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基因

性基因

性基因(Sex gene;Sex-specific gene),是性別基因的簡稱,是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位於倫敦北部的國家醫學研究院的羅賓·洛弗爾-巴德奇等人對普通老鼠性別的研究而提出的決定性別雌雄的基因。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性基因
  • 別稱:性別基因
性基因作用原理,性基因揭示性本質,性特徵之戰的分子層次解釋,性特徵與性基因,

性基因作用原理

羅賓·洛弗爾-巴德奇的研究成果刊登在《細胞》雜誌上:保持雌性特徵的基因FoxL2能夠抑制保持雄性特徵的基因Sox9。在人工“關閉”成年母老鼠體內的FoxL2之後,Sox9迅速占據統治地位,傳送化學信號命令卵巢細胞轉變成通常只在睪丸中發現的能夠產生睪丸激素的細胞。經過這種“變性”,母老鼠產生的睪丸激素達到與公老鼠一樣的水平,數量是在普通母老鼠體內發現的100倍。

性基因揭示性本質

“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出生性別是固定不變的,其中包括是否有卵巢或者睪丸。但這項研究顯示,FoxL2的活躍能夠阻止成熟卵巢細胞轉變成在睪丸中發現的細胞。如果讓這種變化在成年人身上成為一種可能,變性手術可能便要退出歷史舞台。”
洛弗爾-巴德奇指出:“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個體便可分泌所需要的激素進而獲得一個新的性別,但同時也會付出失去生育能力的代價。雖然這種方式帶有很強的投機色彩,但作為摘除性腺——卵巢和睪丸——的變性手術替代方式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很顯然,這是一種更為自然的方式,但任何以這種方式實現變性的人將失去生育能力。”

性特徵之戰的分子層次解釋

為了獲得統治地位,人體內的雄性和雌性要素彼此爭鬥,隨著鬥爭的持續上演,這場爆發在體內的“性特徵之戰”成為一場永遠無法結束的戰爭。一項具有開拓性的研究顯示,撥動一個“基因開關”讓雌性卵巢細胞轉變成可產生睪丸激素的細胞可能性是存在的。
數十年來,生物學家便將性特徵之戰視為一種真實存在的現象,即雄性特徵和雌性特徵在利益發生衝突時彼此競爭,倖存下來的基因則遺傳給下一代。科學家現在發現,性特徵之戰在個體基因和細胞之間一直就沒有停止過。

性特徵與性基因

生物學家遵循的一大信條是,出生性別固定不變,由X 和Y性染色體繼承的確定基因決定。這種過分簡單化的想法最終遭到一項新研究的挑戰。研究顯示,已經完全發育成熟的成年雌性在一個單獨基因經過修改之後,能夠出現部分性特徵變化。
這一發現說明,性別並不永久性處於一種固定不變的狀態。一些與性別有關的因素在成年體內繼續存在,通過持續不變的基因互動作用保持當前的性別以防止朝著另一個性別轉變。形象地說,就是體內上演一場性特徵戰爭。
這些研究結果能夠解釋有關人類性別一些最令人困惑的謎題,例如為什麼一些女性在絕經期之後出現面部多毛、聲音更加低沉等男性特徵,為什麼一些人對自己的出生性別並不滿意進而接受激素治療甚至變性手術。
科學家表示,這項研究發現同樣與另一個生物學法則相矛盾,即雌性乃“默認”性別,所有胚胎最初都是雌性,除非獲得一個雄性性別決定基因。雖然性別在子宮內決定仍舊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最新的研究發現顯示,將成年雌性卵巢變成睪丸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科學家稱,此項研究雖然在老鼠身上進行,但研究發現可能也適於我們人類。通過關閉一個名為“FoxL2”並且存在於所有哺乳動物體內的基因,成年母老鼠的卵巢細胞能夠自然發育成完全成熟的在雄性睪丸中發現的可產生睪丸激素的細胞,但這些細胞並不能產生精子。
這支國際研究小組由海德堡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領導,其中一位成員便是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位於倫敦北部的國家醫學研究院的羅賓·洛弗爾-巴德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