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濟橋(河南鄭州惠濟橋)

惠濟橋位於鄭州市惠濟區惠濟橋村,古稱惠濟鎮,現屬毛莊鎮,毗鄰鄭邙公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惠濟橋
  • 位置:鄭州市惠濟區惠濟橋村
  • 寬度:寬5米
介紹,現況,地圖信息,

介紹

惠濟橋位於鄭州市惠濟區惠濟橋村,古稱惠濟鎮,現屬毛莊鎮,毗鄰鄭邙公路。舊屬滎澤縣。1931年屬廣武縣,1948年併入成皋縣,1953年劃歸鄭州市郊區。據清順治十六年滎澤縣誌載有“地鐘人文萃物華”之譽。“惠濟長橋”又為滎流域八景之一。志稱:“碧欄石瓮勢若長虹,附居者煙火千家,往來者貿遷萬種,民未病涉,誠一邑之雄鎮也”。惠濟橋歷史悠久,曾一度繁榮昌盛,遺留下深厚的文化積澱。
惠濟長橋是滎澤八景之一。全部由經過精工細雕的青石砌成。三孔拱橋,寬5米,東西長約40米,兩側建有精工細琢的各種圖案形成的石欄格,兩頭建有壯觀的橋樓。乾隆十一年《滎澤縣誌》中詠有惠濟橋的詩句:野店山橋送馬蹄,白沙青石洗無泥。泊船秋夜經春草,明日看雲還杖藜。解放初期,橋兩側欄格還完好矗立,三孔拱橋顯然可見,橋面車轍五、六公分深,清淅可見。後經“大躍進”、“破四舊”兩次大的破壞,橋的原貌黯然失色。
清縣令崔淇詠云:“彩虹天半落何年,惠濟美名到處傳,已賴慈航能普渡,共遵王洛足周旋,一川爛熳花成錦,兩岸霏微柳拂煙,東騎往來臨碧間,橋囪仿佛是升仙。”此橋的確切建造年代,已為清崔淇所難定論。因而有“彩虹天半落何年”之慮。

現況

由於惠濟橋的歷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曾一度繁榮,文化積澱深厚。從現有的碑碣、實物、遺址中,可以看到:
1、始建於元,重修於明的“玄帝廟”,距今將近八百年。《重修碑記》中,撰文、書丹、篆額、柱石楹聯、所捐柱石,分別出自遼東、山東、山西、陝西、雲南等五省的文林郎、刺史、監察御史之手。可見該廟影響之大,也可以想像當時惠濟橋之名盛非同一般。據傳每年正月初九廟會聲勢浩大,周圍幾十里的民間文藝前來助興。
2、始建於明代的“龍巖寺”,也是一個規模宏大的佛教場所。有碑記載,該寺有寺僧門徒四十多人。最近又出土了該寺在雍正、乾隆時期重修的碑記和巨型龜身離首碑座。該寺有口大鐘,響及十餘里,有“小南京”之稱,解放初期被人為破壞。現存一座明弘治二年鑄造的鐵香爐。
3、宏偉壯觀的“八蜡(Zha)廟”,也是該村重大寺廟之一。民眾流傳:“八蜡廟內八蜡爺,披護葉,人之祖”。廟內供奉著神農、伏羲等祖先的神像。廟前有一琉璃井,是遊客必觀之景。
4、“南大館”遺址。據當地老人介紹,南大館是“官”地,方方正正、齊邊齊沿,約有三,四畝地大,自古至今,沒人敢占。 “南大館是個官辦驛站,凡來往洛陽京城的文武官員,豪商富賈,以及傳遞公文的差役人員,都要在這裡換馬、休息、落腳”。相當於現在的高級賓館或招待所,一般平民百姓住不起。南大館現在沒什麼建築。但遇到大雨或暴雨,路邊會衝出房基。
5、惠濟橋商貿過去也非常發達。這裡鹽業、菸草、藥材、絲綢、染織、京廣雜貨應有盡有。特別值得稱頌的是手工製品“草編”。從滎陽縣誌中查到(當地老人也知)惠濟橋在民國以前曾有十八家編莊,以“恆祥編莊”最大。草帽編出口日、美、英等國。在國際上素有“橋編”之譽。據說曾獲得過巴拿馬國際工藝博覽會金獎。
6、繁華之地必有良才。最早的是康總兵,竇附馬(尚有花園遺址)。近代知名人士,有一門(宗氏)四秀才一進士(進士宗良弼無錫縣令),還有文舉吳延寶,武舉李春堂等。

地圖信息

地址:綠源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