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主義

性別主義

性別主義(sexism)是指根據性別差異認為不同性別的個體有優劣之分的偏見。最常見的表現是“大男子主義”和對女性的歧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性別主義
  • 外文名:Sexism
  • 常見表現:對其他性別制定不公正的制度
  • 學科:社會心理學
  • 本質:屬於偏見的一種
  • 表現:基於人的性別而將人視為優劣
簡介,主要表現,相關理論,研究進展,

簡介

性別主義是指基於性別而將人視為優劣的理論化、系統化的觀念體系。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理論是典型形態。在社會傳統中,最普遍的是針對女性的偏見和歧視。

主要表現

性別主義是針對特定性別及其個體成員的不公正的、否定性的態度和行為。它主要表現為兩個層次:
(1)個體性別主義(personalsexism),指個體對特定性別的人所持有的偏見,並將這種偏見理論化、系統化,力圖為社會接受;
(2)社會性別主義(socialsexlsm),指特定社會、或集團接受某種性別主義,並據此制定法律和規章。

相關理論

性別圈式理論(schematheoryofgender)是一種性別化理論,是由馬丁和哈文森1981年提出,源於信息加工心理學理論。該理論認為,男女兩性性別化是他們形成一套性別圖式(即一套系統化的關於男性和女性的觀點和期望)的結果。這套性別圖式分為兩種“組內和組外”的圖式(如汽車是男孩玩的;女孩會哭,男孩不能哭)與自身性別的圖式(即個體會表現出與性別相符的行為和扮演性別角色的詳細計畫)。這兩種性別圖式影響個體注意、精細加工和記憶的信息種類。性別圖式形成後,個體便對學習或記憶與他們自身性別相符合的物體和活動感興趣。實驗證明,兒童在信息加工中與性別圖式有關的偏差的確很強烈。該理論強調性別圖式對個體性別化信息加工中的作用,代表性別化研究中的新方向。

研究進展

矛盾的性別主義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Glick與Fiske(1996,1997)提出的。他們認為,性別主義是一個多維度的結構,包含了兩種性別主義的態度,即敵意(hostilesexism)與善意的性別主義(benevolentsexism)。一般來說,性別主義的定義強調兩個方面:對女性的敵意(如敵意的情感與消極定型)與對傳統性別角色的認同(如按照社會規範來限制女性的行為及把女性限制在地位與權力低於男性的地位等)。許多性別角色態度量表的編制,就是在這種觀念下形成的,測量傳統對於女性觀念的敵意方面。儘管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對女性的傳統角色持有敵意傾向是事實,但是最近的研究認為,這種假設是錯誤的,因為傳統的態度與對女性的積極的與消極的評價都有關係。因此,Glick與Fiske(1996,1997)提出了對性別主義的本質與測量進行重新定義。性別主義,不僅是敵意的,最根本的是善意的,本質上應該包含著兩個相互衝突、相互矛盾的方面,即主觀上對女性的善意與敵意的性別主義態度。
矛盾的性別主義來源於對性別主義的反對的情緒:對女性的主觀上善意的或積極的情感與主觀上敵意的或消極的情感。積極的情感表明了一種寬厚的贊成傳統的性別角色的性別主義態度,消極的情感表明了一種好戰的對女性敵視的性別觀點。Glick與Fiske將矛盾的性別主義理論建立在一種性別關係的理論基礎上。他們認為,矛盾的性別主義存在於所有的父權制的社會中,是男性優勢與女性的人際關係權力的結合作用的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