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藥七方

內經里所說的一種配伍原則配藥七方: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複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配藥七方
  • 外文名:無
  • 歷史由來:《素問·至真要大論》
配伍原則,歷史由來,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複方,

配伍原則

內經里所說的一種配伍原則
配藥七方: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複方
歷史由來: 《素問·至真要大論》

歷史由來

《素問·至真要大論》
說:“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近而奇偶,制小其服;遠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這是“七方”說的最早記載。從《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述內容來分析,它是根據病邪的微甚、病位的表里、病勢的輕重、體質的強弱以及治療的需要,概括地說明制方的方法,並不是為了方劑分類而設。至金·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中說:“制方之用,大、小、緩、急、奇、偶、復七方是也”,才明確提出“七方”的名稱,並將《內經》的“重”改為“復”,於是後人引申“七方”為最早的方劑分類法。成氏雖倡“七方”之說,但除了在分析方劑時有所引用外,其所著《傷寒明理論》中也未按“七方”分類。況且迄今為止,也未見到按“七方”分類的方書。由此可見,“七方”應當是古代的一種組方理論。
方劑分類的合稱,指七種組成不同的方劑。見《傷寒明理論》。七方的解釋

大方

藥味多、用量大,治療邪盛病重的方劑

小方

藥味少、用量小,治療病輕邪微的方劑。

緩方

藥性緩和,治療病勢緩慢需長期服用的方劑

急方

藥性峻猛, 治療病勢急重急於取效的方劑

奇方

單味藥或藥味合於單數的方劑

偶方

藥味合於雙數或由兩味藥組成的方

複方

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混合製劑,也可以是中藥、西藥或中西藥混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