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兒童: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研究

愛心兒童: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研究

《愛心兒童: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研究》是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南茜·艾森博格。

基本介紹

  • 書名:愛心兒童: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研究
  • 頁數:220頁
  • 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
  • 裝幀:平裝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540843357
條形碼: 9787540843359
尺寸: 21 x 13.3 x 1.2 cm
重量: 281 g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南茜·艾森博格 譯者:鞏毅梅
南茜·艾森博格為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終身董事講席教授。

內容簡介

《愛心兒童: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研究》集中了到目前為止關於親社會行為的動機和這些動機在不同的情境中如何發展和被激發的最新觀點。兒童最初在何時表現出來親社會行為,尤其是利他的行為?為什麼有些兒童比他們的同伴更具有愛心?兒童親社會程度的差別是遺傳的結果還是後天教育造成的,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家長和老師有意識地培養兒童利他主義的思想或者教他們更多關愛他人的行為可以加強兒童親社會的傾向嗎?
通過將關注重點從審視反社會行為到謀求積極的推動,比如給予兒童更多愛心和關心,南茜?艾森博格擴大了我們關於兒童道德潛能開發的認識。
20世紀社會科學領域所進行的許多實證研究都致力於了解反社會行為形成的原因和起作用的因素。通過研究兒童的道德觀念及行為,發展心理學家們試圖探明侵略、衝突、犯罪和偏見等行為的認知及社會基礎。與心理學家們對兒童負面行為的長期研究相比,他們對兒童利他行為、合作和分享等正面行為研究的歷史就要短得多。

目錄

1 親社會行為研究
1.1 研究綜述
1.2 本書概要
2 具有善意的嬰兒與具有愛心的兒童
2.1 三歲以前
2.1.1 對他人不幸的反應
2.1.2 分享與幫助行為
2.2 學齡前
2.2.1 對他人不幸的反應
2.2.2 分享與幫助行為
2.3 學齡期
2.3.1 對他人不幸的反應
2.3.2 分享與幫助行為
3 親社會行為的動機
3.1 兒童自我報告的動機
3.1.1 學齡前兒童
3.1.2 國小階段
3.2 親社會道德判斷的發展
4 親社會兒童的特點
4.1 一致性
4.2 性別差異
4.3 人口學方面的特徵
4.3.1 社會地位
4.3.2 家庭規模和家中的排序
4.4 社交能力和適應能力
4.5 共鳴性情緒反應
4.6 認知特徵
4.6.1 常規智力
4.6.2 理解
4.6.3 道德判斷
5 利他行為的生物學基礎
5.1 動物的親社會行為與人類的親社會行為
5.2 基因與親社會行為中的個體差異
6 文化影響
6.1 仇恨、敵對和不信任的文化
6.1.1 IK族人
6.1.2 阿羅里斯族人
6.1.3 夸基烏特族人
6.2 親社會文化
6.2.1 艾圖塔基人、梅森人、帕帕溝人
6.2.2 傳統的霍皮社會
6.2.3 以色列集體農莊
6.2.4 合作行為中的文化和亞文化差異
6.3 文化差異的來源
6.3.1 溫暖與情感
6.3.2 文化價值的反覆宣講
6.3.3 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結構性影響
7 家庭中的社會化
7.1 父母養育孩子的行為
7.1.1 父母的榜樣作用
7.1.2 父母的言傳作用
7.1.3 父母對孩子發出的幫助型指令
7.1.4 父母對孩子親社會行為的歸因
7.1.5 父母對孩子的管教
7.1.6 強化
7.1.7 親子關係的質量
7.2 共情訓練的重要性
7.3 兄弟姐妹的影響
8 家庭之外的社會化:學校、同伴和媒體
8.1 教師和學校的影響
8.2 同伴影響
8.3 電視的影響
9 情景的作用
9.1 情緒狀態
9.1.1 情緒很好的時候
9.1.2 傷心或情緒不佳的時候
9.2 親社會行為的代價和成效
9.3 接受方的個性特徵
9.4 緊急情況下影響助人行為的因素
10 結論
10.1 目前的研究結論
10.2 新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