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懦

怯懦

怯懦,漢語辭彙。

拼音:qiè nuò

釋義:指膽小懦弱。

出處:《韓非子·說難》:“略事陳意則曰怯懦而不盡;慮事廣肆則曰草野倨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怯懦
  • 拼音:qiè nuò
  • 注音:ㄑㄧㄝ ˋ ㄋㄨㄛˋ
  • 反義詞:勇敢
  • 近義詞苟且
詞目,拼音,基本解釋,出處與詳解,“怯懦” 剖析,

詞目

怯懦

拼音

qiè nuò

基本解釋

1. [timid and overcautious] 膽小懦弱。
灰心也故怯懦。——清·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2. 又。
怯儒也故苟且
溫順、謙恭、怯懦的人。

出處與詳解

亦作“ 怯耎 ”。亦作“ 怯愞 ”。膽小;懦弱。
漢書·司馬遷傳》:“仆雖怯耎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溺纍紲之辱哉!”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素怯懦者,欲其觀古人之達生委命,強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奮厲,不可恐懾也。”
隋書·段達傳》:“ 達 不能因機決勝,唯持重自守,頓兵饋糧,多無克獲,時皆謂之為怯愞。”
葉適 《梁父吟》:“余既樸陋而不能謀兮,又怯耎而畏兵。”
王蒙 《火之歌》:“他們面臨的不僅有幫派分子的破壞,還有怯懦和奴性這兩位‘虎倀’的阻撓。”

“怯懦” 剖析

怯懦通常表現為害怕困難,意志薄弱;害怕挫折,情感脆弱;害怕交際,性格軟弱。平時寡言少語,行動拘束,容易逆來順受和屈從他人,遇事退縮,極其膽小怕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願冒半點風險,遇到困難易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受到挫折則易自暴自棄無地自容
具有怯懦人格表現缺陷的人,由於缺乏交往處事的主動性,因而常被人視作性格內向,只有在其與人交往或處理具體事務時,這種人格表現缺陷才會顯露出來。例如在與人交往時,常常會不由自主地約束自 己的言行,神態也顯得極不自然,以致躲躲閃閃,手足無措;在交談時無 法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從而影響與人建立正常的親密友誼。
又如在處理具體事務時,總是過於謹小慎微,沒有十分把握絕不冒險而 動,遇到難題能避則避,能推則推,沒有自己的主見,喜歡按他人的意願 辦事,害怕承擔責任和受別人的非議。
怯懦與害羞不同。害羞是難為情,是一種害臊的心態,害羞的人雖然也不善交際,也容易過多地約束自己的言行,以致在人際交往中顯得過於靦腆,極不自然,但害羞僅是過分注重自我形象而又擔心、懷疑自己的言行能否得到他人承認、理解和尊重的表現,是過分注重自尊心而又唯恐遭人竊笑、羞辱的表現,儘管這種表現有時也會阻礙人際交往,難以使人了解自己,但也不乏可愛之處,故屬於正常心理範疇;而怯懦則是軟弱無能、畏避退縮的表現,是缺乏勇氣、害怕困難的表現,這種表現,不僅會使人一事無成,也常常因自我封閉而導致不良的人際關係, 屬於人格表現缺陷方面的心理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