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里科(物理學家恩里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恩里科·費米義大利語:Enrico Fermi,1901年9月29日-1954年11月28日),美籍義大利裔物理學家193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被稱為現代物理學的最後一位通才,對理論物理學實驗物理學均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是量子力學量子場論的創立者之一。他首創了弱相互作用β衰變)的費米理論,負責設計建造了世界首座自持續鏈式裂變核反應堆。他還是曼哈頓計畫的主要領導者。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有費米黃金定則費米-狄拉克統計費米子費米面、費米液體及費米常數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恩里科·費米
  • 外文名:Enrico Fermi
  • 國籍:美國
  • 出生日期:1901年9月29日
  • 逝世日期:1954年11月28日
  • 職業:物理學家
  • 畢業院校比薩大學
簡介,生平,

簡介

恩里科·費米義大利語:Enrico Fermi,1901年9月29日-1954年11月28日),美籍義大利裔物理學家193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被稱為現代物理學的最後一位通才,對理論物理學實驗物理學均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是量子力學量子場論的創立者之一。他首創了弱相互作用β衰變)的費米理論,負責設計建造了世界首座自持續鏈式裂變核反應堆。他還是曼哈頓計畫的主要領導者。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有費米黃金定則費米-狄拉克統計費米子費米面、費米液體及費米常數等等。

生平

費米出生於義大利首都羅馬,父親阿爾貝托·費米是通訊部的職員。他在中學時代就展現了在數學和物理方面的才能。1918年獲得比薩高等師範學校的獎學金。四年之後他在比薩大學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導師是普契安提教授。
1923年1924年期間,他通過義大利政府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訪問了德國哥廷根大學馬克思·玻恩教授和荷蘭萊頓大學的艾倫法斯特教授。1924年,他回到義大利,在佛羅倫斯大學任職數學物理和力學科講師。
1926年,費米發現了一種新的統計定律—費米-狄拉克統計。他發現這種統計適用於所有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的粒子,這些粒子現在被稱為費米子。費米-狄拉克統計和玻色子所遵循的玻色-愛因斯坦統計是量子世界的基本統計規律。
1927年,費米當選為羅馬大學的理論物理學教授。他在這個教席上一直任職到1938年。由於他的夫人勞拉是猶太裔,為逃避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府的迫害,他們在1938年接受諾貝爾獎之後移居到了美國1938年1942年期間,費米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從1954年直至去世,他是芝加哥大學的物理學教授。
羅馬大學的早期時間費米主要的研究課題是電動力學光譜學,但是隨後他把研究重點放在了原子核本身而不是核外電子上。1934年他在原先的輻射理論和泡利中微子理論基礎上提出了β衰變的費米理論。在人工放射性被發現後不久,他實驗演示了幾乎所有元素在中子轟炸下都會發生核變化。這個工作促使了慢中子和核裂變的發現。
1939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發現核裂變後,費米馬上意識到次級中子和鏈式反應的可能性。1942年12月2日他在芝加哥大學體育場的壁球館試驗成功了首座受控核反應堆。在二戰期間第一枚核子彈的建造過程中(曼哈頓計畫),他是主要領導者之一。1945年7月16日晚上,核子彈在內華達州的沙漠引爆成功時,費米在核子彈試爆現場附近,突然躍起向空中撒了一把碎紙片,爆炸後氣浪將紙片急速地捲走,他緊追紙片跑了幾步,並根據紙片飛出的距離估算了核爆炸的“當量數”,大聲喊著:“成功了!它的爆炸威力相當於二萬噸TNT炸藥。”後來證明是驚人的準確[1]。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費米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高能物理,他在介子核相互作用和宇宙射線的來源等方面都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費米於1954年在芝加哥去世。
由於在人工放射性和慢中子方面的工作,費米被授予了193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還是一位傑出的老師。他的學生中有六位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為紀念這位物理學家,費米國家實驗室和芝加哥大學的費米研究所都以他的名字命名。2008年6月11日發射的大面積伽瑪射線空間望遠鏡於同年8月26日改名為費米伽瑪射線空間望遠鏡做為他身為高能物理先驅的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