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

意根

佛教語。為 六根中的第六根。謂對於法境而生意識,故名。 清 龔自珍 《五重證義》:“ 觀世音 用耳根, 香積佛 眾香世界用鼻根, 智者大師 用意根。” 章炳麟 《國故論衡·辨性上》:“意根之動,謂之意識。”參見“ 六根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意根
  • 拼音:yì ɡēn
  • 釋義六根中的第六根
  • 出處:《五重證義》
涵義,引申,

涵義

yì ɡēn
意根
佛教語。為六根中的第六根。謂對於法境而生意識,故名。 清 龔自珍 《五重證義》:“ 觀世音 用耳根, 香積佛 眾香世界用鼻根, 智者大師 用意根。” 章炳麟 《國故論衡·辨性上》:“意根之動,謂之意識。”參見“ 六根 ”。

引申

佛學知識
【意根】
(梵mana-indriya,藏yid-kyi dban%-po)
(一)六根之一︰指知覺器官所有的知覺能力,亦即掌管知覺作用的心。在十八界中名為意界或意根界。依《俱舍論》卷一所述,此意根雖非離六識而另有其體,但十八界中所以另立意界,是因前五識是以眼等五根為各自之所依,第六意識別無所依,為成此依故說意界。但俱舍等小乘家不許六識俱轉,因此,六識中的任何一識起時,是以無間滅的六識身之一為等無間依。所以,前五識是以無間滅的意及五根為所依,第六識唯以意根為所依。在唯識大乘方面,因允許八識俱轉,所以,八識各以自類為開導依,第七末那識是第六意識的近所依,因此,特名之為‘意’。
(二)二十二根之一︰指六識界與意界的七心界。如《俱舍論》卷二雲(大正29·13a)︰‘意根通是七心界攝’。
日前有位友人拿了一本從信法師的著作《阿含經的疑難》(圓明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93頁),有論及意根,其解釋如下:「色身是心識所依之根,色身就是心識之根,簡稱為意根」、「意根的內容有眼耳鼻舌身五根,五根一一是意根之部分……,若要指出意根之所在。」  略辨:如是說全部色身即是意根了,而意根即屬色法了,言下之意謂無色身即無意根了,因如是所說色身若壞即是意根敗壞,命也盡。但事實上非如是所言,如三界中之無色界天人,是屬無色蘊無色身之天人,也稱為有情,其也有意根,命未盡了,只是無色身爾,常劫處於定中,屬無色身之天人。因此意根非是色法,屬心法,但為與意識有所區別,乃取其音譯為末那,即是大乘法之第七識意根末那。
阿含經常云:「意法為緣生意識」意根緣法塵而生意識了別,意根是意識的俱有依,若無意根緣法塵,便無意識了,因此在五無心位中(昏迷悶絕、睡眠無夢、無想定、滅盡定及生無想天),是無意識而有意根的。
意根的特性 是恆審思量,處處作主,有覆無記,是遍一切時、遍緣一切現法,且只緣現境,不緣過去、未來之法塵境;因遍緣一切現法的緣故,所以了別慧差,只與十八個心所法相應,因此,緣法塵需了別時,即轉生意識加以深細了別。而意識是意根的工具,其特性是審而非恆,審察犀利,與五十一心所法相應,緣現境、過去境、未來境之法塵,如回憶過去,展望未來,皆是意識之作用,但不遍一切時,於五無心位中即斷,不能同時遍一切法,只能專注一二法,而加以深細了別。如上課時只專注於眼所對之色塵,與耳所對之聲塵上;閉著眼睛走路時只專注於耳所對之聲塵,與身所對之觸塵上用心了別,不能同時遍五塵,何況同時遍一切法。又如不小心手被割傷時一定會痛,但如果意識專注於其它事情上用心,則意識便忘了手痛的覺受,但手痛還是在的,只是意識不在其痛上用心而便忘了手痛;如意識專注在此手痛上的覺受,則會覺得手會越來越痛。由此可知意識不會像意根一樣同一時間而遍緣一切現法,以上略說意根與意識之差別。
《雜阿含經》三二二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說:『眼是內入處』,世尊略說,不廣分別。云何眼是內入處?」佛告彼比丘:「眼是內入處,四大所造淨眼,不可見,有對。」耳鼻舌身內入處亦如是說。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意是內入處』,不廣分別,云何意是內入處?」佛告比丘:「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
如是說前五根(指淨色根、勝義根,非言扶塵根)是內入處,不可見,有對。如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而意根非是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如是言「意根如心意識一樣非是色法」,以此證明意根乃心法,為何無對呢?因意根普遍執著一切法,無如前五根而有所對應之塵相,而此心體的存在,亦非凡夫所能自己加以檢查核對,故名無對。
於平時又如何體驗觀察、證知意根末那的心行呢?如人深睡無夢時,以羽毛輕觸其臉,其人即會以手抓搔癢,及深睡時因睡姿過久發麻,而翻身變換睡姿,此現象乃因睡眠時意根仍遍緣一切現法,透過前五根所對五塵而生的法塵而起作用,令意識現起少分而運作之;亦如醒時「明知不可為而被習性控制所產生的作主心行」─身、口、意微細剎那作主之心;即如明知此事不可做而決定做之作主心、此事不可說而仍說之不可控制性,即是意根之遍計執性。亦如喜歡攀緣六塵境上之境界受,如眼見喜好之色塵境便不由自主的多看幾眼、喜好音樂者口中便時常哼唱著旋律而不自知;亦如老人獨坐時似無意識的抖腳,或如年輕人以手旋筆之動作而不自知,都是因習慣之養成後,意根又喜歡攀緣六塵境上之境界受的結果,以茲體驗而證明意根末那之心行。
由上可知意根絕非如從信法師所言:「要指出意根之所在,惟有全稱眼耳鼻舌身意。若一定要指出意根的話,色身活生生的生命就是意根,色身若壞即是意根敗壞,命也盡。」色身若壞時,意根末那是不隨之敗壞的,乃隨業力牽引,隨所生所系,於三界六道中往生,過去世中之意根染污習氣也帶至未來世中,直修至俱解脫阿羅漢,入滅盡定(滅受想定)時,意根末那會少分的消失,意根的五遍行─觸、作意、受、想、思心所,滅了受想兩心所,而入滅盡定,意根還有少分繼續存在。入了無餘涅盤時,十八界俱滅,意根末那則是永滅無餘。
以上略辨從信法師對意根之誤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