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脈

惡脈

惡脈,病名,指靜脈血管局部發紅疼痛,狀如索狀物者。出《肘後備急方》卷五。該病由春冬之惡風入於脈絡,使血液瘀滯而成。症見局部疼痛,發紅,局部有硬索狀物,甚者可見赤脈隆起,如蚯蚓狀。治以活血化瘀,疏通脈絡。

靜脈內腔發生炎症,同時伴有血栓形成的血管性疾病,稱為惡脈,類似西醫的血栓性靜脈炎及其繼發性靜脈曲張。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惡脈
  • 常見發病部位:下肢
  • 常見病因:血液淤滯
  • 常見症狀:靜脈血管發紅
  • 傳染性:無
診斷要點,淺層惡脈,深層惡脈,辨證分析,辨證論治,濕熱型,瘀血型,寒濕型,脾虛型,外治法,敷貼法,熏洗法,其他療法,針刺療法,飲食療法,預防調護,

診斷要點

淺層惡脈

發病前局部有靜脈注射或化膿性炎症病史,或有下肢靜脈曲張史。下肢多見,上肢較少見,亦可發生於胸壁靜脈。局部淺靜脈疼痛,紅腫,壓痛,久則出現條索狀硬結。如多次復發,病變靜脈周圍皮膚有色素沉著。急性期可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狀。

深層惡脈

多見於手術、外傷、產後等長期臥床的病人。主要發生於下肢。病變在小腿深靜脈者,不發熱或僅有低熱,腓腸肌疼痛,腫脹,壓痛;將足向背側彎曲時,疼痛加劇,踝關節以下水腫和淺靜脈怒張。病變在髂股靜脈者,可有發熱,脈搏加速,自臀部以下整個下肢痛,水腫,皮膚發白或略青紫,大腿內側、股管處有明顯壓痛。久則可見腰酸腿軟,肢冷麻木,患肢增粗。血栓脫落,產生肺栓塞時,可出現胸痛,呼吸困難,發紺,咳嗽,咯血,嚴重者可出現休克。

辨證分析

本病是由於濕熱之邪外侵,或因靜脈注射染毒,以致氣血瘀滯,脈絡滯塞不通所致;或由久臥久坐,氣血運行不暢,以致瘀血阻於絡道,脈絡阻塞不通,營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為濕,流注下肢而成。淺層惡脈以皮下經脈呈條索狀突起,硬而疼痛為特徵;深層惡脈以患肢粗硬腫脹,行走不便,脯部疼痛為特徵。
本病主要表現為氣血凝滯,脈絡阻塞。其發病內因多為久臥久坐,病後傷氣所致。氣為血帥,氣傷則血行緩慢,以致脈絡滯塞而不通;脈絡不通則作痛,營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則肢腫。就外因而言,淺層惡脈多因濕熱而誘發,深層惡脈多因寒濕而誘發。其相同者均有濕邪,濕性粘膩而重濁,故病纏綿不愈。病程較久;不同之處則有濕熱與寒濕之分。治療以活血化瘀通絡為原則。

辨證論治

濕熱型

【證見】 患肢腫脹,發熱,皮膚發紅,灼痛,喜冷惡熱,或局部皮膚呈條索狀紅腫,壓痛。伴有胸悶納呆,或微惡寒發熱,口渴不欲飲,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濡數。見於淺層或深層惡脈急性期。
【治法】 清熱利濕,和營活血。
【方藥】
⒈主方 萆薜滲濕湯(高秉鈞《瘍科心得集》)合涼血四物湯(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當歸9克,川芎9克,赤芍9克,澤蘭9克,牛膝12克,丹參12克,忍冬藤15克,萆薢15克,赤小豆18克,防己9克,虎杖15克,五靈脂6克,絲瓜絡6克。水煎服,每日1劑。
上肢患者,去牛膝,加桑枝15克。
⒉中成藥
⑴毛冬青片,每次5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⑵西黃醒消丸,每次3—6克,每日l一2次,溫開水送服。
⑶四妙丸,每次6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⒊單方驗方
⑴紅花甘草散(張清和驗方)
處方:紅花30克,甘草30克,共研末。用50%酒精,調勻敷於患處,每日換藥1次。適用於靜脈滴注引起的血栓性淺靜脈炎
⑵銀歸桃承湯(李東《陝西中醫》1989.7)
處方:金銀花30克,當歸15克,桃仁12克,大黃10克,桂枝6克,芒硝6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濕熱瘀滯者,去桂枝,加木通、白茅根各30克。氣滯血瘀者,加川芎10克,木香5克、雞血藤15克。痛甚者,加延胡索10克、三七3克(研末沖服)。
⑶絲瓜葉(侯建英《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0.3)
處方:鮮絲瓜葉適量,洗淨甩乾,搗爛成糊狀。沿靜脈走向,將絲瓜葉糊塗敷於炎症部位,厚度約0.2~0.3厘米,稍大於炎症範圍;上面覆蓋一層塑膠薄膜,以防蒸發乾燥及外溢,包紮固定。每日換藥1-2次,以保持濕潤為宜。若敷藥24小時後血管彈性仍差,再敷l~2次,血管彈性可恢復。

瘀血型

【證見】 患肢疼痛,腫脹,皮色紅紫,活動後更甚,脯部刺痛或酸痛,或見皮下條索狀物,按之硬痛。舌有瘀點瘀斑,脈沉細或沉澀。見於淺、深層惡脈急性期及淺層惡脈慢性期。
【治法】 活血化瘀,散結通脈。
【方藥】
⒈主方桃紅四物湯(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桃仁12克,紅花9克,當歸尾9克,赤芍9克,川芎9克,丹參12克,澤蘭9克,三棱9克,莪術9克,地龍9克,黃芪30克,土鱉蟲6克,象貝母9克。水煎服,每日1劑。
⒉中成藥
⑴大黃廑蟲丸,每次3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⑵通塞脈片,每次8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⑶四蟲丸,每次3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⒊單方驗方
⑴參照濕熱證單方驗方。
⑵佛手通脈湯(夏永潮《浙江中醫雜誌》1990.3)
處方:當歸60一100克,川芎15克,茯苓15克,羌活15克,木瓜15克,赤芍20克,白芍20克,黃芪45克,三棱6克,莪術6克,桃仁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寒濕型

【證見】 患肢腫脹,按之凹陷,朝輕暮重,畏寒怕冷,皮色不變,腿酸不適,沉重乏力,甚則跛行,食欲不振。舌淡胖,苔白厚或白膩、脈細濡或沉細。多見於深層惡脈的慢性期。
【治法】 溫陽利濕,化瘀通脈。
【方藥】
⒈主方補陽還五湯(王清任《醫林改錯》)合實脾飲(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加減
處方:生黃芪30克,熟附子9克,茯苓12克,桂枝15克,乾薑9克,當歸尾9克,地龍9克,桃仁9克,紅花9克,木瓜9克,土鱉蟲6克,木通9克,水煎服,每日l劑。
⒉中成藥
⑴五苓片,每次6片,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⑵少腹逐瘀丸,每次6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⑶通塞脈片,每次8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⒊單方驗方
⑴復元活血湯加減(房學賢等《古今民間妙方》)
處方:柴胡10克,天花粉10克,當歸10克,桃仁lO克,穿山甲10克,熟附子10克,肉桂10克(煽)。水煎服,每日1劑。
⑵脈管炎外洗劑(房學賢等《古今民間妙方》)
處方:透骨草30克,芒硝30克,防風12克,艾葉12克,當歸12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大黃10克,蘇木20克。水煎,熏洗患處,每劑熏洗2-3日。

脾虛型

【證見】 患肢腫脹,按之凹陷,皮色發白或蒼黃,沉重乏力。脘悶納呆,面色萎黃,神疲肢冷,或見便溏。舌淡胖,苔白厚或滑膩,脈沉緩。多見於深層惡脈慢性期。
【治法】 溫陽健脾,養血通脈。
【方藥】
⒈主方附子理中湯(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當歸四逆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
處方:熟附子9克,黨參15克,乾薑9克,白朮12克,炙甘草6克,當歸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木通9克,大棗5枚,細辛6克,炙黃芪15克,川芎9克。水煎服,每日l劑。
⒉中成藥
⑴香砂六君子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⑵附子理中片,每次8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⑶通塞脈片,每次8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⒊單方驗方
⑴參照“脫疽”虛寒證單方驗方⑵散寒通脈湯。
⑵參照寒濕證單方驗方⑵脈管炎外洗劑。

外治法

敷貼法

初期局部可用金黃散、玉露散或雙柏散水蜜調製外敷。局部紅腫漸消,可用拔毒膏外貼。條索硬結明顯者,可用紫色消腫膏外貼。

熏洗法

後期可用熏洗療法,方用:當歸尾12克,白芷9克,羌活9克,獨活9克,桃仁9克,紅花12克,海桐皮9克,威靈仙12克,生艾葉15克,生薑60克,水煎先熏後洗。

其他療法

針刺療法

循經取穴法:主穴取夾管穴、膈俞、大淵。配穴:上肢橈側病變取合谷、曲池;肘正中部位病變取內關、曲澤;下肢內側病變取陰陵泉、三陰交;胸腹壁部位病變取內關、陽陵泉。主穴針刺以得氣為度,配穴針感直達病所。留針30分鐘,隔日或3日針刺1次。
局部針刺法:以針淺刺病變脈管兩側,每針距離l厘米,並配合谷、內關、手三里、曲池穴,或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穴。平補平瀉,每次留針30分鐘,每日1次。

飲食療法

薺菜車前紅花湯:薺菜根50克,車前草50克,紅花10克,共煮15分鐘,取湯服用。適用於濕熱證。
瓜皮丹參小豆粥:西瓜皮200克,赤小豆200克,丹參30克。赤小豆加水煮爛,西瓜皮去老皮切絲,丹參水煎取汁,三味混合加糖頻食。適用於濕熱證。
當歸鯉魚:鯉魚1條,當歸30克,薏苡仁30克,米酒500克。將當歸、薏苡仁納入去除魚鱗及內臟的魚腹內,浸入米酒中,上蓋清蒸。開鍋後以文火蒸約30分鐘,取出當歸、薏苡仁,再上鍋煮,酒干即可,適當調味,適用於寒濕證。

預防調護

急性期病人應臥床休息,以減輕疼痛,促使消退。適當抬高患肢,如下床則可穿彈力襪,以減輕下肢水腫。病變早期不宜久站久坐,應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脫落,造成重要器官栓塞。手術後的病人,多作深呼吸、咳嗽動作、肢體活動,儘早下床運動,以防本病發生。忌食辛辣、魚腥之味,忌吸菸。避免肢體受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