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惠渠

恆惠渠

恆惠渠——陝西省安康市最大的農業水利工程。

月河川道、土壤肥沃、氣候宜人,向來為安康的糧倉。恆河發源於秦嶺南坡、源遠流長,有充足的水量供農業灌溉。建國後,為了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黨和人民政府決定並修建了恆惠渠灌溉工程。灌區轄恆口、大同、五里、花園三鎮一鄉的86個村。是安康最大的自流引水灌溉工程。工程由渠首樞紐和渠系附屬設施組成。渠首樞紐工程由攔河壩及壩頂上五孔鋼閘門控制蓄水。渠系工程主要有東西乾渠總長28.55公里,支渠約15公里,灌溉面積2.45萬畝,是漢濱區糧油主要產區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恆惠渠
  • 作者:韓寶珜 李厚之
  • 類型:陝西省安康市的農業水利工程
簡介,歷史淵源,建設,意義,

簡介

月河川道、土壤肥沃、氣候宜人,向來為安康的糧倉。恆河發源於秦嶺南坡、源遠流長,有充足的水量供農業灌溉。建國後,為了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黨和人民政府決定並修建了恆惠渠灌溉工程。灌區轄恆口、大同、五里、花園三鎮一鄉的86個村。是安康最大的自流引水灌溉工程。工程由渠首樞紐和渠系附屬設施組成。渠首樞紐工程由攔河壩及壩頂上五孔鋼閘門控制蓄水。渠系工程主要有東西乾渠總長28.55公里,支渠約15公里,灌溉面積2.45萬畝,是漢濱區糧油主要產區之一。

歷史淵源

早在南宋年間,抗金名將郭浩知金州時,在月河川道屯田抗金,就曾修渠“引恆水以資溉田”,架筒車提水灌田,開闢大規模利用恆水的先例。明朝嘉靖年間。有識之士偕地方官吏選擇恆河衝出牛山口的有利地形,創設了“千工堰”,該處中橫大石,河水左右分瀉,石之北偏泓稍淺,石之南水深流急,為大木以障之,下櫃貯石其中截水勢,然後閘河水入堰名龍口。河中大石,人們叫做“蓮花石”,傳說是佛祖派犀牛前來臥於龍口之下守水,也就有了“犀牛望月,五穀全結”的說法。反映了人們期盼年年風調雨順,歲歲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龍口以下,渠首上段半沿山鑿石為渠,外防河水為堤,渠首下段築土為渠,從龍口到下牌逶迤五十里許,灌田近萬畝。
由於堰渠工程比較簡陋,隱患較多,很容易被沖毀,年年修補,耗費人力、財力太多,農戶負擔太重。據賈漢復《陝西通志》載:明嘉靖十年(1531年)關南道郭之培就曾捐俸疏通“淤塞日久”的千工堰上段。明末清初連遭戰火蹂躪,人民死於兵燹及四散逃亡者十之八九,田園荒蕪,村落成墟,十分慘苦。千工堰廢毀更加嚴重。據《千工堰碑》載:康熙二十一年六月,洪水暴發,自筒車河以上沖崩甚多,三牌溝廢。督理堰事生員賈珍,堰長張榮元、馮全龍請同沈縣令親臨堰口踏驗,令上中二牌同修。次年六月大雨三日,溝被山壓,堤遭水崩,前數百年創建之跡湮沒無存。是歲蟲復食稻,大飢,有逃散死亡之憂。二牌軍民堰長葉正陽,生員馮士傑、韓傑等陳牒文武大吏。漢興鎮總鎮程福亮、關南道蔣廷臣即如告:“有田無田,溝堰照例浚築。”知州李翔鳳偕州同陳維顯徒步詳勘,留陳監理督導工程。鎮道將領捐金,李公親臨慰勞,歷時近四個月,復還舊觀。使農業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在重刻千工堰碑上,安康著名詩人劉應秋就留下了詠嘆農業發展的佳作:
“粳稻新芬滴露鮮,長堤曲折注沉瀾。
忙農不懈驚官府,脊土猶如重稅錢。
歲首千航漕玉粒,人翻陸海變桑田。
當時經野流風遠,此石傳來五百年。”
乾隆三十七、八年後,官府為了穩定社會人心,解決吃飯問題,鼓勵拓荒開田,準為永業,蠲租免稅,減輕人民賦役,在這比較寬鬆的環境下,灌區內民眾大力墾荒屯田。進一步把千工堰當作生命之源,更加重視易毀工程的維修加固。據千工堰關帝廟碑記載,各牌都設立了以堰長為首的維修機構,隨時整修堰渠保證渠水暢通,不誤栽田。
同治十年,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堰壋易毀,貽誤農時的狀況,據龍門堰開修石記載,三牌堰長、屯戶、官紳合眾商議,決定創修龍門前後洞和開修龍門堰兩項改造工程。由經理首士韓德魁負責組織指揮施工。各牌堰長按每畝派一百文,清收田畝錢和大戶義士捐資錢,號召受益戶投勞出力。是年開工建設。首先打通龍門前後洞,又在壋口的河兩側石崖上鑿石成洞,把壋木置入二洞中,同時鋪上荊沙、泥土,於同治十一年竣工攔水,較之河中打樁,排橫桿就穩固多了。
在前人的不懈努力下,堰渠得以改造加固,灌溉面積進一步擴大,正常年間,普遍能夠受水灌溉,五穀豐登。糧食產量大增,廣有盈餘,余則挑運到興安州,再通過漢江水運到荊楚,於是就有:“襄陽賈,販米下荊楚”之說。
由於沒有嚴格的用水、管水要求,每遇洪水暴漲,堰渠受損,或逢乾旱,堰渠水位下降。爭水、搶水、偷水事件時有發生,經常引起械鬥,甚至發生命案。光緒年間已在千工堰供職的韓文煥先生,體察民情,不辭辛勞,走訪調查。查清三牌田畝,特別是查出不交水費的官田、黑田、將其一併勒石公之於眾。民國元年秋,二十餘名首士發起召集三牌堰長,田戶共同商討:同受千工堰水利,何以秦肥楚脊;每有禾稼不登,訟獄繁起;有悖於千工堰利益均沾的初衷。經過反覆討論,決議制定改良水利條約;由縣報省立案,並請實業公司頒發圖記,成立“千工堰水利總局”,陳玉堂任局長,韓文煥任副局長。同時頒布實施《千工堰改良水利條規》,並刻石嵌於壋王廟牆中。次年實效大著,得到省上表彰;前任縣知事柴守愚親履勘察祝賀。條規首先把局長、副局長、會計等管理人員的任用標準,選拔方法規定得十分詳細;把各級管理人員,雲水警察,首士以及田戶的職責、權利、義務也規定得非常清楚,而且有相應的措施保證順利運作。條規還體現了關心農民,重視農業,第六條明確規定;“官渠、堰口由局長僱工修理,毋使田戶為難。”第七條指出:“凡礙三牌水分者,局長須隨時監督修理,毋得延礙致防農務。”另外條規對合理用水,節約用水也有明確規定,第五條就有“堅築湃決以不漏水為限,至局長驗渠時,有違約照章處罰。”第八條則有:“上牌有餘推施中、下,不得······私使岀河的條款。”此後千工堰用水秩序大為好轉,歲歲谷登魚肥。
萬工堰稍晚於千工堰,位於恆河西岸,在千工堰龍口以下約500米處。堰口無固定設施,主要是渠首工程,因山高崖陡,要鑿山為渠,工程十分艱巨,耗費人力、物力十倍於千工堰,故曰“萬工堰”。此堰為自流引灌工程,渠長八里許,灌田二千餘畝。
乾隆初年渠口敗廢,乾隆四年曾集議修復,物力耗費殆盡,仍無結果,乾隆十三年春,興安知州劉士夫蒞任入境,道經其所,停驂問之,各有難色。抵任後親往踏看,發現渠口淤塞癥結,在知修渠而不知治河。考慮到民貧力竭,申請預借公費銀三百金,不足部分以谷二百石敷之。當年十一月開工,次年三月渠水通流,初見成效。知州再次查看,雖見成效,但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於十四年冬再次捐資百金,深鑿石溝,使之延長。十五年三月竣工,使敗廢以遠之渠重新發揮作用。五月二十日天雨水發,知州再視,村民“跪獻村醪,笑語盤桓。”深受民眾擁戴。喜悅之餘,思功成不易,遂召集田戶、首士、堰長商議:整修渠道、管水、用水等制度,定為章程,此後萬工堰灌區“青蔥相與,除莠壅禾”顯象安然。
永豐堰在千工堰以下約一公里處的恆河東岸,由於灌區土地低平,所以堰口不需提高水位,只要攔河分水入渠即可,是引水自流灌溉,主要灌恆河東岸約七百畝土地,由於壋口工程簡易,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小,即使毀壞,也易於修復,故名永豐堰。
以上三堰歷經四百多年,灌田一萬多畝。灌區得恆水之利,旱澇無凶年,歷來為“賦稅所出之地,軍民養命之源。”為安康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是,由於受歷史的局限,原工程設施簡陋,渠線高程和比降不盡合理。不僅常遭洪水沖毀,而且恆河之水無法得到充分利用。

建設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水利建設事業,經過幾年的經濟恢復,1956年,安康縣人民政府決定修建恆惠渠,由陝西省水利工作隊工程師董敬英率技術人員深入灌區勘測設計繪製了恆惠渠灌溉工程的宏偉藍圖。國家投資56.8萬元,動員原恆口、五里兩區的幹部民眾,於1956年3月20日開工,經過一年多的奮戰,1957年5月20日竣工。其建設速度之快,工程質量之高在安康市水利建設史上是少有的。工程惠及三鎮一鄉,受益人口萬餘人,灌區面積由原來千工、萬工、永豐三堰一萬四千餘畝,增至二萬四千五百畝。整個工程包括渠首樞紐工程,渠系工程和附屬設施。
渠首樞紐工程位於恆河下游,恆口鎮小壋村峽口處,由一座漿砌石溢流壩,東乾進水閘、沖沙閘,西乾簡易進水口組成。屬於低壩引水工程。渠系工程主要有:修築、開挖東乾渠43里,由渠首一直延伸到花園鄉興奮村;西乾渠16里,直到恆口鎮柳林村,以及支渠3條,另外附屬設施主要有:倒虹吸一座,石渡槽二座,木渡槽三座,排洪橋一座,隧洞、涵洞、橋染等。
整個工程造價567800.28元,用工241萬,歷時一年零兩個月,由於這項工程是建國後安康的第一大建設,又惠及千家萬戶,所以參加建設的幹部民眾,熱情空前高漲,幹勁十足,不怕艱險,不辭辛勞,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創造了奇蹟。也反映了一但調動起來的人民民眾力量是無窮的。
恆惠渠建成後,運行五十多年間,國家多次投資修繕、改造,使效益不斷得到提高。1962年,國家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政府依然注重維修改造,撥款32萬元,處理東乾中下段渠道運行病患,把民強公社陳家灣的環山渠道改為隧洞,既避免反覆垮塌淤塞,又截短渠道,縮短運水時間。改余家河木渡槽為石拱渡槽,避免渠水流失,白白浪費。同時為補充下游水量不濟,在恆口、五里修建了兩座抽水站,作應急備用。1970年為解決陽安鐵路與渠線交叉問題,又進行了大型改造,修建倒虹三座,民強段重新開挖隧洞二座。1971—1976年,國家投資20.05萬元,完成了乾渠的防滲襯砌,又襯砌支渠10.5公里,半渠13.9公里,使乾渠水的有效利用係數由0.33提高到0.79,渠系水的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56。渠道襯砌,不僅有效的防止渠水滲漏,還阻止渠坎垮塌,減輕繁重的清淤負擔,同時水流更加暢通。上個世紀80年代,沿月河岸邊興建大小抽水站13座,在灌區內打井172眼,補水能力達到1.58立方米,有效地緩解土地承包到戶經營後用水集中的矛盾。
1993年,國家再次投資43.8萬元,對溢流壩面進行翻修,壩面斜石護砌,西乾渠首增設沖沙閘,東幹上段渠壩加高,以及修建渠首交通吊橋。1998年,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用水矛盾十分突出的問題。省水利廳批准建設加閘蓄水工程,改無調蓄能力為調蓄供水。這項工程主要是在原有渠首樞紐工程基礎上加閘蓄水,對攔河壩體及東西進水閘,沖沙閘進行加固改造,在49米長的壩頂上加設五孔孤型鋼門控制蓄水、泄洪、排沙。閘門高6.65米,每孔淨寬8米,關閉閘門每次或獲得蓄水120萬立方米,每年可調蓄5—7次,每年多蓄水600萬立方米,可使灌溉總面積增至3.05萬畝。耗資一千多萬元,由省政府撥付。
恆惠渠管理機構成立五十多年來,不僅在工程技術上取得了一些成果,而且在用水管理上不斷探索,並且形成了專管與群管相結合的方法;在供水方面,除了有完善的供水設施作保障,同時還制定了整套科學、適用的供水方法。管理機構特別注重以水養水,艱苦創業,不斷拓寬林特生產、水產養殖等多種經營渠道,彌補經費,增強活力。

意義

恆惠渠建成通水五十多年來,在黨和各級政府的關懷和重視下,經過多次維修、改造、加固。效益不斷得到提同。對於加速農村兩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對灌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實現水利資源的綜合利用,解決了灌區內的人蓄飲水,林特生產、工業用水、第三產業用水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恆惠渠為安康農業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顯著貢獻。隨著黨的惠農政策不斷拓寬和深入,國家向西部地區的資金傾斜;恆惠渠必將發揮更大效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