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蔔粄
俗話說“冬至大過年”,對於客家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大節日,每家每戶過冬至都做足了準備,其中,蘿蔔粄是最具客家風味冬至食品,在客家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
冬至必備小吃:蘿蔔粄。
做法步驟:
1. 先把粘米粉用水調成槳加一點點鹽(不能多,因為炒材料的時候還要加一點鹽)
2. 白蘿蔔切細絲(或是剁小沫也可以)、香菇跟瘦肉剁成沫、蝦皮洗乾淨炒乾備用
3. 鍋里放油燒熱,放瘦肉跟香菇炒熟,再放進蝦皮跟白蘿蔔翻炒一會加上鹽
4. 把3裡面炒好的材料倒進米粉槳里攪勻。
5. 把調好的材料倒進蒸盤裡(蒸十分鐘就可以了)
蒸好的蘿蔔粄也可以放涼後再切成小塊用煎鍋稍為煎下,更香更好吃。
冬天更適合吃,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嘛!
客家糯米酒
客家糯米酒(又稱客家酒娘)是一種漢族傳統名酒,客家人民利用糯米,通過洗淨、浸泡、瀝水、蒸製、淋水、發酵等工藝釀造出的一種水酒。客家糯米酒在剛釀好時呈蜂蜜色味甘甜,但當釀好的酒陳的時間長了以後酒又會呈暗紅色,其色濃厚味道香醇,是客家人待客之上品。
客家米酒,一般度數都不高,清淡香甜。這樣溫和的米酒,就如客家人,溫和而不爭。米酒大多使用糯米,甘甜芳醇,能刺激消化腺地分泌,增進食慾,有助消化。糯米經過釀製,營養成分更易於人體吸收,適合所有人食用。客家人還有使用黑糯米製作的米酒更是補血養氣的好東西,許多客家人月子中都會喝上一點客家米酒。
唐朝名相張九齡在汀州停留時品嘗後客家米酒曾留下一首詩《題謝公樓》
謝公樓上好醇酒,
二百青蚨買一斗,
紅泥乍擘綠蟻浮,
玉碗才傾黃蜜剖。
炒大腸
炒大腸味道佳、兆頭好,長長久久,有錢長。是“打鬥四”的經典菜。主要有薑絲炒大腸、黃豆炒大腸、酸筍炒大腸等等。
炒大腸烹飪的方法:
(1)所需材料:豬大腸300公克姜5片大蒜2粒紅辣椒1支調味料、醋精、黃豆醬各1小匙鮮雞粉1/2小匙
(2)烹飪過程
大腸用筷子翻面並用麵粉搓揉後沖水,翻回正面後再用麵粉搓揉並沖水洗淨,倒入2大匙色拉油拌抓後再用水洗淨,大腸即清洗完畢。
全部材料洗淨、大腸切段、姜切絲;紅辣椒去蒂及籽,切絲;大蒜去皮,切片備用。
鍋中倒入1大匙油燒熱,放入大腸炒熱,加入蒜片炒香,在加入薑絲、紅辣椒絲及A料炒半均勻,即可盛出。
(3)備註
薑絲最好選用嫩薑,才會清脆可口,不僅能調味,亦可直接食用。炒薑絲大腸一定要用醋精,才能表現出道地客家料理風味。
客家苦瓜黃豆湯
苦瓜黃豆排骨湯氣味苦甘、清潤,具清暑除熱、明目解毒的功效,是客家人夏日解暑的湯飲,民間上亦常用以治療感暑煩渴,暑癤,痱子過多,眼結膜炎等症。
客家苦瓜黃豆湯製作方法
做法一:新鮮苦瓜500克、黃豆200克、豬排骨250克、生薑3~4片。
1. 先用清水把苦瓜、黃豆、排骨、生薑洗淨
2. 苦瓜去核切塊,然後以鹽水浸大約15分鐘,黃豆浸泡片刻,排骨切成段狀;
3. 然後一起放進瓦煲里,加入清水1200毫升(約6碗水量),再滴少許食醋;先用武火煲沸後,改用文火煲1個小時,直到600至800毫升(約3~4碗水量),調入食鹽少許,飲湯食苦瓜及豬排骨。(此量可供2~3人用,宜在暑熱期間多次飲用。)
做法二
1.黃豆清洗後浸泡1小時備用
2.豬小排在開水中飛水後洗淨備用,可放一片生薑幫助去腥
3.小排和黃豆先入湯鍋大火煮開後小火煮100分鐘左右,黃豆基本軟爛
4.苦瓜清洗乾淨,去瓜瓤和籽後切成塊狀備用
5.將苦瓜倒入煮到快成熟的排骨黃豆湯中,煮開後小火煮15分鐘,加鹽調味
6.加蔥花即可食用了
7.成品湯,湯汁鮮美,苦瓜略帶苦味,但回味清爽甘甜
烹飪技巧:苦瓜的瓤和籽比較苦,怕苦的儘量去除乾淨。
三及第湯
三及第湯是一道漢族小吃,屬於客家菜。在科舉取仕時代,狀元、榜眼、探花為 殿試頭三名,合稱三及第。林召棠(清朝狀元)用豬肝、瘦肉、豬肚子三種豬內臟比作三及第,三及第湯由此而得名。客家人將三及第配上枸杞葉、鹹菜等輔料,再加上幾滴酒糟,便做成了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三及第湯。
三及地湯
配料:
三及第:豬肝+瘦肉+粉腸
五及第:豬肝+瘦肉+粉腸+豬心+豬腰
六及第:豬肝+瘦肉+粉腸+豬心+豬腰+生腸
做法:
原料:豬肝二兩,豬粉腸二兩,瘦肉三兩,枸杞葉若干。
配料:糟汁10克、鹹菜20克、鹽5克、味素5克。
製法:先將豬肝、瘦肉切成薄片,豬粉腸刮淨,腸內異物洗淨,切成段,把切好瘦肉拌入薯粉。起鑊放入湯水,加鹹菜、糟汁待湯水滾沸時加入枸杞葉,再加入豬肝、瘦肉、粉腸調味,滾煮到剛熟時上碗即成。
現在也時興煮三及第湯時加“一點紅”、“蘿蔔青”、“甜菜葉”等蔬菜。還可加點紅粬,起暖胃之功效。
注意:豬肝、瘦肉、粉腸等一定要新鮮,最好不要過水。
釀苦瓜
釀苦瓜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名餚,屬於客家菜;將豬肉剁茸,加入雞蛋、鹽、料酒、生薑(切末)調勻,成豬肉餡,苦瓜洗淨,去籽,將調好的肉餡塞入苦瓜中,切成段;鍋內下油燒熱,倒入苦瓜,用小火燒熟後;加入料酒、白糖,燜燒片刻即可。
釀菜是客家菜系中最為常見的菜品之一,釀苦瓜與釀豆腐、釀茄子、被稱為“煎釀三寶”;清蒸而出的釀苦瓜鹹鮮脆嫩,清淡爽口,苦瓜香氣誘人,微苦鮮香,不但有清熱解毒、明目敗火、開胃消食之效,還因為它是蒸菜,吃了可以暖胃益氣。
苦瓜身上一粒一粒的果瘤,是判斷苦瓜好壞的特徵。顆粒愈大愈飽滿,表示瓜肉愈厚;顆粒愈小,瓜肉相對較薄。選苦瓜除了要挑果瘤大、果行直立的,還要潔白漂亮,因為如果苦瓜出現黃化,就代表已經過熟,果肉柔軟不夠脆,失去苦瓜應有的口感。挑選苦瓜時,要選那些表皮看上去青綠有光澤,摸起來光滑,紋理清楚的,新鮮好吃;如果是繁忙的上班一族,可以到超市購買已經調好味的肉沫,既節省時間又方便,而且超市上有很多不同口味的肉沫提供。釀苦瓜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製作餡料。
做法:
主料:苦瓜200克,豬肉(肥瘦)200克
輔料:雞蛋75克
調料:鹽2克,料酒10克,姜5克,醬油5克,白砂糖2克
製作:
1. 將豬肉剁茸,加入雞蛋、鹽、料酒、生薑(切末)調勻,成豬肉餡;
2.苦瓜洗淨,去籽;
3. 將調好的肉餡塞入苦瓜中,切成段;
4. 鍋內下油燒熱,倒入苦瓜,用小火燒熟後;
5. 加入料酒、白糖,燜燒片刻即可。
小帖士-健康提示:
此菜具有清熱解毒,益腎生精的作用,主治無精、少精症,對於濕熱下注引起的精少不育有治療作用。
豬肚包雞
豬肚包雞,又名豬肚包雞火鍋、鳳凰投胎。是廣東省傳統的漢族名菜,屬於粵菜系。流行於廣東的惠州、河源、梅州等粵東一帶。廣東客家地區酒席必備的餐前用湯,湯里濃中帶清,有濃郁的藥材味和胡椒香氣。相傳在清朝,宜妃剛生完太子,因為宜妃有胃病,產後身體虛弱,乾隆吩咐御膳房燉補品給宜妃吃,可是她吃什麼都沒有胃口,鳳體日漸消瘦。宮裡的太醫想盡辦法做種種名貴補品給宜妃吃,還是無濟於事。乾隆召集太醫和御膳房,把旨意傳下去,無論用何辦法,都要醫治宜妃的病。御膳房想到“藥補不如食補”的方法,於是把民間傳統坐月子吃雞湯的做法加以改良,把雞放進豬肚裡加上名貴藥材燉湯,宜妃吃後果然胃口大開,經過一段時間飲食調理,宜妃的胃病已痊癒而且膚色也紅潤有光澤,美艷動人。這道菜不僅去病強體,也有養生保健之功效,從此乾隆把這道菜叫做“鳳凰投胎”,就是現在的豬肚雞火鍋,便從此在民間廣為流傳。
食法:首先飲原汁原味的豬肚包雞湯;接著將豬肚包雞斬件後放入湯中繼續煲5~10分鐘,吃豬肚和雞肉,豬肚爽口異常,雞肉鮮嫩可口,湯的味道更增添了雞的鮮味;然後放入菜乾、香菇等乾類雜菜,吸收肉味,湯味變得清甜;最後加入肉丸、鮮雞什、竹腸等肉類,湯水越加濃郁美味。
營養價值:
胡椒:據《本草綱目》記載,胡椒有溫中下氣、和胃、止嘔功效。用上等胡椒煲豬肚,加上上等靚扇雞,精製成美味濃湯食用。胡椒豬肚雞火鍋主要針對中氣不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虛寒、胃痛、酒毒傷胃等,具有行氣、健脾、暖胃、養胃、散寒、止胃痛和排毒的功效;豬肚:豬肚為豬科動物豬的胃。豬肚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鈣、磷、鐵等,具有補虛損、健脾胃的功效,適用於氣血虛損、身體瘦弱者食用。
淡水酥丸
淡水酥丸是廣東惠陽漢族傳統名菜,屬於客家菜。以淡水裕華長富酒樓黃金酥丸為代表。酥丸即炸過的大肉丸,肉爽帶汁,清香淡雅,既酥香鬆軟。
相傳清朝康熙年間,客家人就有愛吃黃金酥丸的習俗,還發生過“用酥丸對下聯招親”的故事。一個大財主有10個女兒,前面9個女兒嫁的夫君不是官吏就是富商,還未出嫁的最小女兒叫黛丸,聰明伶俐,呤詩作畫,被稱為才女。她想找一個有錢又有才的夫君,於是想出“對對聯招親”的辦法:在自家門上貼上上聯:“黃金萬兩送千金”,公開承諾誰對上下聯就嫁給他。訊息傳到一個做客家酥丸的出名廚師耳里,廚師欣喜揮筆寫下“酥丸一對迎十丸”的下聯貼了上去,並加了橫批:“黃金酥丸”。在場的觀眾看了無不拍手叫好,因為那時酥丸是專門招待貴賓的,在客家人心目中與黃金是同價的。大財主見廚師才高八斗,將來定是大富大貴之人,於是同意女兒嫁給他。從此以後,客家人就把酥丸與黃金聯繫起來,並取名為“黃金酥丸”。後來,黃金酥丸上升為官府菜。清朝乾隆年間大才子袁枚到惠陽旅遊,品嘗了黃金酥丸後讚嘆:“粵東揚明府作肉圓,大如茶杯,細膩絕倫,湯尤鮮潔,入口如酥。”
如果你是來惠陽遊玩,要帶點當地特產給親朋好友的話,淡水黃金酥丸可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作為惠陽客家傳統風味名菜,黃金酥丸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其製作工藝在2009年6月被列入惠州市第二批市級非遺名錄。
要成功做出一顆酥爽鮮嫩、彈牙多汁的黃金酥丸,絕對不簡單,最為關鍵的就是選料,要選取裡脊肉和後腿的瘦肉,裡脊肉肉中無筋,是豬肉中最嫩的一部分,而後腿肉肥肉較少,吃起來沒那么膩。其次,製作的過程中對水的控制也很重要。水多了,再好的肉也打不成膠狀,稀稀拉拉而且鬆散,捏不成形;而水少了,吃起來口感就不酥不爽口。黃金酥丸菜譜已有幾十種,是酒席中主打菜。在食客的評價中,黃金酥丸最受歡迎的吃法是與蘿蔔絲一起燉煮。
梅菜扣肉
梅菜是客家傳統特產,色澤金黃,香氣撲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濕不熱,被傳為“正氣”菜,而久負盛名,據說它與鹽焗雞、釀豆腐同時被稱為客家三件寶。“梅菜扣肉”據傳還有一段美好的傳說,北宋年間,蘇東坡居惠州時,專門選派兩位名廚遠道至杭州西湖學廚藝,兩位廚師學成返惠後,蘇東坡又叫他們仿杭州西湖的“東坡扣肉”,用梅菜製成“梅菜扣肉”,果然美味可口,爽口而不膩人,深受廣大惠州市民的歡迎,一時,成為惠州宴席上的美味菜餚。
梅菜扣肉精選橫瀝土橋梅菜芯,在清水中浸泡至爽口、淡口,把梅菜切成若干段備用,選五花肉,將五花肉皮刮乾淨,上湯鍋煮透撈出,趁熱在皮上上一層老抽,皮向下,入燒熱的花生油鍋里炸,炸上色撈出,放淨水盆內泡軟,然後切成三至四毫米厚的大肉片,洗乾淨鍋注入花生油,下蔥、姜、蒜、八角未炒出味後,放了五花肉炒片刻,然後再下湯、白酒、鹽、生抽、白糖,待湯開後,挪到小火上去,一直燜爛為止。然後把燒好的五花肉拿出來,逐漸將內(有皮的在底)平整地放了碗裡,上面鋪上一層梅菜段,再倒入原湯,上籠蒸透。走菜時潷出原湯,把肉反轉扣在盤中,原湯嘗好味燒開,用水澱粉勾芡,澆在肉上即可。
溫馨提示:梅菜忌於羊肉同食,否則會導致胸悶。
東江釀豆腐
東江釀豆腐源於古代中原人包餃子的習慣,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漢人。東江釀豆腐是嶺南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的產物。而蘊涵其中的更雋永的味道則是,客家人行走天下,哪裡有客家人,哪裡就有釀豆腐,哪裡也就有了濃濃的思鄉情。
東江釀豆腐歷史典故:相傳東江釀豆腐源於古代中原人包餃子的習慣,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漢人,由於戰亂、饑荒等原因,輾轉南遷。嶺南土地不宜種小麥,沒有麵粉可以象在中原一樣包餃子吃,可在中原形成的生活習慣一下子要改過來談何容易呀,人們發現這地方雖然沒有麥子但有很多黃豆,於是便想到了釀豆腐的吃法。把豆腐用釀、煎、煲等方法,製作成肉香嫩滑、湯汁香濃的東江釀豆腐。外皮堅實金黃,內里嫩如凝脂,輕輕一咬,頓時香氣四溢,下咽後仍然滿齒留香,這便是客家菜系中有名的東江釀豆腐。東江釀豆腐屬於東江菜系,是由豬肉、豆腐、草魚、蝦米等配以多種佐料製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胺基酸,本菜具有豆腐嫩滑,湯汁香濃的特點。特點適於冬季養生,補身養虛這用。
鹽焗雞
源於惠陽鹽場的鹽醃雞。百多年前,相傳有一位挑鹽賣的張姓人,某日趕集,買了一隻母雞,準備帶回家去下蛋。因天氣炎熱,母雞被悶死。他將雞殺淨,順手放在鹽里。經過太半天的曝曬。鹽溫升高。待回家煮來吃時,雞肉爽滑,味道獨特。以後,他常將鹽加熱鹽焗雞,形成了一道遠近聞名的風味菜。
傳統的鹽焗雞烹飪方法較為獨特,先把光雞水分控乾,將蔥條、薑片放進雞腹內,甩紗紙包好備用。旺火燒熟沙鍋,下鹽,炒至鹽粒爆晌,將雞埋入鹽鍋,加蓋置火中1 0分鐘,然後順蓋邊加入小半碗清水,再焗10分鐘取出。去紗紙,將雞度、肉撕成片狀,拆散雞骨,加入沙姜、鹽、食油拌勻,上碟時,骨墊底、肉置中、皮鋪面,拼砌雞狀。其特點是色彩微黃、皮爽肉滑、骨香味濃。有滋補固腎功效。鹽焗雞已成為中國烹飪方法之一,並傳到東南亞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