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上村

恩上村

恩上村,位於沙頭角街道中部,緊鄰沙頭角街道辦事處,面積約1.3平方千米。相鄰自然村有元墩頭村、官路嚇村。坐落於梧桐山以南,大鵬灣以北。附近有恩上水庫。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李、薛2姓同時遷入聚居而形成村落。舊村位於梧桐山南麓半山腰,村莊下方有一觀音庵,故得名庵上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銘記黨和政府的恩情,改名恩上村。1974年,村民整體搬至山下元墩頭村;1978年冬,在現村位置建設新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恩上村
  • 別名:庵上村
  • 所屬地區:深圳市鹽田區
  • 方言客家話
恩上村隸屬於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街道,原來叫“庵上村”,有老村和新村兩個名,是深圳海拔最高的客家古村落,約350米。恩上村原住民為客家人,祖上從河南周口地區移民到福建,再從福建移民廣東梅州五華縣,最後在清乾隆年間從五華遷徙到此定居,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據說村子裡曾經中過一個秀才,得到了皇上恩賜的一個牌,村里人感到非常榮耀,因而當時就叫恩上村。村名原來也叫“庵上村”,因為這村子下面有一座觀音庵的緣故。現在這個村莊居民已經整體搬遷到山下,古村里房屋不多,即便是在以前最繁華的時段里,也才共90 戶人家。
恩上村
恩上村
恩上村原名“庵上村”,源自村裡有座觀音庵。恩上村李姓村民是清乾隆年間從福建移民至此,為客家人氏。“庵上村”,以他們的方言久而久之被讀寫成“恩上村”。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東和鄉;1958年,屬南天門公社沙頭角大隊;1979年,屬深圳市羅湖區沙頭角鎮;1983年,屬沙頭角管理區沙頭角鎮;1990年,屬羅湖區沙頭角鎮;1998年,屬鹽田區沙頭角鎮;2002年,屬鹽田區沙頭角街道田心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李、薛等姓。李姓,早年從福建上杭勝運里豐浪崗遷至廣東長樂(今五華)錫坑溝、長壙;李火德後裔李振林從長樂(今五華)遷至沙頭角一帶;李振林第三子李貴華於清乾隆二十五年輾轉遷人恩上村舊村位置開基立業,拓荒造田,村落逐漸發展壯大。冼姓,清光緒六年(1880年)前後從今中山遷入(現已移居英國)。
2015年末,戶籍人口108人,其中男性53人,女性55人;80歲以上3人,最年長者87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04人。非戶籍外來人口583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50多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60多人,主要分布在英國、美國等國家。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薯類,兼種果樹、茶樹,養殖豬、鴨、雞等,同時砍柴出售。2007年11月,村里成立深圳市恩上股份合作公司。現集體經濟主要為店鋪經營和房屋出租,2015年經營收入104萬元,村民人均分紅6000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店鋪經營、工資性收入等。傳統特色(節慶)食品有春節的過年板、米花糖、油角、煎堆,清明的艾板,十月初的糍粑,婦女月子期間的雞酒等。
該村東、北至恩上路、沙鹽路,西、南接田心東路、沙深路。1972年通自來水、通電,20世紀70年代通電話,80年代初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90年代通網際網路。村內有小區公園、籃球場及健身中心。
村中存有李玉強、李國清撰於2003年的《恩上村——東江縱隊重要游擊據點》,李國清撰於2007年的《恩上村落史》文稿。
恩上舊村位於梧桐山半山腰,面積2500平方米。舊村下方原有一觀音庵,村前有一半月形池塘,面積約500平方米。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多數建於清朝和民國時期,部分建於20世紀50-70年代。房屋坐北朝南,主體為排屋結構,共3排,每排7-8間,隔有兩條巷道。加上周邊零星分布的房屋,整箇舊村有50餘間民房,現大部分已拆除,少數留存,已無人居住。恩上舊村內曾有李氏宗祠,始建於清朝,重修於1982年,占地面積50平方米;坐北朝南,兩進一天井;正門刻有楹聯“珍藏家寶;祖德流芳”,上有匾額“李氏宗祠”。現已拆除。過去逢年過節,恩上、元墩頭等村的李姓族人都會到宗祠拜祭團聚。村民在宗祠祭拜祖先後,再回家祭拜自家近祖。20世紀60年代,祠堂也曾作為村文化室,村民常在此開會。
古石橋位於恩上舊村,始建於民國初期,由香港宗親轉運回鋼筋、水泥等材料修建,長15米。現已荒廢。
1970年,全村人口僅30人,8個勞動力,集體生產無法維持。為擺脫困境,1974年村民集體遷居山下元墩頭村,但仍保留恩上生產隊建制。1978年冬,在政府支持和協調下,村集體自籌資金從香港新界購買位於沙頭角的5畝土地(原屬香港居民所有),建設恩上新村。
該村在抗日戰爭時期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重要據點。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抗日將士包括曾生(總隊長、東江縱隊司令員)、譚天度(惠陽大隊政治委員)、高健(惠陽大隊大隊長)、何武(湖東大隊政治委員)、黃康(羅浮大隊大隊長)、王慕、戴鼎等,都在村內住過。1941-1943年,日軍4次掃蕩該村。其中,1942年秋,曾生、譚天度、高健等在該村指揮惠陽大隊反掃蕩戰鬥。同年冬,日軍再次掃蕩恩上村,燒毀民房50餘間。在抗戰年代,該村先後有20餘名村民參加游擊隊,3人犧牲;有6名村民被日軍殺害。被日軍殺害的還有逃難到此的難民3人。村民李國光被日軍開槍打成重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村被列為革命老區,被授予“革命烈士”稱號3人,授軍銜的革命軍人11人,烈屬2戶,軍屬7戶。
該村主要人物:
李當仁(1917-1941),烈士。1940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為游擊隊收稅員。1941年秋,在沙灣丹竹頭稅站與圍剩稅站的國民黨軍隊作戰時犧牲。李介玉(1918-1940),烈士。畢業於中山大學,回鄉後參加中共地下組織,是鹽田地區較早的地下情報員。1940年參加東江縱隊,在執行任務中,由於漢奸告密,被日軍速捕殺害。薛元(1919-1999),1943年參加東江縱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擔任惠陽縣吉隆公社副書記。李水生(1920-1943),烈士。1941年參加東江縱隊,情報員。1943年,游擊隊在梧桐山馬屎風遭遇日軍伏擊時犧牲。李馬生(1922—1955),1941年參加東江縱隊,1946年隨東縱北撤。參加過淮海戰役等,打過36次仗,立功6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沙頭角大隊民兵隊長。該村參加抗日游擊隊的還有李九、李國光、薛平、李志堅、李光、李珠、李東發等,李作春、薛恩來、薛貴為、李煌貴曾擔任游擊隊情報員、聯絡員。
恩上舊村作為梧桐山片區的旅遊開發區,現已基本完成拆遷。新村列入2015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單元計畫第五批計畫,擬拆除重建用地面積24059平方米,擬更新居住、商業設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