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愍衰草賦
愍衰草,衰草無容色。憔悴荒徑中,寒荄不可識。昔時兮春日,昔日兮春風。銜華兮佩實,垂綠兮散紅。岩陬兮海岸,冰多兮霰積。布綿密於寒皋,吐纖疏於危石。雕芳卉之九衢,霣靈茅之三脊。風急崤道難,秋至客衣單。既傷檐下菊,復悲池上蘭。飄落逐風盡,方知歲早寒。流螢暗明燭,雁聲斷裁續。霜奪莖上紫,風銷葉中綠。秋鴻兮疏引,寒烏兮聚飛。徑荒寒草合,草長荒徑微。園庭漸蕪沒,霜露日沾衣。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愍(mǐn):憐憫,哀憐。衰草:枯草。
容色:容貌與顏色。
憔悴:凋零,枯萎。
荄(gāi):草根。
銜:含。華:花。佩實:掛著果實。
岩陬(zōu):山崖腳下。
霰(xiàn):白色不透明的球形或圓錐形小冰粒。
綿密:稠密,指稠密的草叢。寒皋(gāo):荒涼的湖沼邊高地。
纖疏:細長而稀疏。危石:高大的岩石。
雕:通“凋”,凋零,凋謝。九衢(qú):本指縱橫交叉的大道,這裡形容草木枝莖縱橫交錯。
霣(yǔn):通“隕”,墜落。靈茅:即菁茅,古代帝王祭祀封禪時用來濾酒去滓,據說一片葉上有三根主莖。《史記·封禪書》:“江淮之間,一茅三脊,所以為藉也。”裴駟《集解》引三國魏孟康注曰:“所謂靈茅也。”脊:本指物體中間高起的部分,這裡指茅草的主莖。
崤(xiáo)道難:形容山道險峻。崤,也作“餚”,山名。在今河南洛寧縣北,山分東西二崤,中有谷道,坂坡峻陡,為古代軍事要地。因崤山之道險絕,故借來泛指險峻之山道。
裁:通“才”,剛剛。
秋鴻:秋目的鴻雁。疏引:斷斷續續地嗚叫。
寒烏:寒天的烏鴉,一作“寒鳥”。
微:隱匿,隱沒。
白話譯文
真可憐那衰草,它沒有一點儀容姿色。瘦弱萎靡地瑟縮在荒涼的小路上,不知道那地下的寒根是什麼樣子。在春光明媚,春風和煦的往日,它開花結果,披綠掛紅。在冰雪覆蓋的山腳海岸,它密密匝匝地分布在寒冷的岸邊,纖弱蕭疏地從大石之下挺長出來。道路上凋謝了芳香的花卉,連那靈異的三脊茅也遭殞落。寒風凜冽崤道艱險,深秋來臨,遊子衣單。既為檐下的菊花哀傷,又為池上的蘭草悲痛。飄零盪落被風吹盡,才知道時令已早早地變寒。飛竄的螢火使明亮的燭光變得昏暗,大雁的哀鳴使裁績的織婦中止了工作。嚴霜打落了莖上的紫花,寒風吹去了葉面的綠色。秋雁稀疏地列隊南歸,寒烏聚集而群飛。小路荒蕪,寒草密集,雜草蔥茂,道路狹窄。園庭逐漸荒蕪湮沒,嚴霜寒露日日沾衣。
創作背景
此賦具體創作時間不詳。面對著憔悴不堪、難以辨識的衰草,作者想起了它從春到冬的遭遇,觸景生情之下創作了此賦,在物我交流中抒發萬般無奈的感情。
徐陵《
玉台新詠卷九·古詩題六首》(宋刻本)中有題為“歲暮愍衰草”的詩,該詩為《八詠詩》中的第三首,是作者在東陽(治所在今浙江金華市)太守任上所作,此賦比該詩少了十餘句,且一句不同,大概由該詩改編而來。當今許多學者主張將此賦歸入詩歌類,但從整體上來看,此賦兼有詩歌和賦的特徵,是詩賦互滲的結果,亦詩亦賦而更加接近於賦。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愍”是此賦的著眼點。此賦起筆轉合自然,前四句先寫衰草情狀,以“荒徑”、“寒菱”補足。中間寫春日、春風中的芳草,以銜華佩實、垂綠散紅等突出衰草往日的風姿。最後以“秋至”一轉,言風、霜對芳草的侵奪,以“傷”、“悲”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辭彙強化“愍”的意象。“霜奪莖上紫,風銷葉中綠”,既是景語又是情語,對物候變化的體察隱含著作家對人生經驗的領悟。卒章顯其志,“園庭漸蕪沒,霜露日沾衣。”對衰草的憐惜實際上在觀照著作者盛年易逝、晚年悽苦的心態。
全賦句式靈活,有駢偶句式,有五言句式,又有騷體句,詠物兼以抒情,使全賦充溢著詩的意境,其中亦夾雜著民歌的韻律,採用了回憶倒敘的賦法,從當時面對的此景此情入手,中間回憶虛寫了小草從春到冬的經歷,最後又回到了開頭的感受,用對比的手法通過對衰草的哀憐寫出了濃濃的秋意。
名家點評
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史教研室副教授趙乃增:此賦抒寫了暮秋羈離之悲,前半寫衰草之憔悴荒徑,類似詠物;後半述客居暮秋,感物傷悲。寫景之工麗,情調之悲涼,尚有鮑、謝之痕跡。值得注意的是,此賦在騷駢相間的賦文中融入大段文采流麗的五言詩句,構成騷、駢、詩綜合為一的賦體,在辭賦形式上有所新變。(《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張慶利:魏晉南北朝時期,五、七言詩逐漸成熟,因而更為普遍地進入賦體文學,成為構成全篇的一個重要文體因素,出現了不少優秀的作品,如沈約《愍衰草賦》,蕭綱《鴛鴦賦》、《對燭賦》,蕭繹《蕩婦秋思賦》、《對燭賦》,徐陵《鴛鴦賦》,庾信《春賦》、《盪子賦》、《對燭賦》等。(《讀賦通識》)
作者簡介
沈約(441年—513年),“
竟陵八友”之一,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歷仕南朝宋、齊、梁三朝。
泰始年間,起家奉朝請,為郢州刺史蔡興宗記室,蔡興宗卒後為郢州刺史晉熙王
劉燮法曹參軍、兼記室。
升明年間,返回建康任尚書度支郎。
永明元年(483年),
蕭長懋被立為太子時入東宮為步兵校尉,管書記,校四部圖書,歷任太子家令、中書郎、太子右衛率、御史中丞。隆昌元年(494年),出為東陽太守。建武三年(496年),召為五兵尚書,不久遷國子祭酒。東昏侯時期,出為清河太守。南朝梁建立後任尚書僕射,封建昌縣侯。
蕭統被立為太子時任太子詹事,尋遷尚書令,領太子少傅。
天監十二年(513年)卒,謚曰“隱”,因此後人習稱“沈隱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