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悶亂
- 拼音:mèn luàn
- 注音:ㄇㄣˋ ㄌㄨㄢˋ
- 出處:《周禮·天官·醫師》
(1).氣悶煩亂。《周禮·天官·醫師》“聚毒藥以共醫事” 唐 賈公彥 疏:“藥使人瞑眩悶亂,乃得瘳愈。” (2).愁悶。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七:...
高士宗《素問直解》:“瞀,音茂。……肝開竅於目,肝受邪,故悶瞀。悶,郁也。瞀,目不明也。”森立之《素問考注》:“案:悶瞀,謂心中悶亂也。”...
斂肺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具有養肺化痰清熱之功效。主治疹收之後,喘急悶亂,頭折眼吊,胸膛高陷,角弓反張,目睛直視,唇白面黃,口鼻...
11、小兒馬脾風(風熱喘促,悶亂不安)。用甘遂(包面中,煮過)一錢半、辰砂(水飛)二錢半、輕四化建設少許,共研為末。服時,先取少許漿不,滴入一為油,然後放...
釋義 嘆息。1 唐 於鵠 《悼孩子》詩:“親戚或問時,抑悲空嘆吁。”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七:“空悶亂,長嘆吁。” ...
冬葵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嵩崖尊生全書》卷九。主治乾霍亂,大小便不通,手足心俱熱,悶亂。...
加味大承氣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古今醫統大全》卷七十九。具有通下瘀血之功效。主治傷重在內,瘀血不散,腹脹,二便不通,心腹悶亂欲死者。...
痧藥,中成藥名。為開竅劑,具有祛暑解毒,辟穢開竅之功效。主治夏令貪涼飲冷,猝然悶亂煩躁,腹痛吐瀉,牙關緊閉,四肢逆冷。...
心中懊憹,一種病症,表現為煩熱,悶亂,應採用涼膈散、黃連解毒湯進行治療。...... 心中懊憹,一種病症,表現為煩熱,悶亂,應採用涼膈散、黃連解毒湯進行治療。...
方劑舉例綠豆飲《證治準繩》:綠豆、黃連、乾治誤服熱毒之劑,煩躁悶亂,做吐狂渴者。七葉一枝花 ║ 藥用本品為百合科植物七葉一枝花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苦,微...
上二黃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內外傷辨》卷下。主治傷熱食痞悶,兀兀欲吐,煩亂不安。...... 主治:傷肉食濕面辛辣厚味之物,填塞悶亂不快 名稱:枳實導滯丸 組成...
中風不語穴 經外穴名。《肘後備急方》:“治卒中急風,悶亂欲死方……不能語者,灸第二槌或第五槌上五十壯。”近代《經穴治療學》列作經外穴,名中風不...
②《衛生寶鑑》引《楊氏極濟方》:肺脹喘滿,胸高氣急,兩脅扇動,陷下作坑,兩鼻竅張,悶亂嗽渴,聲嗄不鳴,痰涎潮塞。③《普濟方》:小兒急驚風搐。...
痧氣(痧脹),夏秋之間,因感受風寒暑濕之氣,或因接觸疫氣、穢濁之邪,阻寒於內,出現腹痛悶亂的一種病症。因痧氣脹寒胃腸,壅阻經絡,故又名“痧脹”。痧在...
主治惡瘡初起2-3日之間,或癰疽已成至十朝前後,但未出膿者,狀若傷寒頭痛,煩渴拘急,惡寒,肢體疼痛,噁心嘔吐,四肢沉重,恍惚悶亂,坐臥不寧,皮膚壯熱;寒傷四時...
足底疔,中醫病名。是指生在足掌中心者,其症狀為,初起如小瘡或小泡,根腳堅硬,四圍腫,或疼痛,或麻木,令人憎寒,頭痛發熱,或嘔吐噁心,煩躁悶亂。相當於西醫病...
遠志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奇效良方》卷一。主治風中於心,多汗惡風,善怒,口不能言,但得偃臥,不可轉側,悶亂冒絕,汗出。...
病證名。驚風之一。出《本草綱目》。症見遍身發烏,悶亂欲脫。多由風寒濕熱之邪,阻滯經絡,血行不暢所致。除在驚風內服方藥中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外,民間用黃土...
火郁喘,病證名。因火邪內郁而致氣喘。見《雜病源流犀燭·咳嗽哮喘源流》。由邪熱內郁,肺氣壅遏不宣而成,症見喘促、厥逆、神情悶亂等。治宜宣散蓄熱,...
黃藥子散,中醫方劑名。出自《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十一。具有補氣養血,涼血止血之功效。主治月事不止,煩渴悶亂,心腹急痛,肢體睏倦,不美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