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感染病學》內容簡介:感染性疾病治療的關鍵是病原學治療。臨床面對眾多細菌感染病例,抗菌藥物合理套用最複雜也最為重要。《感染病學》在簡明扼要介紹各類各品種抗菌藥物的同時,更是重點闡述了合理套用概念中所包括的全部內涵,如基於PK/PD和抗菌活性特點等理論決定抗茵藥物的使用方案,耐藥茵產生機制及防止耐藥菌產生和擴散的策略和方法,以及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監測和安全使用等。十餘年來基於循證醫學的概念和方法,已有不少感染性疾病由國家機構或權威性學術團體制定了治療指南,對醫院感染的控制也有各種規範,《感染病學》在相應章節內作了扼要介紹,對其重點、精華和貢獻進行複述,同時也對存在問題和今後方向作了探討。臨床治療除針對病原體治療外,不能忽視機體反應性、病理生理異常,以及維護和提高宿主抗感染免疫力。
《感染病學》是由我國知名的感染性疾病和肝臟疾病資深專家賈輔忠教授主編的,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介紹了生物反應調整治療新概念,對單克隆抗體的套用、治療性疫苗和基因治療的研究也都在書中作了介紹。凡此種種治療方法的進步,增強了我們治療各種難治性感染的信心和不斷進取的勇氣。是一部臨床教學的專著,極具參考價值。
作者介紹
賈輔忠,主任醫師,教授。1957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1966年南京醫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1980年4月至1982年4月在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第二內科研修肝臟疾病的臨床和免疫機理。從事傳染病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50餘年,在治學過程中逐漸確立臨床感染病學的完整體系。1992年任江蘇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南京醫科大學教授。獲國家“七五”科技攻關和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多項醫學研究獎。1993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證書。在國內外醫學雜誌發表論文共80餘篇;主編和參與編著書籍28部,其中《臨床肝膽疾病》(1984年)、《醫院內感染監控管理》(1990年)、《臨床感染病學》(1998年)等對拓展學科發展有重要影響。曾任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會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醫院感染控制學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江蘇分會理事、江蘇省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導小組副組長。曾擔任中華傳染病雜誌、中國實用內科雜誌、中華醫院感染學雜誌、臨床肝膽病雜誌等專業雜誌的編委。
李蘭娟,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內科學(傳染病)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浙江省科協主席。兼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組長,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感染病專科醫師分會會長,全國人工肝培訓基地主任,國際血液淨化學會理事,《中華臨床感染病雜誌》《中國微生態學雜誌》《浙江醫學》主編及《中華傳染病雜誌》《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誌》副主編。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30餘年。主要研究方向:傳染病診治;肝衰竭與人工肝臟;感染微生態研究。
創建了獨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統(ALSS),在治療重型肝炎方面獲得了重大突破,開闢了重型肝炎治療的新途徑,建立了我國第一株永生化人源性肝細胞系——HepLL,創建了分離肝細胞的新方法,完成了新型生物型及混合型人工肝的構建,研究成果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制定了《人工肝治療指南》《肝功能衰竭診療指南》,編著了我國該領域的首部專著《人工肝臟》,引領我國人工肝研究發展的方向。創立了感染微生態學新理論,首次揭示微生態失衡在肝衰竭發生髮展中的作用機制;發現細菌耐藥新基因;提出了感染微生態防治新策略;主編了我國首部《感染微生態學》專著,研究成果200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近年來在“Journal Hepatology”“Journalof Clinical Virology”等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SCI收錄30餘篇;承擔了國家“863”“973”“十五”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0餘項;主編專著《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手足口病》《傳染病學》等16部,其中,《傳染病學》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圖書目錄
第一編 感染病學基礎
第一章 概論/003
第一節 感染、感染性疾病、傳染病的概念/003
一、感染/003
二、感染性疾病/003
三、傳染病/004
第二節 感染髮生三要素/004
一、生物源性病原體/004:
二、宿主狀態/008
三、環境、生態與感染/008
第三節 人體的正常菌群生態/009
一、人體微生態構成概況/009
二、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功能/010
三、腸道茵群在腸道屏障構建中的作用/013
四、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物拮抗作用/014
第四節 微生態失衡與感染微生態防治/014
一、微生態失衡/015
二、感染微生態防治/016
第二章 抗感染免疫/019
第一節 固有免疫與適應性免疫/019
一、固有免疫應答/019
二、抗原提呈細胞與抗原提呈/021
三、適應性免疫應答/022
四、固有免疫應答與適應性免疫應答的關係/025
第二節 抗感染的免疫遺傳學/026
一、感染性疾病遺傳易感性的相關概念/026
二、感染性疾病遺傳易感性的方法學/026
三、主要感染性疾病的遺傳易感性研究進展/028
四、感染性疾病遺傳易感性的意義/031
第三節 Toll樣受體及其信號通路與抗感染免疫/031
一、ms啟動的炎性信號通路/031
二、各種感染與n求s/032
三、TLRS作為免疫治療的靶位/033
第四節 免疫與細胞因子/035
一、細胞因子的特性和種類/035
二、細胞因子受體/036
三、細胞因子的生物學活性/036
第五節 補體系統/038
一、補體系統的組成和理化性質/038
二、補體的激活/038
三、補體的生物學作用/039
第六節 宿主清除病原體的免疫機制/040
一、抗病毒免疫應答/040
二、抗細菌免疫應答/043
三、抗真菌免疫應答/044
四、抗寄生蟲免疫應答/044
第三章 感染的發病機制/047
第一節 病原體致病性相關機制/047
一、細菌的致病性/047
二、各類病原體的毒力因子及其綜合致病過程/052
三、扳機致病學說/054
第二節 感染宿主的炎症反應/056
一、炎症反應和炎症介質/056
二、炎症介質的種類和作用/058
三、急性炎症和急性期反應蛋白/061
第三節 異常免疫致病機制/064
一、超敏反應/064
二、超抗原免疫反應/066
三、感染誘發自身免疫/068
第四節 感染慢性化和再燃復發機制/071
一、慢性持續性感染的免疫逃逸機制/071
二、慢性炎症和感染的再燃復發/074
第四章 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學/078
第一節 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學的過去和現在/078
一、感染性疾病危害的嚴重性和已取得對感染病控制的成就/078
二、我們正處在感染性疾病全球危機的邊緣/079
三、感染病流行病學的任務/080
第二節 傳染源與感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宿主/081
一、傳染源與感染源/081
二、傳播途徑/081
三、易感宿主和人群易感性/084
四、感染的自然過程/084.
第三節 人獸共患感染性疾病/085
一、人獸共患感染性疾病的意義和特徵/085
二、人獸共患感染性疾病的常見病原體/086
三、寵物引起的人獸共患感染性疾病/088
四、非寵物動物引起的人獸共患感染性疾病/090
五、人獸共患感染性疾病的臨床處置/092
六、人獸共患感染性疾病的防制對策/093
第四節 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對感染病流行過程的影響/093
一、全球氣候變暖/093
二、經濟全球化/094
三、生物入侵/094
四、病原體變異/095
第五節 社區感染和醫院感染/095
一、社區感染/095
二、醫院感染/095
第六節 臨床流行病學在感染病防治中的套用/097
一、流行病學研究的原則/097
二、感染性疾病的自然史及臨床試驗/098
三、感染性疾病的病因探討/099
四、實驗室診斷方法的評價/100
第七節 感染性疾病的監測和防制原則/101
一、感染性疾病監測的概念及其內容/101
二、傳染病報告制度和國際檢測傳染病/101
三、感染性疾病的預防策略和預防措施/102
第八節 消毒與滅菌/103
一、消毒與滅菌和使用原則/103
二、物理消毒滅菌法/103
三、常用化學消毒滅菌法/106
四、消毒、滅茵效果的監測和影響效果的因素/109
第九節 免疫預防/110
一、免疫預防的歷史與貢獻/111
二、常用生物製品的接種操作方法/111
三、細菌類菌苗/112
四、病毒類疫苗/113
五、基因重組疫苗/115
六、核酸疫苗/116
七、聯合疫苗/116
八、治療用生物製品——抗毒素及抗血清/117
九、計畫免疫及其接種程式/118
十、預防接種注意事項、不良反應及其處理原則/119
第十節 化學藥物預防/120
一、化學藥物預防的優缺點/121
二、化學藥物預防的套用/121
第二編 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第五章 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方法/130
第一節 臨床診斷/130
一、臨床表現/130
二、流行病學資料/131
第二節 病原學診斷/132
一、病原微生物檢查/132
二、血清學與免疫學檢查/134
三、病原體核酸的檢測/135
四、克隆技術等/137
第六章 抗病毒治療/138
第一節 病毒感染的自然過程和治療策略/138
一、病毒感染的自然過程/138
二、病毒感染的治療策略/140
第二節 抗病毒化學藥物/141
一、三環胺類抗病毒藥物/142
二、核苷類似物/142
三、病毒蛋白酶抑制劑抗病毒藥物/147
四、非核苷類RT抑制劑抗病毒藥物/147
五、焦磷酸類抗病毒藥物/147
六、神經氨酸類似物抗病毒藥物/148
七、融合抑制劑/149
第三節 慢性持續性病毒感染的治療/149
一、抗病毒治療/149
二、免疫應答干預治療/150
第七章 抗菌藥物的臨床套用/153
第一節 抗菌藥物作用機制與細菌耐藥性/153
一、抗茵藥物作用機制/153
二、細菌耐藥性/155
第二節 抗菌藥物種類、作用和不良反應/159
一、β內醯胺類/159
二、氨基糖苷類/163
三、大環內酯類/163
四、喹諾酮類/164
五、四環素類/165
六、糖肽類/165
七、林可黴素類/165
八、磷黴素/166
九、鏈陽性菌素類/166
十、磺胺類/166
十一、呋喃類/166
十二、唑烷酮類/166
第三節 常見細菌性感染的治療原則及病原治療/167
一、急性細菌性上呼吸道感染/167
二、急性細菌性下呼吸道感染/167
三、肺膿腫/170
四、膿胸/170
五、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盂腎炎)/171
六、細菌性前列腺炎/171
七、急性感染性腹瀉/172
八、細菌性腦膜炎及腦膿腫/173
九、敗血症/173
十、感染性心內膜炎/175
十一、腹腔感染/176
十二、骨、關節感染/176
十三、皮膚及軟組織感染/177
十四、口腔、頜面部感染/178
十五、眼部感染/179
十六、婦科感染/180
十七、性傳播疾病/181
第四節 抗菌藥物的合理套用/182
一、合理套用抗菌藥物的基本原則/182
二、藥動學、藥效學與合理套用藥物/184
三、關注宿主狀態和安全用藥/189
第五節 抗菌藥物的預防性套用/192
一、內科、兒科領域中的預防用藥/192
二、外科預防性用藥/192
第六節 常見耐藥菌感染的抗菌藥物治療選擇/194
第八章 抗真菌感染治療/200
第一節 抗真菌藥物的種類、作用和不良反應/200
一、兩性黴素B及其脂質基製劑/200
二、氟康唑/201
三、伊曲康唑/202
四、伏立康唑/203
五、卡泊芬淨/203
六、米卡芬淨/203
第二節 抗真菌藥物治療淺部真菌病、深部真菌病的系統和局部用藥原則/204
一、淺部真菌病的用藥原則/204
二、深部真菌病的用藥原則/204
第三節 抗真菌藥物預防性套用於特殊宿主/206
一、一般預防/206
二、靶向預防/206
三、預防性抗真菌藥物種類的選擇/207
第九章 生物反應調整治療/209
第一節 輸液、營養、維持臟器功能/209
一、補液療法/209
二、營養支持/213
三、維持臟器功能/214
第二節 抗炎症反應/216
一、糖皮質激素/216
二、拮抗炎症介質/219
第三節 細胞因子製劑/219
一、干擾素/219
二、胸腺肽製劑/222
三、白介素一2/224.
四、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225
第四節 免疫球蛋白製劑/225
一、靜脈用免疫球蛋白製劑性狀/226
二、免疫球蛋白的免疫藥理和臨床套用/226
第五節 其他免疫調節劑/228
一、生物製劑/228
二、化學合成免疫調節劑/229
三、植物藥和多糖類藥物/230
第六節 新創免疫學治療/230
一、單克隆抗體/230
二、干擾素刺激基因/231
三、基因治療/232
四、治療性疫苗/234
第十章 感染相關的器官功能衰竭/240
第一節 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徵/240
第二節 感染性休克/241
第三節 中毒性休克綜合徵/246
第四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249
第五節 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256
第六節 急性腎衰竭/262
第七節 溶血尿毒綜合徵/268
第八節 肝衰竭/271
第九節 顱內壓增高綜合徵/274
第十節 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徵/278
第三編 各類病原體感染
第十一章 病毒感染/287
第一節 概述/287
一、相關概念/287
二、病毒的結構、形態和分類/288
第二節 病毒性疾病/300
一、皰疹病毒科病毒感染/300
單純皰疹/300
水痘一帶狀皰疹/305
EB病毒感染/309
巨細胞病毒/314
人皰疹病毒6型、7型和8型感染/319
乙型皰疹病毒感染/322
二、痘病毒科病毒感染/323
天花/323
附:種痘/326
猴痘/326
三、腺病毒科病毒感染/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