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生乎情

人的本性產生人的情感和欲望。北宋王安石提出的哲學命題。出自《原性》:“性生乎情,有情然後善惡形焉,而性不可以善惡言也。”此命題著重闡述了王安石對性、情及其關係的看法。他認為性是人的生命本能,對性本身不可以做價值判斷。情,即喜、怒、哀、樂、好、惡、欲,是性之所生,情有善惡,情“動而當於理”,即是善的,相反,“不當於理”(《臨川集》卷六十七《性情》)則為惡。關於性、情關係,王安石主要繼承了《中庸》的“未發”、“已發”觀點,以性為“未發”,以情為性之所“發”:“喜、怒、哀、樂、好、惡、欲未發於外而存於心,性也;喜、怒、哀、樂、好、惡、欲發於外而見於行,情也。”(同上)同時他也接受了前人的“性體情用”說,以性為體,以情為用,“性者,情之本;情者,性之用”(同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性生乎情
  • 定義:人的本性產生人的情感和欲望
  • 提出者:王安石
  • 出處:《原性》
王安石的性生乎情的命題主要是針對李翱的性善情惡、廢情復性思想提出的。他認為,李翱的性善情惡說割裂了性情相須不分的統一關係。情固然有“為外物之所累而遂入於惡”(同上)者,但也有“為外物之所感而遂入於善”(同上)者,把情視做罪惡是片面的。他還提出,廢情並不能見性,因為性本身不能自明,必須因情而明。王安石對李翱的性善情惡說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情感和欲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