他期望藉助英國的支持,通過政變奪取軍權,掌握最高權力。於是,他同親英的作家和政客賽義德·吉雅丁達成協定:禮薩汗同意率部參加政變,政變後由賽義德·吉雅丁擔任政府首腦,他則統管全國軍權。
1921年2月中旬,伊朗國王阿罕默德·沙阿準備出遊南方,指名要哥薩克師派部隊擔任護衛。賽·吉騅丁趁機讓師長鬍馬雲派禮薩汗出任護衛部隊司令官。2月18日,禮薩汗利用哥薩克師很久沒有領到薪餉的反政府情緒,率領三千名寄薩克兵,從首都西北的喀茲文城出發進軍德黑蘭。2月21日(波斯歷為12月3日)進入首都,逮捕了許多官員,幾乎兵不血刃地實現了政變,推翻了阿罕默德·沙阿政府。阿罕默德·沙阿出逃。賽·吉雅丁任新政府首相(以後於5月外逃至巴格達),禮薩汗先任哥薩克師師長,後任陸軍大臣,掌握了新政府的實權。“十二月三日政去”(按波斯歷又稱“呼塔月三日政變”)是一次資產階級——地主聯盟取代封建貴族統治、以維護民族獨立的政變,它標誌著舊的愷加王朝大權旁落,名存實亡,禮薩汗從此登上了伊朗的政治舞台。
1923年10月28日,回國不久的國王阿罕默德·沙阿任命禮薩汗為首相。以後阿罕默德·沙阿又出國,訪問“歐洲”直至1930年去世再未回國。
1925年初,禮薩汗就任按規定只能由國王兼任的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議會授予禮薩汗獨裁大權。10月31日,議會宣布廢黜愷加王朝。12月13日,立憲議會宣布建立新的巴列維王朝(古代波斯的一個強盛王朝)。
1926年4月25日,禮薩汗加冕登極,稱禮薩·沙阿·巴列維,成為巴列維王朝的第一代君主。禮薩汗創立的巴列維王朝是伊朗近現代史交替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是伊朗從中世紀的封建主義走向封建——資本主義歷史過程的開端。

帝王世系:

卡扎爾王朝(1794年~1925年)又稱愷加王朝。此後均稱伊朗國王。
阿迦·穆罕默德汗1796年加冕為伊朗國王,建都德黑蘭。
法塔赫·阿里沙(1797~1834在位)
穆罕默德·沙(1834~1848在位)
納賽爾丁·沙(1848~1896在位)
穆扎法爾丁·沙(1896~1907在位)
穆罕默德·阿里·沙(1907~1909在位)
艾哈邁德·沙(1909~1925在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