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谷效應

恐怖谷效應

恐怖谷效應的理論是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感覺的假設,在上世紀70年代由機器人專家東京工業大學教授森昌弘首次提出。

恐怖谷效應描述了當人類看到類似人類的物體,特別是機器人時所表現出的積極和消極反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恐怖谷效應
  • 提出者東京工業大學教授森昌弘 
  • 首次提出時間:二十世紀70年代 
  • 概念類別: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感覺的假設 
基本概念,恐怖谷心理學,產生原因,影響,套用示例,恐怖電影的造型設計,驚悚類3D遊戲,交通安全,恐怖童謠,卡通形象設計,

基本概念

恐怖谷心理學

從心理學上來看,“恐怖谷”一詞由日本機器人研究院Ernst Jentsch於1906年的論文《恐怖谷心理學》中提出。即當機器人越來越接近人類的時候,人類對它們的好感會提升,但是當機器人非常接近人類的時候,一旦到達某個臨界點,人類的好感就會大幅度降低,甚至開始莫名的厭惡和懼怕。
恐怖谷效應理論認為,機器人的外觀和動作越像人,人類對它的同理心就越強。然而,在某些時候,機器人或虛擬人物變得過於逼真,但又不那么像人時,人類大腦的視覺處理系統就會被混淆。最終,會深深地陷入一種對機器人非常消極的情緒狀態。
森政弘的假設指出:由於機器人與人類在外表、動作上相似,所以人類亦會對機器人產生正面的情感;而當機器人與人類的相似程度達到一個特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其負面和反感,哪怕機器人與人類只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從而整個機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覺,猶如面對行屍走肉;當機器人和人類的相似度繼續上升,相當於普通人之間的相似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情感反應會再度回到正面,產生人類與人類之間的移情作用。
恐怖谷效應
恐怖谷效應-廣州社會組織學院供圖

產生原因

現實和預期的不匹配
人類會本能地把眼前的事物同自身熟悉的事物做比較,從而幫助自己理解事物。當機器人高度仿真時,我們會在潛意識中將其作為“人”來對待,從而建立情感聯繫,而當這個“人”的表現與這種預期不符,就無法馬上釐清這種認知混亂,因而心生恐懼。這個理論同樣適用於解釋人們害怕小丑、娃娃等類人形象的原因。

影響

1970 年,機器人專家森政弘(MasahiroMori)首次描述了「恐怖谷」的影響,這一概念對機器人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恐怖谷」效應描述了當人類看到類似人類的物體,特別是機器人時所表現出的積極和消極反應。恐怖谷效應真正產生影響的地方在於現代人類如何與機器人互動,這種影響已被證明會改變人類對類人機器人的看法。
在 2016 年國際認知科學頂級刊物 Cognition 的 一篇論文中,Maya Mathur 和 David Reichling 討論了他們關於人類對機器人面部和數字合成面部反應的研究。他們發現,在這些反應中存在著恐怖谷效應。他們甚至發現,恐怖谷效應會影響人類對機器人和虛擬人物可信賴度的看法。印第安納大學-普渡大學印第安納波利斯分校(IUPUI)人機互動教授 Karl MacDorman 表示:恐怖谷效應對機器人的設計和發展方向產生的影響非常明顯:恐怖谷效應減緩了機器人發展的進展。恐怖谷效應已然成為一種法則,阻止機器人設計師在人機互動中探索高度的人類相似性。要想加速將機器人套用到社會當中,必須解決恐怖谷效應。
恐怖谷效應
機器人

套用示例

恐怖電影的造型設計

由於恐怖谷效應給人帶來壓迫與恐懼的感受,所以其常常被使用在驚悚電影中。

驚悚類3D遊戲

恐怖谷效應還體現在遊戲設計方面。玩家們在玩該類3D遊戲的時候大多數會採用第一人稱,因此,在看到遊戲內生物的時候,很容易產生一種面對面的感覺。這時,恐怖谷效應就產生了。

交通安全

恐怖谷效應往往還被套用在交通路口中,通過仿生交警,以此來警示駕駛員,從而起到提升駕駛員專注力的作用。
恐怖谷效應
交通套用

恐怖童謠

恐怖谷效應的運用不僅在視覺形象的設計上,一些較為平常的事物用詭異驚悚的手法表現也會讓人浮想連篇,產生恐怖的效果。恐怖童謠之所以嚇人,就是運用了這個表現形式。這個類型的作品有綜藝節目《明星大偵探》中的插曲《天堂島之歌》、影視作品《隱秘的角落》里的《小白船》和兒歌《十個小印第安人》。歌曲描述的事物稀疏平常,但是歌手演繹的腔調卻是恐怖片的氛圍,童聲或者偏溫柔的聲音與歌詞的表意也形成了反差,這符合前文提到的恐怖谷效應的心理原理——人們接觸到的現實和心理預期的不匹配。

卡通形象設計

卡通電影中由於恐怖谷效應的存在,使許多視覺藝術家在創作時都會加上這一層考量,他們希望人們對設計出來的卡通形象產生好感,於是他們會放大角色的雙眼等設計,會使該卡通形象有人的特徵但是未到逼真的程度,以免觀眾墮入“恐怖谷陷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