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酷兒

性別酷兒(genderqueer)是一種性別認同,或對性別的體驗或表達方式。不同於主流的男女性別二元觀念(認為僅存在男性和女性兩種性別),性別酷兒可能覺得自己的性別處在男性和女性之間,覺得自己既非男性也非女性,或者既是男性也是女性,或者完全拒絕任何“性別”。在西方,性別酷兒與“跨性別”和“酷兒”理論和實踐關係密切,酷兒理論提出同性戀運動應該超越固化的身份、挑戰社會規範,跨性別運動進一步對於男女兩分的二元性別制度展開批評。在非西方的文化和歷史中,也廣泛存在著各種挑戰男女二元性別觀念的文化,如印度文化中的海吉拉、北美原住民文化中的“雙靈”、日本的“X性別”等。

我國的法律與政策中,雖未明確提及性別酷兒,但多處提到不同性別的人應享有同等權利、禁止基於性別的歧視。學術界基於法理推論,認為禁止性別歧視適用於性少數群體,因為“性別”理論上應當涵蓋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表達的少數群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規定,學校、幼稚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接納每個人在性傾向、性別身份、性別表達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以及不因此而遭受污名、歧視和暴力,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兒童青少年對於與性別酷兒有關的性和性別多元知識的了解,將有利於他們理解與識別歧視和偏見,發展寬容和尊重的價值觀,學會接納自我和他人,創造更友好的社會。

基本介紹

定義,二元性別觀念,歷史沿革,西方,其他社會、文化和歷史中的非二元性別,性別酷兒的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性別酷兒的性別認同,性別酷兒的性別表達,稱呼和人稱代詞的使用,對於性別酷兒的社會接納和法律承認,針對性別酷兒的歧視、偏見和暴力行為,法律承認,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檔案,《中國婦女發展綱要》,《中國小教材管理辦法》,《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相關國際檔案,《日惹原則》,相關節日,國際不再恐同恐跨恐雙日,全面性教育中相關的教學內容,學習目標,全面性教育中與性別酷兒有關的常見疑問,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相關內容的教育,

定義

性別酷兒(genderqueer)是一種性別認同,或一種對性別的體驗或表達方式。英文“genderqueer”一詞於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北美地區流行起來。不同於主流的性別二元(gender binary)觀念(認為這個世界上僅存在男性和女性兩種性別),性別酷兒展現了其他的性別可能性。一位自我認同為性別酷兒的人,可能覺得自己的性別處在男性和女性之間,覺得自己既非男性也非女性,或者既是男性也是女性,或者完全拒絕任何“性別”,也可能是在試圖探索其他的性別可能性。總的來講,性別酷兒挑戰了男女兩分的性別二元觀念。性別酷兒有時候也被叫做性別非二元(non-binary)、性別不馴(gender nonconforming)、性別殊異(gender variants)等。

二元性別觀念

當我們使用“性別”一詞時,往往會默認兩種可能性,即男性和女性,而且兩者一般被認為是相對立和互補的。在生理上,男性被認為和女性有著不同的生殖器官和身體特徵;在個體的性格層面,男人和女人往往被期待具備不同的性彆氣質,比如男性應該是陽剛的,女性則是陰柔的;在社會分工上,男性和女性有時也被認為適合不同的職業和社會角色,如男性應該在外工作賺錢,而女性則應該在家裡做家務、養育子女。
性別二元觀念受到了女權主義運動者和學者廣泛和持久的批評。在社會分工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理論指出,丈夫在外領薪工作、妻子在家裡從事無薪水的家務勞動和育兒勞動這一勞動分工形式並非是天然形成的,也並非因為男女之間有本質性的性別差異,而是和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有著密切的關係——女性在家庭中從事的家務勞動和育兒勞動對於勞動力的再生產(reproduction)是至關重要和不可或缺的,是資本主義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這部分勞動往往不被認為是勞動,而被掩蓋為天然的“母親職責”(motherhood)的一部分。再如,在性彆氣質問題上,文化女權主義理論指出,我們習以為常的對於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規定,如男性具有較強的領導力、更勇敢,女性更適合服從、更軟弱,男性較為理性,女性較為感性等,是源自普遍存在的父權制(patriarchy)對於女性的壓迫和控制,而我們正需要打破這些習以為常的性別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才能實現性別平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