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聚族

恐聚族

“恐聚族”是指那些沒有資本在聚會中互相攀比而害怕互相攀比的人,擔心自己職業發展、學習生活不如他人而無法面對同學故友的人群。職場人繼去年因囊中羞澀淪落為“恐歸族”之後,今年又開始進入“恐聚族”的角色。“恐聚族”的每一個個體並非一直害怕聚會,一旦個人的工作和生活有了大較好的改善,這些個體會很快自覺的脫離“恐聚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恐聚族
  • 對象:職場人
  • 性質:網路熱詞
  • 詞性:群體性特徵
簡介,現象體現,真實面目,聚會變味,人心孤獨,我來全包,敘舊資源,名利場,克服方法,雙語解說,

簡介

春節將近,不少離開家鄉在外地工作的人們又開始張羅著訂票回家,每個人都是歸心似箭。然而,也有這么一部分人,他們對春節回家充滿了煩惱與恐懼。對他們來說,與其混進春運大軍輾轉奔波地回去團圓,倒不如一個人留守都市,享受一份冷清的自在。他們的恐懼,非對回家本身有所抗拒,而是在節日回家的種種煩心事折磨之下,一種本能的反應。 回家要做的事情太多,可假期永遠太短;親戚朋友一大群,好生熱鬧,卻似乎三頭六臂也探不完;鄉情縱然可親,可常年生活在外,自己已經無法適應這片土地上的生活節奏;年底各種開銷加大,回家過年無疑又是一次“大出血”,令財政赤字越發岌岌可危;好不容易能靜靜地享受單身貴族的特權,卻被父母親抓住連逼了七日的“婚”。
恐聚族漫畫恐聚族漫畫

現象體現

真實面目

票子房子車子,成了大家春節聚會的主要話題。面對昔日“同桌的你”,“恐聚”成了不少人的真實寫照
其實人總是會慢慢變的粗俗的,也會變得勢利。這幾乎是潛意識,根本不用什麼言傳身教,完全可以自學成才。而且都趨於一個模式。經常鄙視別人變得俗不可耐的時候,可能並不能意識到自己也是個俗人,或者說對自己的問題較為寬容。人,當真奇怪無比,人生百態,如同蹩腳的喜劇。下面說的有點絕對,但確實入木三分。
同學聚會同學聚會
有錢有勢,混得很得意的同學巴不得天天開同學會,而比較落魄的同學則害怕同學會上見面,精神上受到摧殘不說,還要作為得意同學炫耀財勢的一個比較道具,心裡也許還有個小小的奢望,那就是那些混得好的同學能不能幫上自己一把,其實這是幻想,那些混得好的同學之所以樂衷於開同學會,就是來看你的落魄和女同學們的艷羨呢。同學會是又一次的表演罷了。
同學聚會的首義者以外地歸來者居多,往往已經混得有幾分人樣。多年衣錦夜行,憋屈得厲害,這回當然在同窗前顯擺顯擺。他希望來的人越多越好。確實如此,通常同城市的同學聚會的興致並不高,或者僅限於小小圈子定時聚會,每每大聚會定是有什麼人從外面回來了。但並不是什麼人都會有很強的號召力的,這個很難說。
當年有些姿色的女生這回一定會臉上精描細抹,衣櫃裡千挑萬選。如果是提前知道訊息的,鐵定還要餓上幾天,爭取能穿進那件卡腰的高級套裙。女人如此,男人也難免。
搶著買單的那位多半當年窮得叮噹響,或者成績不佳。他要告訴大家,像我這樣的也是可以混出來的,你們不要老眼光看人。他一定是開車來的。好車。並且他一定很願意送每一位同學回家,一副情深義重不忘舊誼的樣子。宿怨啊,宿怨啊,足見小時候的精神陰影影響到底有多大。
話少的同學並不是老成持重,而是因為經歷平淡且混得不好。大家談論的新潮名詞或根本不懂,或掌握不熟練。怕說錯了出醜,便索性不開口。這個倒是不一定,不能一概而論。
有富不顯,有車不開,有單不搶。這種人多半當年就很風光,經過了也就不在乎了。當然也有當年就很糗,至今還能不動聲色的。這類人比較可怕,要么城府很深,能成大事。要么虛偽狡詐,品質可疑。至少對於我來說,同學聚會,是不會開車的,沒有這個必要,想喝酒,哪那裡還能開車。
帶老婆出席的有兩種情況:一是老婆長得比較爭氣,帶出來有面子。二是老婆擔心他跟舊相好的擦出什麼火花,一同出席能起警衛和監督之效。出門之前,必要叮囑老婆幾句:“平時怎么糟踐我都沒關係,但這次一定要給我留面子,我說話別插,不許瞪眼,記得要給我盛飯,遞杯子……”
去了趟美國的一定會找機會說出來,談資本,談紐約,最後來一句:“其實也就那樣。”這邊趕緊接茬談起歐洲八國游,談人文,談藝術。那邊去過澳洲的插不上話,急得抓耳撓腮。這時你要是能淡淡地來一句:“不才在倫敦呆了八年。”保管當場鴉雀無聲。我只好說不才被逼愛丁堡流放一年。
當了官的接手機絕不肯離席,拿著電話指揮秘書或部屬開展工作,聲音不大但足以保證在座的都能聽到。語氣較平時蠻橫且堅決,表情略顯威嚴且帶一絲厭倦,一副運籌帷幄很懂管理的樣子。
官當得太大的人不會輕易參加同學聚會。 這個確實,可能怕給自己添麻煩。
同學聚會,心眼多的鑽被窩,心眼少的在嘮嗑,一個心眼在唱歌,缺心眼的死喝。

聚會變味

“我在外企做銷售,每月工資也就5000多。”“我年底發了2萬元獎金。”“今年,我打算買輛車。”與平常的聚會相比,春節期間的不少聚會被攀比和炫耀硬生生地代替。一些市民表示,他們對聚會越來越反感,甚至產生恐懼。不少剛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因囊中羞澀淪落為“恐聚族”。
烏魯木齊市民肖彬亮畢業後在一家小公司打工,大年初五參加了大學同學的聚會,看似溫馨的聚會卻讓他怎么也高興不起來。
“同學們過的一個比一個好,自己又混得不怎么樣,很沒面子。”肖彬亮說,每當同學問起他的工作和收入,都讓他感覺很難為情。
市民王先生也表示,每次聚會感覺氛圍都不對,似乎大家聚在一起,不談友情,只為炫富,前些年聚會的溫馨和親切感,再也找不回來了。
網友阿布羅狄說,“上大學時自己是優秀生,感覺一向不錯。可過年的一次聚會他才發現,昔日的同學都過的很好,一些從前不如自己的同學,現在無論是工作、工資還是家庭,都比自己好很多,這讓他心裡的落差越來越大。”
網友齊果子“恐聚”不為別的,只為自己依然獨身。“同學們都是攜夫帶子,而我還是孤身一人。同學們問來問去,我真不知道如何解釋。她說,每次接到聚會電話,她都會找理由推脫。

人心孤獨

現代城市看起來很熱鬧,其實很多人都很孤獨。他們交往的渠道太窄,鄰居不熟悉,親戚走動少,同事之間可能會受到互相競爭、職位高低等因素的影響,很難成為朋友,而網路提供的這個平台很單純,大都是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或是目標,這樣反而容易交朋友,消除孤獨感。
很多參加過聚會的網友表示,而諸如“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我看的不是書,是寂寞”等句式的流行,雖是網友惡搞,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現代人的生存狀態。

我來全包

在離馬年春節還有半個月的時候,孫挺就接到高中同學聚會的邀請,但是用他自己的話說,“現在的同學聚會一半是期待,一半是無奈。”
2000年孫挺高中畢業去上海上大學,作為高中班長,孫挺在高中畢業後的第一個春節就組織了同學聚會。“那年的聚會效果特別好,大家各自說著自己的大學體會,說說鬧鬧,開開玩笑。”
因為“效果特別好”,從2001年開始,每年大年初四,孫挺的高中同學聚會都如期舉行。但是,作為組織者,孫挺發現同學聚會“請人”越來越難,赴約而來的人也是“一些人熱鬧,一些人沉默,共同的話題越來越少,感覺越來越不自在”。
2008年春節同學聚會上的一個細節,讓孫挺的感受從“不自在”變得“厭煩”。
那年,正準備結婚的孫挺第一次帶著女友參加同學聚會。既是老班長又是聚會組織者的孫挺說開場白時,一位事業得意的同學插話:“老班長,以後咱同學聚會別每個人對份子了,挨個掏錢太丟人,這次聚會所有的我全部包了。”
從那以後,孫挺再也沒有組織過聚會。而每到春節,一些“混的較好”的同學卻越發積極爭著組織聚會,並承諾自己“包場”,聚會的地點也從當年的小飯館變成大酒店、度假村、高檔會所等。
“有的開名車,有的騎摩托,飯桌上誰用的手機更高端,誰穿的衣服更大牌,誰抽的香菸更名貴。雖然沒有直接比較,但是明擺著的差距讓人越來越彆扭。” 孫挺說,十多年的同學聚會,飯桌上,“憶當年”的越來越少,“比現在”的越來越多,聊天中,真情實意的感覺越來越淡,吹牛擺闊的意味越來越濃。

敘舊資源

“土豪你好,我們做朋友吧。”在北京一所高校當老師的畢敏覺得,這句當下網路流行語正好可以形容自己的同學聚會。
“‘土豪同學,咱們換個名片吧’,這就是現在我們同學聚會的主題。”畢敏半開玩笑地向記者談道。
“1987年,畢敏從安徽一個縣城考上北京一所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並在北京安家。2010年春節,一位多年未聯繫的高中同學突然邀請畢敏回老家參加同學聚會,因為盛情難卻,畢敏按時赴約。
“邀請畢敏的那位同學在老家做地產生意,昔日的“差學生”,如今已是縣城裡有頭有臉的大老闆。同學聚會現場,畢敏發現應邀而來的老同學、老教師、老校長,雖然人數不少,但是主角卻始終只有那位老闆同學。
“大家爭著跟他喝酒、換名片,有同學甚至還給他帶了禮品,有的希望與他合作生意,但是更多的則是有事希望讓他幫幫忙。”畢敏說,80年代的老同學如今都年過不惑,聚會的時候不像年輕人那樣“攀比”,卻更多了些聚人脈、拉關係的“奉承話”。
那次聚會結束後,老闆同學拉畢敏到一旁私語:“我家閨女今年高考,您看報考你們學校咋樣,錢不是問題。”畢敏說,直到那時自己才明白老同學盛情邀請自己的另一層原因。
雖然,畢敏對老同學的訴求無能為力,但是此後每年春節,那位老闆同學都會邀請她參加聚會。12年在那位老闆同學推薦下,畢敏參加了母校舉行的“校友春節聯誼”。
“學校做東,邀請的同學不論畢業界別,混得不錯的老闆、官員占大多數,最後大家拍合影,官大財大的人物坐中央,當年的老教師卻被排在邊上,甚至有的還站著。”
畢敏說,整個校友聯誼,台上的校領導像是在開招商引資會,台下的老同學們則忙著換名片、套近乎,飯桌的座次順序被提前安排好,大家相互稱呼中,“某總、某局、某主任”代替了當年的小名或者外號。

名利場

2013年,一部名為《致青春》的電影在全國引發“緬懷青春”的熱潮。電影劇情中有一個細節:大學畢業多年後的一次同學聚會,當年校園裡的活躍人物張開為了不想讓同學知道自己的生活窘境,特意買了一身假名牌參加聚會,並在同學面前故裝闊氣。
孫挺和畢敏的同學聚會仿佛就是上述電影片段的現實縮影。本應回憶往事、再續友誼的同學會,如今漸漸演變為自我炫耀、鬥富攀比或積累人脈的名利場。
又到春節假期,諸如“中年男女為趕同學會扎堆整形”“同學聚會成為過年回家‘九怕’之一”這類圍繞春節同學聚會的“怪新聞”又開始出現;一些電商廣告也打出“聚會不怕談房子,樓盤讓你買得起”“同學聚會撐面子專用車型”等等誘導意味的標語。
當票子、房子、車子成了大家春節聚會的主要話題,時過境遷,不少人面對昔日“同桌的你”,則成了“春節恐聚族”。
“都來嫉妒你,看你炫出的家底,都來羨慕你,看你秀出的傳奇,興奮的相聚還有興奮的一個你,個個都是表演的影帝。”這首名為《恐聚族之歌》的改編歌曲在網路瘋傳。歌詞誇張詼諧,調侃出人們對於同學聚會變味的無奈,一些網友在跟帖評論中也感嘆老同學已是“相見不如懷念”。
有網友直言,同學之間的聚會更應該卸下所有職業包裝,忘記彼此的身份地位,在浮躁的社會競爭中為自己留存一些純真回憶。而對於“恐聚族”來說,每個人的追求不同,對幸福和成功的理解也不同,大可不必按照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徒增煩惱。
2013年參加同學聚會的時候,孫挺點唱的一首歌曲——《老男孩》引起全場合唱。孫挺說,”希望今年的同學聚會上,大家能像“老男孩”那樣,在回憶青春時,還能找回曾經的自己。“

克服方法

“恐聚族”應先調整自我心態,不要帶著負面情緒參加聚會,如果將一些話語當做是對自己的貶低,這都是不健康的心態。如果遇到炫富的情況,我們不妨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給自己信心,相信自己也有很多出眾的地方。
專家建議
一、消除心理預設的負面情緒,帶著健康心態去聚會
恐聚族往往預設了很多負面情緒,聚會時會不由自主地尋找蛛絲馬跡佐證自己的猜想,覺得其他人都帶著有色眼鏡看自己,這都是不健康的心態。同學聚會對於人際網路的恢復和維繫是很重要的,並不需要說很多話、搞很複雜的活動。老同學們能夠聚在一起,這本身就有一種熟悉感、溫馨感的體現。
“心理落差完全不必成為正常聚會的障礙。”烏魯木齊市第四人民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唐安平表示。他說,聚會難免會有人炫富,相信自己也有很多出眾的地方。“同學朋友聚會,就是為了放鬆敘舊,沒有必要讓聚會成為大家心理上的負擔。”
二、找好話題的方向,以回憶分享為主
大家在社會上的職業雖然已經千差萬別,但同學聚會應該卸下所有“包裝”,開展“裸奔”聚會, 畢竟聚會更多為的是回憶和分享。如果聚會中感到話題方向“有誤”,“恐聚族”們不妨到時糾正方向,引導話題方向,相信老同學們在一起也願意多談及學生時代的點點滴滴。

雙語解說

”可不是“be afraid of”
如果你要用一個句子來解釋“恐聚族”,千萬不要說成“people who are afraid of parties”
而應該是“people who dislike parties”,舉個例子,I dislike coffee,但你不會說 I am afraid of coffee,還是那句老話,要看到詞背後的意思,千萬不要“word by word”。
說到“party”,本來想到的是輕鬆和快樂,但是不知從啥時,一股“攀比”小風漸漸吹到了聚會裡,人們已經逐漸分不清名利到底是“浮雲”還是“給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