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套疊是指一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並導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腸套疊占腸梗阻的15%~20%。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腸套疊多發生於嬰幼兒,繼發性腸套疊則多見於成人。絕大數腸套疊是近端腸管向遠端腸管內套入,逆性套疊較罕見,不及總例數的10%。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intussusception
- 就診科室:外科、兒科
- 多發群體:嬰幼兒,特別是2歲以下兒童
- 常見發病部位:腹
- 常見病因:多因腸蠕動的正常節律發生紊亂所致
- 常見症狀:腹痛、嘔吐、便血、腹部包塊等
- 傳染性:無
臨床表現,分類,檢查,鑑別診斷,治療,預防,
臨床表現
1.多發於嬰幼兒,特別是2歲以下的兒童。
2.典型表現
腹痛、嘔吐、便血及腹部包塊。
3.成人腸套疊
臨床表現不如幼兒典型,往往表現為慢性反覆發作,較少發生血便。成人腸套疊多與器質性疾病有關(尤其是腸息肉和腫瘤)。
分類
1.可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腸套疊發生於無病理變化的腸管,多發生於小兒。小兒腸蠕動活躍,在添加輔食的年齡,可因腸蠕動紊亂而發生腸套疊。小兒的上呼吸道或胃腸道感染,常合併腸系膜淋巴結的腫大,也可能影響腸管的正常蠕動而致腸套疊。成人的腸套疊多發生在有病變的腸管,如良性或惡性腫瘤、息肉、結核、粘連以及梅克爾憩室,可影響腸管的正常蠕動,成為腸套疊的誘發因素。有時腸蛔蟲症、痙攣性腸梗阻也是發病因素。腺病毒感染與發病有關,在感染時迴腸遠端呈較顯著的肥大和腫脹而作為套疊的起點。少數小兒的腸套疊有明顯的機械因素,如梅克爾憩室、息肉、腫瘤、腸壁血腫(如過敏性紫癜)等作為誘因而成為套疊起點。
2.胃腸道的任何部位均可發生腸套疊,根據套疊的部分可以分為空腸套空腸、空腸套迴腸、迴腸套迴腸、迴腸套盲腸、迴腸套結腸、結腸套結腸(偶見乙狀結腸套入直腸)等,其中以迴腸套盲腸,即回盲型最常見;小腸套小腸即小腸型較少見;結腸套結腸或稱結腸型很少見。空腸上端逆行套入胃內,更為罕見。被套入的腸段進入鞘部後,其頂點可繼續沿腸管推進,腸系膜也被牽入,腸系膜血管受壓迫,造成局部循環障礙,逐漸發生腸管水腫,腸腔阻塞,套入的腸段被絞窄而壞死,鞘部則擴張呈缺血性壞死,甚至穿孔而導致腹膜炎。
檢查
空氣或鋇劑灌腸X線檢查可見空氣或鋇劑在套疊處受阻,阻端鋇劑呈“杯口狀”,甚至呈“彈簧”狀陰影。
鑑別診斷
1.急性出血性腸炎
急性出血性腸炎發病急驟,開始以腹痛為主,多在臍周或遍及全腹,為陣發性絞痛或持續性疼痛伴陣發性加重。往往有寒戰、發熱。多伴腹瀉,80%的病人有血便,呈血水樣或果醬樣,有時為紫黑色血便。60%的病人有噁心、嘔吐。約1/4的病人病情較嚴重,可伴有中毒性休克。體檢有不同程度的腹脹,腹肌緊張及壓痛,腸鳴音一般減弱。有時可觸及伴壓痛的包塊。X線腹部平片檢查可見小腸擴張、充氣並有液平,腸間隙增寬顯示腹腔內有積液。
2.其他原因所致的慢性腹痛
治療
1.小兒腸套疊多為原發性,可套用空氣或鋇劑灌腸法復位。但懷疑有腸壞死者禁忌使用。
2.灌腸法不能復位或懷疑有腸壞死,或為繼發性腸套疊者可行手術療法。具體手術方法應根據探查情況決定。無腸壞死者行手術復位;有困難時切開外鞘頸部使之復位,然後修補腸壁;已有壞死或合併其他器質性疾病者可行腸切除吻合術或造瘺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