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表示瑕疵:學說與規範》是2018年3月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冉克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意思表示瑕疵:學說與規範
- 作者:冉克平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3月
- 頁數:394 頁
- 定價:6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970423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意思表示瑕疵是民法典總則之中的重要內容。《意思表示瑕疵:學說與規範》以意思表示瑕疵為主題,對該制度的基本理論、各種類型及其法律後果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研究,嘗試構建我國意思表示瑕疵的學說體系。主要表現為:一是對已開發國家或地區、國際或區際條約有關意思表示瑕疵的新立法、司法以及研究動態進行詳盡地梳理,很好地分析並把握意思表示瑕疵的研究動態以及發展趨勢;二是在編纂民法典的背景之下,針對現有的民法典總則及相關學者建議稿之中有關意思表示瑕疵的規定予以評析,並從立法論的角度提出建議;三是在制度分析中引用大量的判決進行實證研究,並對判決的得與失予以分析與檢討,同時對相關熱點與疑難問題進行評析,使之對司法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
出版著作4部:《強制締約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產品責任理論與判例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物權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民法教程:民法總論·物權法》(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在《中國法學》《法學》《清華法學》《現代法學》《法律科學》《比較法研究》《法商研究》《法學評論》《政治與法律》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40多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省部級社科基金多項,並多次榮獲省部級獎勵。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意思表示瑕疵的基本理論
第一節 法律行為與意思表示
一、意思自治與法律行為
二、自由意志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三、法律行為與意思表示
四、我國相關立法的分析與檢討
第二節 意思表示的構造
一、意思表示的構造概述
二、意思主義與表示主義之爭
三、意思表示的主觀要素
四、意思表示的客觀要素
五、親屬身份行為中的意思表示及其特殊性
六、我國學說對意思表示構成的分歧與評析
第三節 意思表示瑕疵及其類型化
一、意思與表示之間的關係
二、意思表示瑕疵及其產生原因
三、意思表示瑕疵規則對於行動自由的必要性
四、意思表示瑕疵的類型分析
五、有瑕疵意思表示的法律效果
第四節 意思自治與合理信賴之間的衝突與調和
一、意思自治與信賴保護在立法政策上的分歧
二、比較法上的立法現狀
三、表示行為信賴保護原則的理論基礎
四、以信賴保護為原則塑造意思表示瑕疵的效力
第二章 單方虛偽表示
第一節 心中保留
一、心中保留概述
二、心中保留的構成要件與適用範圍
三、比較法上心中保留的法律效力
四、我國心中保留效力的學說、立法爭議與評析
五、心中保留身份行為的特殊效力
第二節 戲謔行為
一、戲謔行為概述
二、戲謔行為的構成要件
三、戲謔行為效力的立法例
四、我國相關學說及立法之分歧與評析
五、小結
第三章 通謀虛偽表示
第一節 通謀虛偽表示概述
一、概念與特徵
二、比較法上的立法例
三、適用範圍
四、我國立法與相關學說的分離
第二節 通謀虛偽表示的效力
一、基本原理
二、虛構行為的效力
三、隱藏行為的效力
四、通謀虛偽表示對第三人的效力
五、通謀虛偽表示與相關制度的競合
第三節 通謀虛偽表示的婚姻及其效力
一、概述
二、比較法上虛假婚姻的效力
三、我國相關學說上的分歧與評析
第四節 惡意串通行為的分析與檢討
一、概述
二、惡意串通行為的學說分歧
三、我國司法實務中的惡意串通行為
四、立法論:惡意串通行為與通謀虛偽表示的比較
五、小結
第五節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行為”的分析與檢討
一、避法行為之分析
二、我國學說上對“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行為”之分歧
三、司法實務中的“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行為”類型分析
四、對我國相關學說與實務的評析
五、小結
第四章 意思表示錯誤
第一節 意思表示錯誤概述
一、概念與意義
二、比較法上的立法例
三、我國相關立法與學說
第二節 錯誤與契約的解釋、風險分配及瑕疵擔保責任
一、錯誤與契約的解釋
二、錯誤與風險的分配
三、錯誤與物的瑕疵擔保責任的競合
第三節 意思表示錯誤的類型
一、概述
二、表達錯誤與動機錯誤
三、單方錯誤與共同錯誤
四、特殊的錯誤類型
五、我國現行法上的錯誤類型分析
第四節 錯誤二元論與一元論的選擇
一、錯誤二元論的溯源與繼受
二、對錯誤二元論的質疑與反思
三、錯誤一元論及選擇理由
第五節 實質性錯誤及其判斷
一、實質性錯誤的立法例
二、我國相關立法的態度
三、實質性錯誤的判斷
四、實質性錯誤的抗辯事由
第六節 相對人的合理信賴及對錯誤構成的影響
一、立法政策:相對人的消極信賴與積極信賴之保護
二、相對人的因素對錯誤構成的影響
三、表意人與相對人的共同錯誤
四、我國現行法的不足與建議
五、小結
第五章 乘人之危與顯失公平
第一節 比較法上的暴利行為或顯失公平
一、羅馬法上的非常損失規則(laesio enomis)
二、大陸法系的顯失公平或暴利行為
三、英美法系的不當影響或顯失公平
四、暴利行為與顯失公平的新發展
第二節 我國現行法上的乘人之危規範
一、乘人之危的立法理由與沿革
二、乘人之危的構成要件之爭
三、學說上對於乘人之危的質疑
第三節 我國現行法上的顯失公平規範
一、顯失公平構成的學說爭議
二、顯失公平認定的判例分歧
三、顯失公平雙重要件說的合理性論證
四、顯失公平行為的適用時間與法律後果
第四節 乘人之危與顯失公平的現實困境與理論根源
一、乘人之危與顯失公平的現實困境
二、乘人之危與顯失公平現實困境的理論根源
第五節 民法典之中乘人之危與顯失公平的體例重構
一、乘人之危與顯失公平、暴利行為的制度取捨爭議
二、民法典草案對乘人之危與顯失公平的分歧
三、顯失公平的判斷
四、顯失公平的體系安排
第六章 欺詐
第一節 欺詐概述
一、欺詐的概念及其比較
二、比較法上的欺詐規則
三、我國現行法上的欺詐規定
四、欺詐的經濟學分析
第二節 比較法上欺詐的判定
一、大陸法系欺詐的構成要件
二、英美法系虛假陳述的構成要件
第三節 我國現行法上欺詐的判定
一、我國學說上欺詐判定的爭議及評析
二、我國司法審判實務對欺詐的判定及分析
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的解釋
第四節 第三人欺詐
一、概述
二、第三人範圍的界定
三、比較法上第三人欺詐的立法例與分析
四、我國相關現行法與學說評析
第五節 欺詐的效力與競合
一、比較法上欺詐的效力
二、我國現行法上欺詐的效力及評析
三、善意第三人的保護
四、欺詐效力的適用範圍
五、欺詐的競合
第七章 脅迫
第一節 脅迫概述
一、脅迫的概念及比較
二、比較法上的脅迫規則
三、我國法上的脅迫概念爭議與評析
四、脅迫的經濟分析
第二節 脅迫的認定
一、大陸法系脅迫的認定
二、英美法系脅迫的認定
三、我國現行法上脅迫的認定
四、我國民法是否應引入經濟脅迫與不當影響
第三節 第三人脅迫
一、概述
二、比較法上第三人脅迫的立法例
三、我國學說上的相關分歧
四、立法論:區分模式與統一模式的比較
第四節 脅迫的效力
一、比較法上脅迫的效力
二、我國現行法上脅迫的效力
三、善意第三人的保護分歧
四、脅迫效力的適用範圍
第八章 瑕疵意思表示的法律後果
第一節 概述
一、瑕疵意思表示的效力類型
二、意思表示無效或被撤銷的溯及力
第二節 主張意思表示無效或撤銷之權利歸屬及其行使
一、主張意思表示無效的權利人
二、意思表示無效與訴訟時效
三、可撤銷意思表示之撤銷權
四、撤銷權的行使與消滅
五、契約的變更權及其爭議
第三節 意思表示無效或被撤銷的效果
一、意思表示無效或被撤銷的立法例
二、返還財產
三、賠償損失
四、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的訴訟時效起算點
參考文獻
一、中文類
二、譯著類
三、外文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