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東和鄉;1958年,屬南天門公社沙頭角大隊;1979年,屬深圳市羅湖區沙頭角鎮;1983年,屬沙頭角管理區沙頭角鎮;1990年,屬羅湖區沙頭角鎮;1998年,屬鹽田區沙頭角鎮;2002年,屬鹽田區沙頭角街道沙頭角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李姓、邱姓、曾姓等。第一大姓為李姓,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從廣東長樂(今五華)遷居該地。第二大姓為邱姓,清朝初期遷入此地。第三大姓為曾姓。
2015年末,戶籍人口295人,其中男性147人,女性148人;80歲以上4人,最年長者93歲(女);實際在村人口235人。非戶籍外來人口2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3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20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比利時、荷蘭、德國、加拿大、法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為農業生產,以種植水稻、薯類、豆類為主,兼種果樹、茶樹,養牛、豬、鴨、雞等。因靠山,閒時上山砍柴售賣。改革開放後,村里招商引資,建設工業區,村民逐步告別農業生產。1983年,元墩頭、恩上、官路嚇、徑口、沙井頭、暗徑、葉屋村聯合組建深圳市沙頭角群利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經營廠房、商鋪出租和物業管理及其他投資項目。現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金融投資、集體經濟分紅等。
現村民仍保留傳統客家飲食習俗,每逢年節製作米花糖、油角、煎堆等特色食品。
該村東起元墩東路、恩上路,西至園林路,北接梧桐路,南臨深鹽路,有元墩西街、元墩街經過。1972年通自來水、通電,20世紀70年代通電話,80年代初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90年代通網際網路。村內有籃球場、健身公園、老人活動中心等。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始建於清朝。整體坐北朝南,為排屋結構,鼎盛時期有上百間房屋。因城市更新於2015年被拆除。
李氏宗祠位於舊村東南部,始建於清朝,占地面積30平方米,坐北朝南,單開間兩進,中有天井,正門上方懸有匾額“李氏宗祠”。因舊村改造於2015年被拆除。祠堂被拆前,每年正月初二,李姓村民到李氏宗祠祭拜祖宗。
該村主要人物:李新發(1923-1985 ),1944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抗戰勝利後復員回鄉。邱來興(1927-1994 ),東江縱隊隊員,1946年隨東縱北撤山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授予中尉軍銜。邱觀帶(1927-2008 ) , 1945年參加東江縱隊,1955年獲授中尉軍銜。
2011年,該村被列人鹽田區舊改“十二五”規劃,改造規模15.22萬平方米,建築規模51.77萬平方米,2015年,元墩頭村舊村改造正式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