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路嚇村(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街道自然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官路嚇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街道東和社區轄村,位於沙頭角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0.8千米,村落面積19100平方米,整體坐北朝南相鄰自然村有恩上村。始建於清朝。據傳,沈姓先祖沈潤盛為五品官員,一日騎馬到此,見此地宜居,便在此立村,故稱官路下。在當地方言中,“下”“嚇”二字讀音相同,久而久之就稱作官路嚇。現村於2010年在原地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官路嚇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街道
  • 地理位置:沙頭角街道東南部
歷史沿革,居民姓氏,人口民族,經濟社會,歷史文化,地方規劃,

歷史沿革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東和鄉;1958年,屬南天門公社沙頭角大隊;1979年,屬深圳市羅湖區沙頭角鎮;1983年,屬沙頭角管理區沙頭角鎮;1990年,屬羅湖區沙頭角鎮;1998年,屬鹽田區沙頭角鎮;2002年,屬鹽田區沙頭角街道東和社區。

居民姓氏

世居村民主要有沈、張、陶、肖、鐘5姓。沈姓,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東莞黃洞凰崗嶺排圍沈姓始祖沈敬南之孫沈萬達攜家眷遷至新安縣沙井頭;清嘉慶元年(1796年),沈潤盛攜子孫遷入此地。1952年張姓遷入,1960年陶、肖2姓遷入,1962年鐘姓遷入。

人口民族

2015年末,戶籍人口240人,其中男性150人,女性90人;80歲以上9人,最年長者88歲(女);實際在村人口22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3000餘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4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00餘人,主要分布在英國、美國、加拿大、泰國、越南、澳大利亞等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經濟社會

傳統經濟以漁、農業為主,兼種果樹、茶樹,飼養家禽家畜等。改革開放後,官路嚇村農業、漁業逐漸被商業、工業取代,現主要經營房屋、店鋪出租。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物業出租、商業經營、村集體經濟分紅等。傳統特色(節慶)食品有春節的過年板、米花糖、油角、煎堆,清明節的艾板,十月初的糍粑。該村東起官下路,西至公園路,北接沙鹽路,南依金融路,有田榮路、金融路二巷經過。1972年通自來水、通電,20世紀70年代通電話,80年代初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

歷史文化

村中存有《官路嚇村沈氏族譜》,民國時期纂修,2014年重修,內收錄有“沈氏家訓”。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已全部拆除。村內有沈氏宗祠,始建於清朝,重修於2002年11月,占地面積約50平方米;正門朝南,上有匾額“沈氏宗祠”,兩邊刻有對聯“吳興世澤;潤盛家聲”;宗祠內還有多副楹聯,如“潤創官溪根接嶺排木本;盛茂吳興宏開官路家聲”“由莞面安百餘年春祀秋嘗不忘嶺排木本;自潤迄章九傳孫承先啟後宏開官路家聲”“瓊樹蔭長垂茂發千秋根接嶺排來有本:清漣源可溯脈傳一脈流通沙井衍無疆”,均書於清朝,體現沈姓族人感念先祖艱辛創業之情。
沈維宗夫婦合葬墓位於香港新界西貢谷埔石右邊峰下近亞公咀左邊海邊,始建於清成豐九年(1859年)。基葬坐東南面西北,碑上刻有“一世祖維宗、黃氏沈大公母之墓”。
沈氏黎母之墓原位於香港西貢斬竹灣黃磨地村,始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1962年、1976年兩次重修,1999年遷至沙頭角大鵬灣。
每逢重大節日,村民要到沈氏宗祠祭祖,再回家祭拜自家近祖。重陽節,到香港西貢先祖墓地祭拜。村內原有一棵樹齡300餘年的古樟樹,需五六個成年人才能將其合抱。村民稱之為“護村樹”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占沙頭角,曾在樹上搭建臨時晾望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人民公社時期,村內大小會議都在這棵樹下進行。現在老樹已枯。

地方規劃

該村於2010年實行舊改,拆除舊村,並在原地建新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