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惠陽客家九大碗烹飪技藝
- 所屬地區:惠州市
- 主要食材:豬肉、雞肉、鴨肉、魚、時令蔬菜
九大碗,葉挺的故事,九大碗主題餐廳,非遺名片,
九大碗
“‘客家九大碗’又稱‘客家九斗碗’,是客家人的美味佳肴,但並非一定是九道菜,只因‘九’在客家人心中是個吉利的數字,如九九長壽、九子登科、天長地久(九)等,都有著十分美好的寓意。”客家九大碗烹飪技藝的保護單位——惠州市會水樓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曹禹告訴記者,客家人置辦酒席時,為了讓客人感受到主人家的大方,絕對不用盤、碟上菜,而是用大而深的碗盛菜,以此表現菜多量足,體現客家人的熱情。
要吃出客家九大碗的味道和氛圍,其中大有講究。在味道上,講究用料地道、原汁原味、選料新鮮,食材以豬肉、雞肉、鴨肉、魚、時令蔬菜為主;在氛圍上,食客要多多益善,吃飯如同打一場“殲滅戰”,聲勢要大,“兵員”要旺,動作要“猛”。
葉挺的故事
記者了解到,客家人注重血脈親情,族聚活動甚多,有聚才有宴,有宴方有聚。這種以九大碗吃肉為主的宴客“流水席”,在清朝道光年間非常興盛。
清代著名華僑領袖、“吉隆坡之父”葉亞來是惠陽秋長周田村人,他在清朝鹹豐四年(1854年)跟隨同鄉漂洋過海到了馬來西亞,在1869年受封“甲必丹”(英語captain音譯,用以稱呼將校級軍官及商船船長)的歡慶會上,他就採用“客家九大碗”的形式,擺了300多台酒席招待當地的貴賓、來自家鄉的華人華僑。由於大量惠陽客家人聚集在馬來西亞,客家的飲食文化也漂洋過海被引入馬來西亞。至今,“客家九大碗”的客家飲食方式在馬來西亞依然可見。
著名軍事家、南昌起義前敵總指揮葉挺將軍也是周田村人。由於家境貧寒,他從小就學會了做客家菜。儘管18歲就離開家鄉外出求學,但他對“客家九大碗”有著深深的眷戀之情。在客居德國期間,他開了一家小餐館,專為中國留學生做客家菜;抗戰時期,他也用“客家九大碗”犒勞過戰功赫赫的將士和招待過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
九大碗主題餐廳
“‘客家九大碗’承載了人們許多回憶,折射出客家飲食文化的深厚內涵,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傳承價值。”曹禹說,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傳統技藝逐漸機械化,過去一些精美的手工藝品和手工技藝漸漸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客家九大碗烹飪技藝同樣面臨失傳的危機。如今,在惠陽真正懂得這門技藝的師傅不多,市面上很多經銷商為了節省成本均使用機器進行製作。
“為了更好保護傳承這一非遺,我們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使‘客家九大碗’更加符合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和消費理念。”曹禹說,惠州市會水樓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準備在惠陽秋長開一間可以吃“九大碗”的餐廳,讓到惠陽秋長旅遊的遊客隨時都可以吃到“九大碗”。為了迎合現代人的飲食習慣,他們還將把需要十個人才能吃完的“九大碗”改造成造型精緻、分量小巧的“九小碗”,讓一個人也能品嘗到“九大碗”的味道。“這個餐廳預計明年就能和廣大遊客見面。”
非遺名片
“客家九大碗”又稱“客家九斗碗”,即白切雞、糖醋咕嚕肉、滷鴨、髮菜蚝豉、炒乾魷、大酥丸、油豆腐、蝦米精絲、黃燜豬肉九種客家特色佳肴,食材以豬肉、雞肉、鴨肉、魚、時令蔬菜為主。2015年2月,客家九大碗烹飪技藝被列入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級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