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通貨膨脹

惡性通貨膨脹

惡性通貨膨脹是物價上漲率特別高的、通常也是加速的通貨膨脹過程。P·卡甘曾把惡性通貨膨脹定義為一般物價水準每月上漲率超過50%的一種狀況。後來他又說: “……就是商品和服務價格普遍水平的一次極端迅速上升”。如果接受通貨膨脹是一種主觀感受的觀念 (赫爾穆特·弗里希語),就不會對惡性通貨膨脹無精確定義感到奇怪。P·卡甘認為,在惡性通貨膨脹中,貨幣喪失價值貯藏職能,而且至少部分喪失交換媒介的職能,公眾儘管不能完全放棄貶值中的貨幣,但要進行代價高昂的努力,以減少迅速貶值的貨幣保有量。

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記錄,產生原因,特徵,影響,應對措施,啟示,歷史記錄,

簡介

在經濟學上,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是一種不能控制的通貨膨脹,在物價急速上漲的情況下,就使貨幣很快失去價值。惡性通貨膨脹沒有一個普遍公認的標準界定。一般界定為每月通貨膨脹50%或更多,但很多時候會採取寬鬆界定,使用的比率會更低。多數經濟學家認同的定義為“一個沒有任何平衡趨勢的通貨膨脹循環”。
惡性通貨膨脹惡性通貨膨脹
1956年,Philip Cagan撰寫的Monetary Dynamics of Hyperinflation,一般被視為最早研究惡性通脹的書目,他當時把每月50%以上的通脹,稱為“惡性通脹”,又或“超通脹”。

歷史記錄

世界史上有所記載的惡性通貨膨脹都發生在20世紀。20世紀的惡性通貨膨脹出現在三個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及80年代的債務危機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的5個國家奧地利、德國、匈牙利、波蘭和蘇聯陷入惡性通貨膨脹中。1922—1933年間的德國最高通貨膨脹率甚至達到29000%。另一輪惡性通貨膨脹發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舊中國、希臘和匈牙利都陷入了貨幣混亂中,它創下了世界史上最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的記錄——連續一年多物價平均每月通貨膨脹率達19800%。第三輪惡性通貨膨脹發生於20世紀80年代,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秘魯等國的外債危機導致了金融混亂。
惡性通貨膨脹統計惡性通貨膨脹統計

產生原因

一、西方學者認為,所有惡性通貨膨脹的共同特徵之一是貨幣供給的大量增加,這是由於政府需要為其巨額預算赤字融資。隨著貨幣供給的大量增加,通貨膨脹就會迅速發展。高通貨膨脹引起稅收實際價值的迅速下跌,這反過來又增加了赤字。通貨膨脹導致預算赤字的增加主要通過兩條渠道。其一是稅收體制,主要體現在稅收的計算和納付上的滯後。其二是名義利率的效應。預算赤字包括對國債的付息。由於當通貨膨脹率上升時名義利率也趨於上升,所以一般而言,更高的通貨膨脹增加了政府的名義利息,從而增加了赤字。
惡性通貨膨脹惡性通貨膨脹
二、西方學者認為,預算赤字與通貨膨脹之間具有一種雙向的互動關係。通過迫使政府為赤字融資而發行鈔票,巨額預算赤字可以導致快速的通貨膨脹。高通貨膨脹反過來又增加了赤字。如果必須以貨幣手段融資的赤字非常之大,則因此而發生的通貨膨脹會發展為惡性通貨膨脹。根據歷史上一些事例所提供的證據,持續的以貨幣融資的赤字為GDP的10%—12%,就足以引發惡性通貨膨脹。

特徵

現時國際會計標準29指惡性通脹具有四項特徵:
·公眾不願持有現金,寧可把金錢投放在外國貨幣或非貨幣資產。
·公眾利用外國貨幣,結算自己本國貨幣的資產。
·信貸是按借款期內的消費力損耗計算,即使該時期不長久。
·利率、工資、物價與物價指數掛鈎,而3年累積通脹在100%以上。

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公眾輕易感受得到惡性通脹的影響。在一些知名例子中,德國20年代初的物價,曾在每49小時增加一倍;40年代初的希臘被德國占領時,物價每28小時上升一倍;匈牙利戰後曾每15小時增加一倍。這種極端例子一般在戰事發生,即使近數十年亦時有出現。1993年10月至1994年1月,南斯拉夫的通脹就曾每16小時增加一倍;烏克蘭秘魯、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亦在80或90年代面對嚴重通脹。最近期例子為辛巴威
惡性通貨膨脹漫畫惡性通貨膨脹漫畫
顯而易見,惡性通貨膨脹會帶來許多惡劣影響。惡性通貨膨脹發生會嚴重影響一國匯率水平,打亂進出口秩序和金融秩序,大幅削弱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作用。同時,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受到嚴重影響,國家競爭力也就會下降,國際地位、聲譽受損等。

應對措施

制止惡性通貨膨脹需要一系列的特別的政策組合,涉及匯率、公共預算、貨幣供給以及某些情況下對工資和物價的直接措施。在惡性通貨膨脹的經濟中,經常是一種對物價的直接措施。在惡性通貨膨脹的經濟中,經常是一種新貨幣被引入以取代舊貨幣,稅制也會改革。
CPI曲線圖CPI曲線圖
一、制止惡性通貨膨脹最根本的一步被認為是解決預算問題。美國經濟學家薩金特指出,只有當預算政策發生了根本改變時,惡性通貨膨脹才會結束,而這一改變既包括改變赤字規模,也包括改變其融資方式。
二、除了常規的運用財政政策來穩定經濟之外,針對惡性通貨膨脹,一些西方學者還提出了所謂異端穩定計畫,這是指在貨幣、財政措施之外,還對工資和物價進行直接干預。據說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以制止通貨膨脹慣性,又可以改變人們的通貨膨脹預期,提高人們對計畫的信心。但另一方面異端計畫也存在一些缺點。首先,如果通貨膨脹慣性很小,則其不久就會停止,工資和物價控制可能就是多餘;其次,物價控制往往只能在一小部分商品範圍內推行,缺乏管理的可行性會使許多控制失效;再次,控制會使經濟中相對價格變得僵硬,由此造成一些商品和勞務的短缺。

啟示

西方學者從惡性通貨膨脹中也得到許多啟示,對預防其發生和扭轉其影響有很多借鑑效益。
惡性通貨膨脹報導惡性通貨膨脹報導
一、嚴格的預算調節對於穩定的經濟是絕對必要的。
二、單是工資和物價控制不足以遏制通貨膨脹。
三、常規的穩定政策之外再輔之以工資和物價控制的方法是否能增加政策效果,尚無明確答案。

歷史記錄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經歷了一次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貨膨脹。在戰爭結束時,協約國要求德國支付巨額賠款。這種支付引起德國財政赤字,德國政府最終通過大量發行貨幣來為賠款籌資。 從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德國的貨幣和物價都以驚人的比率上升。例如,每份報紙的價格從1921年1月的0.3馬克上升到1922年5月的1馬克、1922年10月的8馬克、1923年2月的100馬克直到1923年9月的1000馬克。在1923年秋季,價格實際上飛起來了:一份報紙價格10月1日2000馬克、10月15日12萬馬克、10月29日100萬馬克、11月9日500萬馬克直到11月17日7000萬馬克。1923年12月,貨幣供給和物價突然穩定下來。
正如財政引起德國的超速通貨膨脹一樣,財政改革也結束了超速通貨膨脹。在 1923年底,政府雇員的人數裁減了1/3,而且,賠款支付暫時中止並最終減少了。同時,新的中央銀行德意志銀行取代了舊的中央銀行德國國家銀行。政府要求德意志銀行不要通過發行貨幣為其籌資。
根據我們對貨幣需求的理論分析,隨著持有貨幣成本的下降,超速通貨膨脹的結束會引起實質貨幣餘額增加。隨著通貨膨脹上升,德國的實質貨幣餘額減少,然後,隨著通貨膨脹下降,實質貨幣餘額又增加。但實質貨幣餘額的增加並不是即刻的。也許實質貨幣餘額對持有貨幣成本的調整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也許使德國人民相信通貨膨脹已真正結束需要一段時間,從而預期的通貨膨脹比實際通貨膨脹下降得要慢一點。
1923年,德國馬克的價值接連暴跌,已發展到無法控制的地步。 1923年年初,馬克幣值一度達到2.38美元,但是同年夏季, 一個美國人能以7美元兌換到40億馬克。在危機最嚴重的時候,通貨膨脹率每月上升2500%。 工人們的工資一天要分兩次支付,到了傍晚,一隻麵包的價格等於早上一幢房屋的價格。
1945年8月抗日戰爭結束時, 法幣的發行額是5,569億元(註:楊培新:《舊中國的通貨膨脹》,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1963年版,第60頁。),比1937年6月的14.1億元增加了392倍,增加幅度已不小,但與以後的發行量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1945年底,法幣發行量已突破1萬億元大關,達10,319億元,與8月相比,幾乎翻了一番;1946年底更增至37,261億元,比上年底增加了 2. 6 倍;1947年12月高達331,885億元,在1946年的基礎上又增加近8倍;1948年8月21日,竟高達6,636,946億元之巨,短短的8個月裡增加了19倍, "幣值已貶到不及它本身紙價及印刷費的價值"。於是當局孤注一擲,發行新的通貨金圓券來取代法幣,以1∶300萬的比例收兌無限膨脹了的法幣。1948年8月19日付諸實施,規定新幣每元含金量為純金0.22217公分,發行總限額為20億元。但政府當局很快自食其言,1948年12月,金圓券的發行量已達83.2億元,超過限額4倍多,1949年1月,再增加至208 億元,相當於發行最高額的10.4倍,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 更猛增至679,458億元,是金圓券發行限額的33,972倍,如果以1∶300 萬的兌換率折合成法幣,則數量高達2,038,374,000,000億元的天文數字, 相當於1937年6月的144,565,531,900倍。票面額也越發越大,從100元額到1萬元、10萬元,最後竟出現50萬元、100萬元一張的巨額大票。 金圓券最後遭到人民拒用。早在該幣改方案實施以前,金融界專家就指出,法幣已流通10多年,"雖然貶值,但至少還為人民所熟悉、接受,而新幣則辦不到"(註:張公權:《中國通貨膨脹史》,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頁。)。由於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勢極其動盪,加上政府彌補巨額赤字完全依賴印鈔機的做法沒有任何改變,因此決定了金圓券的命運只能以短命告終,並且加速通貨制度的徹底崩潰。
100 元法幣1937年可以買2頭黃牛,到抗日戰爭結束後的1945年只能買2 個雞蛋,1946年只能買1/6塊固本肥皂,1947年只可買1隻煤球,1948年8月19日只能買0.002416兩大米(每斤16兩),1949年5月只能買1粒米的千分之2.45。這簡直是天方夜譚。通貨對內價值嚴重貶低,必然導致對外價值暴落。由於物價瘋狂上漲,貨幣實值持續下跌,受預期心理和恐慌心理驅使,為了保值、增值,除了物資,人們還競相追逐黃金、外匯,引致對黃金、外匯的超額需求,價格遂盤旋而上,節節攀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