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應奇方

《急應奇方》,或稱《亟齋急應奇方》,是清代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亟齋居士編輯的一部以應對急症為主的方書。全書共二十四門,附備急方,分一、二兩卷。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急應奇方》《亟齋急應奇方》
  • 作者:亟齋居士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流傳版本,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流傳版本

本書完成後未予付梓,僅有抄本,現存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2015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有排印本出版。

作者簡介

亟齋居士,清代婦產科學家。名佚。撰產科專書《達生篇》一卷,序中自稱康熙五十四年(1715)記於南昌郡署之東堂。書中詳介臨產處理原則,重申“一曰睡,二曰忍痛,三曰慢臨盆”產訣,又強調接生者須善別“試痛”與“正產”之腹痛,並載產前產後諸症之治療等,在清代流傳頗廣。另輯有《急應奇方》。

內容簡介

1.突出急症,兼顧雜病 《急應奇方》是一本著重論述急症的方書。書中專列急救門,共收載縊死、溺水死、跌死、打死、壓死、凍死、熱死、燒酒醉死、服信石、服金、服銅物、刀砍斧傷、中鳥槍、中藥箭等24類危急病症。提出這類急症多為無病之人的一時致死,強調臨床凡遇此等急症,事不宜遲,應立即施術搶救,以爭得時機,惟務生還。同時,作者認為小兒臍風撮口、難產、疼痛、瘧疾、出血、大小便不通、腫脹、黃疸等病症,亦具有發病急,病勢重的特點,若不及時有效的治療,也會危急生命,故在婦人門、小兒門、疝門、諸痛門等中亦記載了治療這類急症的方藥。作者不僅認識到急症在醫學中的重要,也提出了急症救治的社會意義,指出“但救得一人,則全一人性命,免一家骨肉分離,省一家官非口舌”。
此外,書中也收載了臨床各科中的部分雜病,如小兒口瘡、經久不孕、雀斑、腳裂、帶下、豆眼等。這類病症病情雖不危重,但臨床發病率高,給患者的生活亦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困擾,故一併論治。除此以外,書中也選錄了一些去油污、去墨污、補瓷器、補石器之類的方法以及餵養和救治動物的驗方等,實用性強,套用範圍廣。
2.急症救治,貴在效速 亟齋居士在急救門中強調急症救治的時機和方法最為關鍵,如對“縊死者”,縊死的時間尤為重要,自早至晚,雖已冷必可治;自夜至明則難,然夏夜短,猶應可救。對“跌死、打死、壓死者”,但心頭溫皆可治。急症的治法多以簡便易行、療效奇速為原則。如溺水死者的治療,抬放門板上,將腳後一角墊起,二磚打斜二角,各墊一磚,只頭邊一角著地,使水從口角流出,切記不可倒提及擠其肚腹,一而以鹽擦在肚臍內,一而以生薑二三片搗炒,分為四包,每用二包,熨其胸膛肚腹,冷了又換熱的,俟水出,多用皂角細末數分,以生薑自然汁調灌之,取去腳後墊磚,又以皂角末綿包塞入肛門,使水從下出。
在192首備急方中,多為經過臨床反覆試用且奇效神速者。如治療頑癬並楊癬的“效妙散”,服之七日全愈;治療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的“蒲黛散”,竹管吹之,立愈;治消腫行熱的寸金丹,其功立效。
3.據病立法,內外並重 《急應奇方》依據病症的特點立法選方用藥。在各科雜病的治法上,有內服、外熨、點吹、薰洗、擦塗、蜜導、艾灸等,可謂是內外並重。書中所選的方藥,以療效確切、家常易得、藥性平和為基本原則,博收約取,簡便效廉,多切實用。尤其是經過作者親身體驗或目擊他人用過的屢驗甚效之方,一病若無必效之方,寧缺勿濫。由此也反映了作者對蒼生百姓的高度責任感和仁懷惻隱之心。

影響評價

本書是中醫學史上為數不多的急症著作之一,對中醫急症醫學的研究和發展具有一定的文獻價值和臨床套用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