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高夫·惠特蘭

愛德華·高夫·惠特蘭

愛德華·高夫·惠特拉姆,ACQC英語:Edward Gough Whitlam,1916年7月11日-2014年10月21日),出身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維力瓦選區的工黨(ALP)籍政治家,世人簡稱他高夫·惠特拉姆(Gough Whitlam;發音為 /ˈɡɒf/ goff),為第21任澳大利亞總理。2014年10月21日晨,被稱為“中澳關係之父”的澳大利亞前總理愛德華·高夫·惠特拉姆去世,享年98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愛德華·高夫·惠特蘭
  • 外文名:Edward Gough Whitlam
  • 國籍:澳大利亞
  • 出生地: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墨爾本
  • 出生日期:1916年7月11日
  • 逝世日期:2014年10月21日
  • 職業政治家軍人飛行員
  • 畢業院校:雪梨大學
  • 主要成就:第21任澳大利亞總理
個人履歷,人物生平,早期政治生涯,反對黨領袖,總理生涯,憲政危機,反對黨領袖,

個人履歷

1952年高夫·惠特拉姆首次當選新州籍的下議員;1960年當選為工黨副黨魁;1967年成為下議院內的反對黨領袖(在西敏寺制中,相較於上議院,真正掌有實權的是下議院)。
愛德華·高夫·惠特蘭
1969年國會改選的結果席次不足以組閣。1972年,在當時的執政聯盟連續主政23年之後,惠特拉姆終於率領工黨取得了組閣權;1974年在提前的國會改選中,工黨再次取得組閣權。1975年澳大利亞總督在國會有重大爭端之際,未循例事先徵詢總理方面的意見,僅在召見後即解除惠特拉姆的總理職務,後世稱此“澳大利亞憲政危機”;他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被總督所解職的總理
儘管惠特拉姆當政的時間不長,但後世認為他擔任總理期間建樹頗多。時至今日,許多政策和方針皆於當代成形,並且持續發揮著行政效益。其中最著名的是健康保險(Medicare)政策。此外有如總統般的施政風格、所追求的社會福利改革,以及國會改選失利等仍然使人們表以同情和討論。

人物生平

惠特拉姆生於維多利亞州墨爾本的Kew區其父Fred Whitlam是服務於聯邦政府、任職皇家聯邦律師(Commonwealth Crown Solicitor)的公務人員。由於在老惠特拉姆的公職經歷中,有許多是與爭取人權相關的,所以對其子的從政生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力。惠特拉姆高中畢業後,前往雪梨大學學習法律。二戰期間他在空軍擔任飛行員,因積功晉至空軍上尉(Flight Lieutenant)。戰後他完成學業,於1947年進入業界服務。
1944年,惠特拉姆在昆士蘭州擔任空軍軍官1944年,惠特拉姆在昆士蘭州擔任空軍軍官
1942年4月22日,惠特拉姆與瑪格麗特·杜威結婚(比爾·杜威之女),育有三子一女。她是一位作家,並且曾獲得游泳比賽冠軍。因此2002年惠特拉姆在他們結婚60周年紀念宴會上,笑稱與其他從政者相較,他在婚姻上的耐力方面,創下記錄。
惠特拉姆的長子Nicholas Whitlam後來成為著名的銀行家。他在擔任保險公司National Roads and Motorists Association(也是個汽車業者的遊說團體)董事長時,由於努力為所代表的團體爭取利益而成為一位爭議性人物。次子Tony Whitlam長年擔任聯邦議員,後來成為聯邦法庭的法官,並於1994年成為澳大利亞首都特區最高法院的法官。三子Stephen Whitlam則是前任外交官。女兒Catherine Dovey服務於新南威爾斯州假釋諮詢委員會直至2004年。
當地時間21日晨,被稱為“中澳關係之父”的澳大利亞前總理愛德華·高夫·惠特拉姆去世,享年98歲。

早期政治生涯

在1947年惠特拉姆開始角逐政府職務。但是他先後兩次在地方議會的選舉中及一次新南威爾斯州的州議會的選舉中落敗後,後來在1952年的工黨的韋里瓦選區議員的休伯特·拉扎里尼宣布在下次選舉中不再競選,惠特拉姆贏得黨內預選成為工黨的候選人。1952年,拉扎里尼病逝,惠特拉姆在隨後進行的補選中以67.5%的得票率大勝,步入聯邦國會。在此後的十餘年中,惠特拉姆在黨內的地位不斷提升,自19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惠特拉姆成為一位競爭黨首的有力的潛在候選人。1960年,在經過數次的大選失利後,工黨選舉新的領導層,惠特拉姆當選為新任工黨副領袖。1966年末,工黨在大選中再次一敗塗地,只剩下41個席次。隨後在1967年2月的黨團會議上,惠特拉姆擊敗對手,成為新一任工黨領袖。

反對黨領袖

成為反對黨工黨領袖以後,惠特拉姆看到工黨連續在大選中落敗,號召進行黨內的改革。但隨後在1968年,在黨團會議上,他的改革受到爭議,隨後他宣布辭職,並要求重選黨領袖。在之後的黨首選舉中,惠特拉姆以38:32票擊敗對手,繼續擔任黨領袖。但此時黨內一些組織拒絕改革,於是惠特拉姆決心改革,他成功降低了工會在工黨內的影響力,並強調國家利益而並非地方利益。並在1969年的黨會議上,惠特拉姆以他對工黨的巨大影響力,在會議上通過了61項決議,包括對工黨的各方面進行改革。這些改革為日後工黨的勝利提供了有力保證。
而在這期間,以自由黨為主的時任政府發生了很多變故,總理哈羅德·霍爾特在游泳時消失,作為執政夥伴的鄉村黨的議員麥克尤恩擔任總理。1968年,自由黨選舉約翰·葛瑞·戈頓為新一任的黨領袖,隨即,戈頓成為新總理。但不久戈頓開始受到批評。在1969年的大選中,雖然由於在上屆大選中工黨席次過少,不可能一次就獲得更多的席次得以組閣。但儘管如此,惠特拉姆帶領工黨增加了18個議席,得票率也增加了7.1%,發揮了工黨的最良好的狀態。這雖然未能奪回執政權,但對總理戈頓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並為數年後的大選勝利鋪平了道路。1971年,戈頓在黨內投票中被擊敗,威廉·麥克馬洪取代戈頓成為新總理。很快在1972年初時,工黨便確立起在民意調查中的優勢。
不久在1972年末,新一屆大選選戰正式拉開,惠特拉姆打出了“是時候了”的競選口號,並作出了一系列競選承諾。終於在大選中,工黨繼1969年大選後再奪取了8個席次,順利擊敗自由黨政府,在時隔23年後,工黨終於奪回了執政權,惠特拉姆也成為了23年來首位工黨成員擔任這一國家的最高職務——聯邦總理的人。

總理生涯

由於美國早於1972年2月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並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惠特拉姆就任總理後數周內代表澳大利亞正式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全面建立兩國關係,這被認為對於仍在外交中被孤立的中國有很大意義,而且他也是首位訪問中國的現任總理,因此,惠特拉姆也稱作“中澳建交之父”。同時,他決定澳大利亞從越南撤軍,取消了徵兵,釋放逃避兵役的人。
1973年惠特拉姆總理會見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1973年惠特拉姆總理會見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
與此同時,惠特拉姆在國內進行改革。包括給成績合格的學生免費讀大學,給單親的家庭和無家可歸的人提供福利補助,並且廢除了死刑,結束了帶有種族主義白澳政策,並削弱政府新聞審查制度,任命更多女性擔任政府職務,同時,惠特拉姆政府改用前進,美麗的澳大利亞為澳大利亞的新國歌。
但是由於惠特拉姆的工黨政府儘管在眾議院占有多數,但在參議院並沒有優勢,導致施政有阻力。於是在1974年,惠特拉姆總理決定解散眾參兩院,進行大選。在大選中,工黨儘管在眾議院喪失了1個席次,但仍然過半數,而且在參議院上有所增加,因此惠特拉姆得以連任。
在第二個任期內,惠特拉姆開始遇到困難。首當其衝的就是經濟問題,尤其是在石油危機的衝擊下,通貨膨脹及失業問題日趨嚴重,甚至政府被迫尋求到海外借債。而與此同時,反對黨自由黨的黨首斯內登被議員馬爾科姆·弗雷澤挑戰而下台,弗雷澤擔任反對黨領袖後,更開始對執政黨發起更多的批評,但惠特拉姆政府依然在不斷開展各項立法等工作。但嚴重的是,就是反對黨在參議院始終不斷抵制政府提出的財政預算案,這最終使得1975年的憲政危機的爆發。

憲政危機

1975年澳大利亞憲政危機,總督約翰·克爾以總理無法將預算案通過參議院為由,解散了愛德華·惠特拉姆任總理的政府,並任命時任反對黨領袖弗雷澤為新一任總理,這是首次有總督使用這一象徵性的權力。當時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決定不予干涉,理由是澳大利亞已成為獨立國家,其總督就是元首,而憲政危機必須由澳大利亞自行解決。約翰·克爾的舉動此後一直被爭議。反對者認為法律上,按照西敏制的慣例,總督不應解散在眾議院擁有多數支持的政府,一個非民選的總督不應有權解散由人民選出的政府。

反對黨領袖

在被免職後,惠特拉姆隨即作出表態,他批評克爾及弗雷澤等人的行為,並呼籲支持者壓制怒火併投入到下屆大選的活動中。隨後,工黨依靠在眾議院的多數,通過不信任案,企圖打倒弗雷澤政府,要求總督重新任命惠特拉姆為總理,但很快弗雷澤宣布解散國會,提前大選。在選戰中,惠特拉姆提出“恥辱,弗雷澤,恥辱,弗雷澤”,並針對憲政危機中惠特拉姆被免職的問題展開選舉活動,而工黨在選戰初也以此事件作為他們的一大利器,但是由於在工黨執政時期,在經濟上處理不力而被民眾反對,於是在1975年12月13號的國會選舉中,工黨喪失很多議席,而自由黨聯盟在參眾兩院獲得半數得以繼續執政,惠特拉姆重新成為反對黨領袖。惠特拉姆作為反對黨領袖,擊敗了數次黨內有人對於他的領導權的挑戰。但在1977年的大選中,工黨雖然增加了兩席,但不足以取代弗雷澤重奪執政權。因此,惠特拉姆不久決定辭去黨領袖,由比爾·海登接任。其後淡出政壇。
官銜
前任
Billy Snedden
繼任
Frank Crean
前任
William McMahon
澳大利亞總理
1972 – 1975
前任
Nigel Bowen
外交部長
1972–1973
繼任
Don Willesee
前任
Jim Cairns
澳大利亞環保部長
1975
繼任
Joe Berinson
前任
Hubert Lazzarini
韋里瓦選區議員
1952 – 1978
繼任
John Kerin
前任
Arthur Calwell
澳大利亞工黨副領袖
1960 – 1967
繼任
Lance Barnard
澳大利亞工黨領袖
1967 – 197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