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蟲病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在齧齒動物之間流行。人體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感染恙蟎,所致疾病為恙蟲病,亦稱叢林斑疹傷寒,為一種急性傳染病。
傳播途徑及人體暴露,傳播途徑,人體暴露,健康防治及處理措施,健康效應,預防與控制,
傳播途徑及人體暴露
傳播途徑
恙蟎是該病的傳播媒介,人患該病主要是由於被帶有該病原體的恙蟎叮咬所致。早在1878年恙蟎已被Palm.T.A.所發現,但直至1918年日本人Kawamura才首次證實紅纖恙蟎的幼蟲為恙蟲病的傳播媒介。恙蟎生長於陰暗潮濕的草叢中,雌蟲在泥土中產卵,約經三周孵化成幼蟲。當動物或人經過草地時,幼蟲爬至動物或人身上短期寄生,吸食組織液及淋巴液。通常恙蟎的幼蟲一生中只飽食一次。經3~5d後,離開動物宿主墜落於地上,約經三個月的發育由稚蟲而至成蟲。稚蟲及成蟲均生活於泥土中,以節肢動物的蟲卵及幼蟲或植物的液汁作為食物,並在泥土中越冬。恙蟲立克次體在恙蟎幼蟲體內繁殖,並經卵傳遞至第二代幼蟲。當第二代幼蟲叮咬人或動物時,才將病原體傳播給人或動物而引起發病。
由於實驗證明鼠類及貓於吞食感染恙蟲病的小白鼠後能感染恙蟲病,同時也曾證實感染恙蟲病的小白鼠尿中含有恙蟲立克次體,因此齧齒動物也可能通過互相殘食而感染本病。
人體暴露
人體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感染恙蟎,所致疾病為恙蟲病,亦稱叢林斑疹傷寒,為一種急性傳染病。人若被恙蟎叮咬則可感染得病。經7~10d或更長的潛伏期,突然發病,高熱,劇烈頭痛,可出現耳聾。叮咬部位出現紅斑樣皮疹,潰瘍,周圍紅暈,上蓋黑色痂皮(焦痂),為恙蟲病特徵表現之一。另外,本病還可有皮疹、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以及肝、脾、肺等臟器損害症狀。病死率隨毒株不同而有很大差異。病後對同型同株有持久免疫力。
健康防治及處理措施
健康效應
隨著地區立克次體毒力的強弱以及流行的不同,恙蟲病的臨床表現常輕重不一,輕者症狀輕微,7~10d即可痊癒,重者有明顯的中毒現象及神經症狀,病程多在三周以上。本病的潛伏期為6~18d(平均9~12d)。在此期間在恙蟎幼蟲叮咬處可出現無痛的紅丘疹,0.3~1.0cm大小。繼之形成水泡,中央部位發生壞死、出血,並形成圓形或橢圓形黑色痂皮,即為焦痂。其周圍有紅暈。痂皮脫落後形成潰瘍。焦痂或潰瘍多見於腋窩、腹股溝、會陰部及肛門周圍等隱蔽、潮濕且有汗味的部位。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結腫大,有壓痛。焦痂的發生率各地報告不同,國內報告為85%~98%,且絕大多數患者僅有一個焦痂。
潛伏期過後,體溫迅速於2~8d內升至39.5~40.5℃,偶有畏寒,伴有劇烈頭全身疼痛乏力,食欲不振,少數患者有噁心及陣發性腹痛,大便秘結。患者表情淡脈搏相對徐緩,偶有乾咳,咯少量黏痰,偶帶血絲。至第一周末,軀幹及四肢出現散在的紅色斑丘疹,壓之退色。皮疹罕見於頭部及足心。嚴重病例皮疹可呈出血性。皮疹一般持續約4~7d,無脫屑但可出現色素沉著。此時,全身淋巴結腫大,約40%的病例脾臟腫大並有輕壓痛,少數患者肝臟也可腫大,或出現輕度黃疸。
預防與控制
(1)預防措施以滅鼠為主,消滅恙蟎孳生地。
(2)目前尚無理想的預防接種疫苗,治療可用氯黴素和四環素。
(3)在流行區要加強個人防護,防止恙蟎幼蟲叮咬,滅鼠除草,加快疫苗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