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19日晚上,一束光電信號從愛因斯坦曾經工作過的美國普林斯頓發出,通過大洋光纜在24小時內週遊地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愛因斯坦與時間膠囊
- 時間:2005年4月19日晚上
- 人物:愛因斯坦
- 穿越:倫敦、巴黎、紐約等城市
介紹
十萬人的光接力
穿越了倫敦、巴黎、紐約等城市,經過全球數十萬人的24小時“光接力”,最後返回普林斯頓。所有光電信號經過的城市都會收到一封來自普林斯頓的電子郵件,打開郵件,是愛因斯坦永恆的笑容。
這一天,是愛因斯坦逝世50周年紀念日。人們用這種特殊的方式紀念《相對論》誕生100周年,並向這位偉大的科學巨人致敬。
1938年8月的一天,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接到了美國總統羅斯福打來的電話,希望他給5000年後的人類寫一封信,作為即將在第二年開幕的紐約世博會的禮物。於是,這封寫給未來的信,將愛因斯坦與世博會緊密聯結在了一起。
當時的歐洲世界已經是戰雲密布,納粹德國吞併了奧地利,侵占捷克的陰謀也在醞釀之中。剛剛從經濟大蕭條中走出來的美國民眾以為戰爭還很遙遠,但是敏銳的愛因斯坦還是嗅到了戰爭的火藥味。
愛因斯坦:對未來擔憂
1938年8月10日,愛因斯坦懷著複雜的心情寫下了《致後人書》,在信中,他回顧了人類取得的重要科學技術成果,他寫道:“我們利用電能橫渡大洋,使用電能來減輕人類的繁重的體力勞動,我們學會了飛行,利用電波很容易地把訊息發到全球各地去。”同時,愛因斯坦也道出了對戰爭的擔憂,他說: “生活在不同國家中的人們每隔一個長短不等的時間就要進行互相殺戮,因此,每一個想到未來的人必然都生活在經常的憂慮中。”
愛因斯坦寫了這封信,對戰爭的擔憂,是非常明顯的。戰爭也提出這種問題: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在人類社會套用是為人類造福還是給人類帶來災難?
愛因斯坦的這封信是用特製的墨水和紙寫成,1938年9月23日,它被放入了一個稱作“時間膠囊”的特製容器中,與它一起放入這個容器的,還有電動剃鬚刀、電話等35件日常用品,人造纖維等75種紡織品,以及各種書籍、雜誌、圖片和縮微膠片。 這些凝聚著二十世紀人類智慧的器物,被浪漫而莊嚴地埋入了紐約弗拉興草坪下15米深的花崗岩洞內,而這裡就將是半年後紐約世博會舉辦的地方,埋下“時間囊”為1939年的世博會完成了一個精神的奠基。5000年後,即公元6938年,“時間囊”內的物品才能被一一取出。
肯尼思·傑克遜,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
在時間膠囊中包含著一種既悲哀又樂觀的東西。悲哀的地方是,當時間膠囊再度開啟時,當初將資料放入其中的人恐怕早已不在了。但它同時還包含著某種樂觀的東西,因為時間膠囊這個想法說明我們對於自身以及我們取得的成就懷有一種自豪感,說明我們相信一百年或五千年之後人類依然會存在,並且依然希望了解有關我們的事情。
在時間膠囊被埋入地下半年後,1939年4月30日,紐約世界博覽會開幕。愛因斯坦應邀來到會場,並以科學為主題進行演講,他以嚴謹的態度對科學本身進行深刻反思。
愛因斯坦
如同藝術一樣,科學如果想真正、充分地完成它的使命,那么人們對於科學成就,就不應只是膚淺的理解,而必須認識它的深刻內涵。
在1939年紐約世博會後,埋下“時間膠囊”這個充滿歷史感的創意,從此成為世博會的一個傳統。1964年紐約世博會,1970年大阪世博會等相繼埋下“時間囊”,在這些“時間囊”,包括了諸如信用卡、避孕藥、人造心臟瓣膜、披頭士的唱片等。
當然,今天的人們無法等到幾千年後時間膠囊開啟的時刻,但是在陳列在匹茲堡博物館中的複製品中,我們依然可以讀到愛因斯坦的這封《致後人書》。埋下“時間膠囊”這個充滿歷史感的創意,多少帶著些許人類由於自身文明高度發展而產生的自豪感,然而,當愛因斯坦在“時間膠囊”中放入那封充滿憂慮的信件的時候,人類文明也走到了一個需要細細思考的時刻。 愛因斯坦的《致後人書》不僅是給1939年紐約世博會的禮物,更是以此作為與未來溝通的工具,給今天的人們以警示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