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

想像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

《想像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是201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葛兆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想像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
  • 作者:葛兆光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4年1月1日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頁數:302 頁
  • ISBN:9787101099430
  • 開本:16 開
  • 類型:人文社科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想像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不是一個全面討論朝鮮燕行文獻的著作,尤其是《想像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把重心放在十七世紀中葉也就是明清易代之後,主要原因是他關注的焦點是東亞諸國文化認同逐漸崩潰這一問題,其實,朝鮮燕行文獻中有相當多撰寫於1644年以前的、常常被稱作“朝天錄”的文獻,也相當有意思,但《想像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討論得並不多。
《想像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作者在閱讀這些史料的過程中,受到極大的震撼,因為在燕行文獻中,“中國”對於李朝朝鮮,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異國”,“大清”對於朝鮮文人,也不是一個單純的遊覽勝地。“中國”對於他們來說,既是一個曾經是文明來源的天朝上國,又已經“華夷變態”,充滿“膻腥胡臭”的地方。他們在複雜心態下,近距離觀看中國,記錄下他們感到不尋常的種種現象,又在想像異域悲情的情感驅使下,李代桃僵地為大明王朝招魂,處處搜尋大清帝國的種種怪現狀。這似乎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近世東亞以及中國,重看東亞與中國的文化史,重新思考亞洲與中國、民族與認同、族群與疆域等等問題。

圖書目錄

自 序
第一章 文獻概說:
關於朝鮮、日本文獻中的近世中國史料
引子:攬鏡自鑒
一 發現“東亞漢文文獻”:驚異的豐富
二 異域之眼:朝鮮、日本史料的價值
三 跳出中國:為的是反觀中國
四 有待整理的資料庫:以《燕行錄全集》為例
五 以鄰為鏡:不僅僅可以正衣冠
第二章 時代背景:
十七世紀中葉後朝鮮對中國的觀察與想像
引子:從“朝天”到“燕行”
一 從萬曆皇帝說起:朝鮮人對大明帝國的認同
二 鳩占鵲巢?朝鮮人對大清的鄙夷與偏見
三 誰是中華?朝鮮使者對清帝國的觀感
四 斯文之厄:朝鮮人眼中的清代學術
五 旁觀者清:朝鮮使者對清帝國華夏文化墮落的冷眼觀察
六 “明朝後無中國”:十七世紀以後東亞還有認同嗎?
第三章 去國懷鄉:
鴨綠江邊的感懷
引子:鴨綠江邊
一 離鄉之前:在義州的縱情歡娛
二 心懷故國?對異國之行的忐忑不安
三 省卻麻煩:離境前的自行抄檢
四 離鄉悲情:不知何者是山,何者是水
第四章 吳三桂非姜伯約:
從清朝初年朝鮮人對吳三桂的評價說起
引子:山海關邊勾起歷史記憶
一 “中華亂賊”:乍逢巨變之初的評價
二 蠢蠢欲動:朝鮮君臣在三藩之亂中的複雜心情
三 按兵不動:等待的結果
四 遼東見聞:尋訪散在關外的吳三桂舊部
五 “閒坐說玄宗”:朝鮮使者聽吳三桂舊部說天寶遺事
尾聲:蓋棺論定身後事
第五章 想像異域悲情:
朝鮮使臣關於季文蘭的兩百年遐想
引子:江南女子季文蘭的題詩
一 想像中總是以夷亂華的離散悲劇
二 季文蘭題詩故事:成為典故與象徵
三 憑想像改塑歷史
四 悲劇如何演成正劇?
五 同情之淚何以變成了斥責之聲?
尾聲:依舊東風榛子店,令人痛哭季文蘭
第六章 明燭無端為誰燒:
清代朝鮮朝貢使眼中的薊州安、楊廟
引子:遺蹟、記憶、想像
一 薊州城外翠屏山
二 入祠無客不傷心?
三 或是夷狄舊時風?
四 “中國人憤而未泯,故有此說”?
尾聲:“寰中是誰家天下”?
第七章 大明衣冠今何在?
引子:不意猶見前朝衣冠
一 舊日衣冠:無意中開啟的歷史記憶之門
二 仍舊前朝服色:惟有遺民乎?
三 戲台:“演戲之人皆著古衣冠”
四 外國使節的冠服:化外的豁免
五 漢族婦女服飾:邊緣的模糊
尾聲:“遵時”的一般民眾
第八章 堂子或祀鄧將軍?
正月初一所見之大清宮廷秘事
引子:正月初一凌晨的北京皇城
一 年初行事:堂子祭天的來由
二 朝鮮人的想像:鄧將軍或劉提督
三 當歷史成為記憶,當記憶成為想像
第九章 不意於胡京復見漢威儀:
朝鮮使者對北京演戲的觀察與想像
引子:清代中葉北京城裡的戲曲演出
一 燕京戲壇:宮廷、村鎮與城市茶園的演劇
二 茶園的價碼、角色和其他
三 維護皇權的教化,還是保留漢族的記憶?
尾聲:曲終人不散
第十章 鄰居家裡的陌生人:
清中葉的朝鮮面對西洋
引子:嘉慶六年的一份報告
一 乍逢異邦:誠是一種別般人物
二 隔岸觀火:在北京看西洋景
三 好奇與好感:漸漸消失的友情
四 真正接觸:卻釀成巨變
尾聲:嫌隙終生仇恨
……
附錄1 朝貢、禮儀與衣冠——從乾隆五十五年安南國王熱河祝壽及請改易服色說起
附錄2 十九世紀初葉面對西洋宗教的朝鮮、日本與中國——以“黃嗣永帛書”為中心
附錄3 借鄰居的眼睛重新打量東亞與中國——有關中國大陸朝鮮燕行文獻研究的評述與思考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坦率地說,這並不是《後記》,而是對本書的幾個補充說明。
第一,我要說明的是,本書不是一個全面討論朝鮮燕行文獻的著作,尤其是本書把重心放在十七世紀中葉也就是明清易代之後,主要原因是我關注的焦點是東亞諸國文化認同逐漸崩潰這一問題,其實,朝鮮燕行文獻中有相當多撰寫於1644年以前的、常常被稱作“朝天錄”的文獻,也相當有意思,但本書討論得並不多。
第二,本書的編排順序,並沒有特別的邏輯或深意,只是按照朝鮮使團來華時的路程順序排列的,除了總說兩章外,第三章至第六章,地點分別是義州(九連城、鳳凰城)、遼東(瀋陽)、豐潤、薊州,第七章到第十章則集中在大清都城北京。
第三,本書大部分章節,都曾經以不同形式,發表在國內各種刊物上,如《復旦學報》(第一章、附錄1、附錄2)、《中華文史論叢》(第二章)、《中國文化研究》(第四章、第十章)、《中國文化》(第五章)、《書城》(第八章)、《史學月刊》(第七章)、《北京大學學報》(第九章)、《九州學林》(第六章),其中,還有兩篇曾經以英文發表,附錄1《朝貢、禮儀與衣冠》的內容曾經在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演講,演講稿的英文譯本,曾經發表在FrontiersofHistoryinChina,V01.7,Number1(.March,2012);第十章《鄰居家裡的陌生人》的英文本,曾經發表在Chinese.StudiesinHistory;Vo1.44,No.4(sumlTier,2011)。這次收入本書,我作了一些修訂,但也許還有一些重複雜沓的地方,仍然刪減不盡,這是需要致歉的。
第四,在十幾年來閱讀朝鮮文獻過程中,我得到很多同行、朋友、學生的幫助,因為太多,無法一一列名感謝,只有把這種謝意銘記心中。
2013年3月26日於上海
【本書是復旦大學985工程三期“從周邊看中國”研究項目的成果之一。】

序言

最初閱讀李朝朝鮮的燕行文獻,是在2000年秋天寫完兩卷本的《中國思想史》之後。那時,讀這些燕行文獻是覺得輕鬆有趣,因為在裡面可以看到有趣的軼聞和失落的歷史,其中不少,是在中國史料中難得看到的。這些朝鮮文人到中國來,仿佛旅行者乍到他國異鄉,心裡注意的、眼裡看到的、筆下記錄的,可能恰恰是久處此鄉者所忽略的,正所謂自家多“異常只當做平常”,換了異域之眼,卻往往“平常卻當做異常”。乍看到百冊之多的異域文獻里,有這么多新鮮的軼聞趣事,真是大開了眼界,仿佛當年杜甫說的,“漫捲詩書喜欲狂”。
不過,“漫捲詩書喜欲狂”是杜甫得知可以“青春作伴好還鄉”之後,有些不知所措的大歡喜,而我漫讀朝鮮史料,原本卻是為了藉助閱讀自我放鬆,最初並沒有特別的目的。這種沒有目的地的旅行,正如我當年在《閱讀的狩獵》—文中寫的那樣,是最愉快最放鬆的,“沒有強迫性的耳提面命,沒有功利性的計算考量,興趣是唯一的指標,愉快是最後的收穫”。燕行文獻中這些有趣的記載,曾經很讓我動心,來撰寫一本有趣的書,特別是在剛剛艱苦地寫完沉重的思想史兩卷之後。那時,隨手記下各種燕行文獻中的奇聞異事,目的完全是為了“講故事”。我覺得,現在中國還真是缺少史景遷(IonathanD.spence)那樣,既講故事,又說歷史,並且全不是那些所謂“戲說”的著述。
可是,一判L是因為自己根深蒂固的專業習慣,看著看著,思緒又開始慣性地滑入學術軌道,一半兒卻是因為閱讀這些資料帶來了震撼,給人帶來重新理解和詮釋歷史的刺激。為什麼?因為在燕行文獻中,“中國”對於李朝朝鮮,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異國”,“大清”對於朝鮮文人,也不是一個單純的遊覽勝地。“中國”對於他們來說,既是一個曾經是文明來源的天朝上國,又已經“華夷變態”,充滿“膻腥胡臭”的地方。“山川不是陵為谷,風景殊非河異江”,他們在這種“羨慕嫉妒恨”的複雜心態下,近距離觀看中國,記錄下他們感到“好奇鄙夷驚”的種種現象,他們又在想像異域悲情的情感驅使下,李代桃僵地為大明王朝招魂,處處搜尋大清帝國的種種怪現狀,這似乎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近世東亞以及中國,重看東亞與中國的文化史。因此,在2001年以後的七八年間,我輾轉從北京、台北、香港,一路讀到上海,十年里不由得閱讀心態漸漸變化,我不再隨意翻閱,專門挑選好玩好看的故事,而是較系統地閱讀這些文獻,逐漸從趣味轉向學術,從故事轉向歷史。
在這種閱讀過程中,思想史研究與燕行文獻中所呈現的近世東亞歷史現象,彼此聯繫在一起,更促使我重新思考亞洲與中國、民族與認同、族群與疆域等等問題。正好這個時期,我從北京的清華大學轉到上海的復旦大學,開始組建文史研究院,於是這一思考,就促成了文史研究院的“從周邊看中國”命題的提出。圍繞著周邊如何看待中國,特別是明清交替之後的中國,我用燕行文獻為基礎,陸陸續續寫了好些篇文章,討論這些問題。只是前後思路不同,問題有差異,風格也參差不齊,這些文章有的發表在嚴肅的學術刊物上,也有的發表在文化評論或書評隨筆類雜誌上,現在,把它們編輯在一起成為這部小書,似乎有一些不整齊,只有(從朝鮮)想像(或觀察)異域(大清)這一主題是一以貫之的。
因此,我用了《想像異域》作為書名。
葛兆光
2012年6月初編,2013年3月定稿於上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