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武廟

恭城武廟

恭城武廟,是祭祀三國名將關羽的廟宇。始建於明朝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重修,清鹹豐四年(1854年)毀於兵燹,清同治元年(1862年),再度重修。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撥款維修,並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至今已有400年的歷史

整個廟宇建築面積1033平方米。內設有戲台、雨亭、前殿、正殿和後殿、兩側還有東西廂房。坐落在印山南麓文廟的左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恭城武廟
  • 地理位置:恭城縣城西的印山麓
  • 占地面積:2100平方米
  • 景點級別: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別稱關帝廟
  • 祭祀關羽
  • 始建時間:公元1603年(明朝萬曆三十一年)
地圖,地理位置,背景歷史,名字由來,歷史簡介,文化底蘊,建築風格,廟宇結構,布局規劃,其他相關,

地圖

恭城武廟

地理位置

武廟位於恭城縣城西的印山麓,右側是文廟。恭城武廟是迄今為止廣西保存較為完整的關帝廟
武廟與文廟相距110米,創造了文,武廟不能並存的中國唯一奇蹟。

背景歷史

恭城武廟,現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整個廟宇建築面積1033平方米。內設有戲台、雨亭、前殿、正殿和後殿、兩側還有東西廂房。坐落在印山南麓文廟的左側。兩廟在建廟基地的選址上頗有考究,分占同一山的兩個山脊,相隔50m,既毗鄰又互為對應。有趣的是文廟南偏東6度,武廟南偏東45度,如果延長各自的中軸線,交匯點分別離武廟100m、文廟110m。印山一山分二脊,一東一西,一左一右。左為文廟,右為武廟,文武兩廟渾然一體,相得益彰。

名字由來

恭城武廟,又稱關帝廟,是祭祀三國名將關羽的廟宇。
恭城武廟恭城武廟
關羽(?-220年),姓關名羽,字雲長。因與吳國作戰而亡,被追謚為壯繆侯,當地人於玉泉山立祠祭祀。但一直到唐代,在民間的影響並不很大。北宋末年,才封為公(一說封為真君)。但由於關羽集忠、勇、仁、義於一身:他對國以忠,作戰以勇,處世以仁,待人以義,幾乎匯集了中華民族的全部美德。所以,影響越來越大。最後被尊為關聖帝君,俗稱關帝。佛道二教也競相將關羽羅為本鬥神祇。佛教以其為護法伽藍,道教則以其為雷首山澤中之老龍轉世,尊為真君。明清以後,關羽儼然成為人神之首,與文聖孔子齊肩而成為“武聖”。在民間,各行各業對關羽的頂禮膜拜,又甚於孔子。自明清以來,關羽已經成為保家衛國的武神、戰神,各行各業的行業神,保佑世人中舉升官的魁星,庇佑商賈發財的財神,除災治病、驅邪辟惡、誅討叛逆的正義之神與福神。現在,關羽的影響已跨越了時空,跨越了國籍,受到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奉祀和敬仰。
據有關碑刻記載,遠在明朝萬曆,恭城武廟已經修建。宋元到明清,隨著社會各界對關公美化、聖化和神化的浪潮不斷高漲,又對恭城武廟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修復、重建和擴建。清朝末葉,該廟曾數次失火,損失慘重,但在民國年間又予以修復和重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人民政府對恭城這座古老的建築群落極為重視,不僅將它列入了國家重點文物單位予以保護,而且一再撥款,對這座廟宇進行維護修復,使之基本上恢復了歷史的原貌。

歷史簡介

該廟始建於明朝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曾先後進行三次重修,現逐步修葺,恢復原狀原貌。武廟與文廟相距110米,創造了文,武廟不能並存的中國唯一奇蹟。
武廟占地2130多平方米,建有戲台、雨亭、頭門、正殿、後殿及兩廂配殿,主要採用木構架和磚牆混合承重工式結構。該廟不設正門,由兩邊開門而入,據說這是為了不讓外面的氣流直接沖射進來影響廟內的強大氣場。兩門上分別寫有“忠君愛國”“濟世安民”八個大字,意為關公為人的準則。武廟建築分戲台、正殿、協天宮、後殿及東西兩廂配殿。整座建築重檐歇山,翼角飛翹,脊山花飾泥塑,龍呈祥,明暗八仙,人物花鳥,栩栩如生。黃綠琉璃瓦頂與文廟的芒輝溶為一體,形成了印山下金碧輝煌的光波海洋。恭城武廟是迄今為止廣西保存較為完整的關帝廟,人稱“廣西廟宇之冠”現是桂林大旅遊區中的獨特景觀之一。

文化底蘊

文廟建在左邊,把武廟建是因為在中國古代傳統觀念里,左為東、為,東方主生,為尊,故為文廟,以示崇文;右為西、為陰,西方和殺,為卑,故為武廟,以示抑武。而文廟與武廟之相依相傍,又表示陰陽相合,文武相成。既崇文,又尚武,先文後武,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恭城文武兩廟一東一西同處一地,這在中國都是絕無僅有的。恭城武廟的古戲台是過去節日演戲酬神的地方,台基由青石砌成,正中鑲有《渭水訪賢》、《魁星點斗》、《三顧茅蘆》石刻三幅台頂置斗八藻井,正中繪太極圖飾,意味陰陽相濟,脊上彩繪泥塑內涵豐富,栩栩如生,四條金柱直通頂層承托屋頂荷載,四角冀角挽天,造型奇巧,氣勢雄偉,建築之精,令人叫絕。頭前有辟邪石獅一對,左雄右雌,靈氣十足。門內塑有牽馬將軍兩尊,傳說是關羽和姜維的座騎,左祀財神范,右祭土地句龍,牆上鑲滿歷代修廟碑記石刻,頗有研究價值。正殿名曰“協天宮”,布局結構,脊上人物花草泥塑均為傳統工藝,浪漫誇張。窗欞格扇鏤空雕花,圖案精美,巧奪天工。殿內的關羽塑像分為座像和行像,最裡邊的是座像,行像的兩旁塑有關平、周倉、王甫、趙磊四將為輔。所有泥塑形象逼真,威嚴肅穆。神翕案花繁多,八仙雀替及前後風檐鏤雕細緻,琉璃瓦泛翠流金,整座殿堂裝修華麗,嘆為觀止。後殿供奉觀音,媽祖諸位女神,善男信女們常在此拜祭“以佑後人”。

建築風格

廟宇結構

恭城武廟除台基砌石外,上部為全木結構。台基石刻有人物浮雕,台上有雕花的門窗格扇和神龕,四根金柱直通頂層,承受頂層荷載,檐柱到下檐。重檐從中間升起,台正中有藻井,形似倒掛大鐘,井壁木板油漆光可鑑人。戲台板底曾安放36口水缸,當台上敲鑼打鼓時,聲音由水缸從不同角度向上反射,集中在藻井中產生共鳴,可擴大音響,使聲傳十里之遙。戲台紅牆黃瓦,泛翠流金;屋面重檐歇山,飛檐高翹,脊山上龍鳳呈祥、明暗八仙等人物花鳥泥塑,形態逼真。前殿和後殿更是雕樑畫棟、飛檐挽天,氣勢之雄,建築之精,令人叫絕。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是主體建築。中軸線北端的主廟,是一個單元甚多而又層層展開的巨大建築群落,主要由琉璃龍壁、端門、午門、御書樓、刀樓、印樓、春秋樓和眾多牌坊組成,是進行關公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主廟內的主體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非凡,雕樑畫棟而又莊嚴肅穆,身臨其境,不能不使人對關公肅然起敬。中軸線南端的東側,建有“萬代瞻仰”的石牌坊一座,中軸線南端西側建有“威震華夏”木牌坊一座。這兩座氣魄宏大的牌坊,向世人昭示著關公及關公文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顯赫地位,令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中軸線北端東西兩側,為基本對稱的主廟附屬建築,如追風伯祠、長壽宮、崇聖祠等等。這些附屬建築,與主廟一樣,無不籠罩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之中,但卻又有著主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加深人們對關公生平、身世的理解,延伸和加強對關公的崇拜與敬仰。
恭城武廟一覽圖恭城武廟一覽圖
恭城武廟內木雕神龕玲瓏精巧,內塑帝王裝關羽坐像,勇猛剛毅,神態端莊肅穆。龕外雕樑畫棟,儀仗倚列,木雕雲龍金柱,自下盤繞至頂,猙獰怒目,兩首相交,以示關羽的英雄氣概。龕上有康熙手書“義炳乾坤”橫匾一方,更增莊嚴肅穆的氣氛。

布局規劃

恭城武廟為山式建築,磚木結構,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有抱廈,有轉角、補間雙生昂五鋪作斗拱,昂嘴雕雲紋。青石鼓形柱礎,柱和橫額之間嵌木雕龍鳳去板,施彩繪。
後門有小卷棚,有轉角、補間單昂三鋪作斗拱,柱額之間嵌木雕花卉板。後門兩旁各開六角菱形小窗一個。正脊磚雕游龍,脊中間插“穿天戟”三根,脊的兩端有大吻。斜脊磚雕跑。整個建築造型宏偉別致。前殿兩旁修建東西配房各五間,均為硬山式。後殿為硬山式建築,面闊五間,前有迴廊,梁枋之間嵌有燕尾木雕,施彩繪。山門為歇山式建築,面闊三間,中間開門。有轉角、補間單昂三鋪作斗拱。門上懸掛“關帝廟”牌匾。門外有大、小石獅各一對。山門兩旁建鐘、鼓二樓,均為歇山頂、磚木結構。有柱頭和補間三鋪作斗拱,施彩繪。東樓懸鐘,西樓置鼓。內外牆壁現存彩繪壁畫十餘幅,色彩鮮艷,線條流暢,畫工十分精緻。廟門額嵌一方石刻橫匾,碗口粗的“關帝廟”三個大凸字,遒勁醒目,大門側傾用磨光條石鐫刻一幅寓意深長的楹聯:“先武穆而功深漢水,後文宣而聖道配尼山。”廟前地坪雄踞一對精工雕刻的花崗岩石獅,是道光年間信士捐資建造的。後殿為拜祭關帝的處所,殿中關公雕像,高約2米,赤面黑須,儀態威嚴勇武,左右待從為關平、周倉立塑。左廂仍保存道光年間重修碑記。武廟自建廟以來香火鼎盛,香菸長年繚繞不絕,朝拜香客甚眾。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關帝誕期,朝拜許願遊人、香客多達上萬人,在當地已形成廟會,熱鬧非凡。
恭城武廟建築恭城武廟建築

其他相關

2013年5月7日,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CCTV4)的《國寶檔案》節目中播出了走基層—廣西恭城武廟大戲台》的節目,介紹了恭城武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