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與免疫學實驗教程

《感染與免疫學實驗教程》是2015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感染與免疫學實驗教程
  • 出版時間:2015年1月1日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814261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感染與免疫學實驗教程》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打破了現行的課程框架,改變了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將醫學微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和醫學免疫學有機整合,並結合當前先進的實驗技術,對實驗內容進行了深層次的整合和最佳化,使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既有機結合又相對獨立,兼顧了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感染與免疫學實驗教程》分為病原生物學基礎實驗、免疫學基礎實 驗、綜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等四篇。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基礎實驗開設了一些經典的驗證性實驗,以鞏固理論知識和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綜合性實驗以套用型實驗和病例分析為主要形式,有機融合了各相關學科的知識和實驗技術,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性實驗由教師提出問題,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自主設計和完成實驗,以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感染與免疫學實驗教程》內容豐富實用、層次清晰、原理簡明、適 用面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的獨立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以培養基礎紮實、善於綜合、兼顧創新的高素質的醫學人才為最終目標。

圖書目錄

第一篇 病原生物學基礎實驗
實驗一 顯微鏡的原理與使用方法
一、普通光學顯微鏡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暗視野顯微鏡原理和使用方法
實驗二 細菌材料標本的製備
一、細菌活菌不染色標本的製備
二、細菌材料玻片標本的製備
實驗三 微生物常用染色方法
一、單染色法
二、革蘭染色法
三、抗酸染色法
四、阿培脫染色法
五、莢膜染色法
六、芽孢染色法
七、鞭毛染色法
八、Fontana鍍銀染色法
九、墨汁染色法
實驗四 細菌的人工培養
一、常用基礎培養基的製備
二、細菌人工培養的接種方法
三、細菌常用生化反應
實驗五 細菌在自然環境中的分布、消毒和滅菌
一、細菌在自然環境中的分布
二、細菌的消毒和滅菌
實驗六 生物因素對細菌的影響及細菌的變異
一、抗生素的抗菌試驗(紙片法
二、細菌鞭毛的變異
三、細菌接合試驗
四、噬茵體的噬菌作用(平板法
實驗七 細菌免疫學試驗
一、細菌免疫學鑑定試驗
二、細菌免疫學診斷試驗
實驗八 細菌的分子生物學診斷
一、聚合酶鏈式反應
二、核酸雜交技術
實驗九 細菌毒素檢測
一、內毒素測定(鱟試驗
二、外毒素毒性作用及抗毒素中和作用
實驗十 病原性球菌
一、常見病原性球菌的菌體形態、排列及染色性
二、葡萄球菌、鏈球菌和肺炎鏈球菌的培養特性
三、葡萄球菌的血漿凝固酶試驗
四、膿汁標本病原性球菌的分離鑑定
實驗十一 腸道桿菌和棒狀桿菌
一、腸道桿菌的形態及染色性
二、糞便中腸道桿菌的分離與鑑定
三、棒狀桿菌
實驗十二 芽孢菌和分枝桿菌
一、需氧芽孢桿菌
二、厭氧芽孢梭菌
三、分枝桿菌
實驗十三 真菌和其他微生物
一、螺旋體
二、立克次體
三、支原體
四、衣原體
五、真 菌
實驗十四 病毒形態和分離培養
一、病毒形態的觀察方法
二、病毒分離培養與鑑定
實驗十五 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試驗
一、病毒血凝試驗 59 ’
二、病毒血凝抑制試驗
實驗十六 病毒的分子生物學檢測
一、聚合酶鏈式反應
二、免疫印跡法
實驗十七 病毒的形態特點
一、狂犬病毒包涵體(內基小體
二、麻疹病毒包涵體
三、脊髓灰質炎病毒對細胞的致病作用
實驗十八 寄生蟲常用標本的製備
一、血液標本的製備
二、糞便標本的製備
三、排泄物和分泌物標本的製備
四、穿刺標本的製備
五、其他器官組織標本製備
六、蟲體標本的製備
實驗十九 寄生蟲常用染色方法
一、姬氏染色法
二、瑞氏染色法
三、鐵一蘇木素染色法
四、碘液染色法
五、金胺一酚染色法
六、改良抗酸染色法
七、金胺一酚一改良抗酸染色法
八、卡紅染色法
九、墨汁染色法
實驗二十 醫學原蟲
一、葉足蟲
二、鞭毛蟲
三、孢子蟲
實驗二十一 醫學吸蟲
一、華支睪吸蟲
二、衛氏並殖吸蟲
三、布氏薑片吸蟲
四、日本血吸蟲
實驗二十二 醫學絛蟲
一、鏈狀帶絛蟲和肥胖帶絛蟲
二、細粒棘球絛蟲
三、曼氏迭宮絛蟲
實驗二十三 醫學線蟲
一、似蚓蛔線蟲
二、蠕形住腸線蟲
三、毛首鞭形線蟲
四、十二指腸鉤口線蟲和美洲板口線蟲
五、馬來布魯線蟲和班氏吳策線蟲
六、旋毛形線蟲
實驗二十四 醫學節肢動物
一、昆蟲綱
二、蛛形綱
第二篇 免疫學基礎實驗
實驗一 凝集反應
一、直接凝集反應
二、間接凝集反應
實驗二 沉澱反應
一、瓊脂擴散試驗
二、免疫電泳試驗
三、環狀沉澱試驗
實驗三 補體參與的免疫反應
一、溶血反應
二、補體結合試驗
三、血清總補體含量的測定(CH50測定
四、溶血空斑試驗
五、補體介導的細胞毒試驗
實驗四 免疫標記技術
一、酶免疫技術
二、螢光免疫技術
三、金免疫技術
四、放射免疫技術
實驗五 免疫印跡
一、蛋白質的電泳分離
二、將蛋白質從凝膠中轉印至膜上
三、免疫檢測
實驗六 免疫細胞的分離與純化
一、外周血液中白細胞的分離
二、外周血液中單個核細胞的分離——密度梯度離心法
三、淋巴組織中淋巴細胞的分離
四、淋巴細胞的分離純化
五、人外周血樹突狀細胞的分離與培養
實驗七 細胞免疫功能測定
一、E玫瑰花環試驗
二、淋巴細胞轉化試驗
三、NK細胞活性的檢測
四、LAK細胞的製備及其細胞毒活性檢測
五、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的製備
六、CTL細胞毒活性檢測
七、抗體介導的淋巴細胞毒試驗
八、混合淋巴細胞培養試驗
九、白細胞移動抑制試驗
實驗八 流式細胞測定技術
實驗九 細胞因子及其受體的檢測
一、細胞因子的生物活性檢測法
二、細胞因子及其受體的免疫學檢測法
三、細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學檢測法
實驗十 化學發光免疫分析
實驗十一 HLA分型技術
一、微量淋巴細胞毒試驗
二、DNA分型技術
實驗十二 超敏反應
一、豚鼠過敏試驗
二、血清中總IgE水平測定(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
三、血清中特異性IgE抗體的測定(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
四、肥大細胞脫顆粒試驗
五、循環免疫複合物(IC)的檢測
六、遲髮型超敏反應(皮膚試驗
實驗十三 多克隆抗體的製備及純化
一、傷寒桿菌(顆粒性抗原)抗血清的製備
二、溶血素(顆粒性抗原)的製備
三、抗人IgG(可溶性抗原)免疫血清的製備
實驗十四 單克隆抗體的製備
一、小鼠骨髓瘤細胞的準備
二、免疫B淋巴細胞的準備
三、細胞融合
四、融合細胞的接種與選擇性培養
五、雜交瘤細胞的檢測
六、陽性雜交瘤細胞的克隆化培養
七、雜交瘤細胞的擴增與凍存
八、單克隆抗體性質的鑑定
九、單克隆抗體的生產
十、單克隆抗體的提純
實驗十五 抗體的純化
一、中性鹽沉澱法粗提抗體
二、離子交換層析法純化抗體
實驗十六 非特異性免疫實驗
一、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
二、正常體液殺菌作用的測定
第三篇 綜合性實驗
實驗一 人體正常菌群的檢測
一、人體手指皮膚正常茵群的檢測
二、人體咽喉部正常茵群的檢測
實驗二 飲用水中大腸菌群的測定
實驗三 黃鱔體內棘顎口線蟲感染的調查
實驗四 人體蠕形蟎感染的調查
實驗五 ToRCH感染的檢測
實驗六 病原性球菌感染的病例分析
實驗七 腸道桿菌感染的病例分析
實驗八 病毒和其他微生物感染的病例分析
實驗九 線蟲和吸蟲感染的病例分析
實驗十 醫學絛蟲和原蟲感染的病例分析
第四篇 創新性實驗
實驗一 醫學微生物學科研課題設計與論文撰寫
一、醫學微生物學研究的目的、意義和主要特徵
二、醫學微生物學研究的基本程式
實驗二 腹瀉樣品微生物(病原體)的檢測
一、導 言
二、背景設計
三、實驗目的
四、實驗要求
五、進度安排
六、實驗報告
實驗三 細菌耐藥性的檢測
一、導 言
二、背景設計
三、實驗目的
四、實驗要求
五、進度安排
六、實驗報告
附錄
附錄I 常用試劑的配製
附錄Ⅱ 動物實驗技術
附錄Ⅲ 常用免疫學檢查正常值
附錄Ⅳ 工作中應常注意的要點
附錄V 危險品的防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