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和亞急性硬腦膜下血腫

急性硬腦膜下血腫一般指本詞條

急性和亞急性硬腦膜下血腫是指外傷後出現的硬膜下血腫,呈急性(症狀在傷後3天內出現)或亞急性發病者(症狀在傷後4天至3周內出現)。急性(3天內)硬腦膜下血腫發生率最高占70%,亞急性(4~21天)約占5%。兩者致傷因素與出血來源基本相同,均好發於額顳頂區。臨床病程發展的快慢,則據腦原發損傷的輕重、出血量及個體代償能力的不同而異。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神經外科
  • 常見病因:腦挫裂傷皮質血管破裂引起出血
  • 常見症狀:頭疼、嘔吐加劇、躁動不安,意識障礙等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急性和亞急性硬腦膜下血腫都是由腦挫裂傷皮質血管破裂引起出血,故均屬複合型硬膜下血腫,所不同者,僅是病程急緩上略有差異而已。兩者致傷因素和損傷病理亦雷同:即加速性損傷所致腦挫裂傷,血腫多在同側;而減速性損傷所引起的對沖性腦挫裂傷出血常在對側;一側枕部著力恆於對側額、顳部前份發生複合型硬膜下血腫,甚至同時並發腦內血腫;枕部中線著力易致雙側額極、顳尖部血腫;當頭顱側方打擊時,傷側可引起複合型硬膜下血腫,即硬膜下腦內血腫;頭顱側方碰撞或跌傷時,同側多為複合性硬膜下血腫或硬膜外血腫,對側可致單純性及/或複合型硬膜下血腫;另外,前額部遭受暴力,不論是打擊還是碰撞,血腫往往都在額部,很少發生在枕部,而老年人則常引起單側或雙側單純性硬膜下血腫。

臨床表現

急性者大多為複合型硬腦膜下血腫,故臨床表現酷似腦挫裂傷,所不同的是進行性顱內壓增高更加顯著,超過了一般腦損傷後腦水腫反應的程度和速度。患者傷後意識障礙較為突出,常表現為持續性昏迷,並有進行性惡化,較少出現中間清醒期,即使意識障礙程度曾一度好轉,也為時短暫,隨著腦疝形成迅又陷入深昏迷。亞急性者,由於原發性腦挫裂傷較輕,出血速度稍緩,故血腫形成至腦受壓的過程略長,使顱內容積代償力得以發揮,因此常有中間清醒期。
1.顱內壓增高症狀
急性者,主要表現為意識障礙加深,生命體徵變化突出,同時,較早出現小腦幕切跡疝的徵象;亞急性者,則往往表現頭疼、嘔吐加劇、躁動不安及意識進行性惡化,至腦疝形成時即轉入昏迷。
2.局灶性體徵
傷後早期可因腦挫裂傷累及某些腦功能區,傷後即有相應的體徵,如偏癱、失語、癲癇等;若是在觀察過程中有新體徵出現,系傷後早期所沒有的或是原有的陽性體徵明顯加重者,均應考慮顱內繼發血腫的可能。

檢查

1.CT掃描
既可了解腦挫裂傷情況,又可明確有無硬腦膜下血腫;在CT掃描上表現為高密度的、新月影。
2.顱骨X線平片檢查
約有半數患者可出現骨折,但定位意義沒有硬膜外血腫重要,只能用作分析損傷機理的參考。
3.磁共振成像(MRI)
不僅能直接顯示損傷程度與範圍的優點,同時對處理CT等密度期的血腫有獨到的效果,因紅細胞溶解後高鐵血紅蛋白釋出,T1、T2均顯示高信號,故有其特殊優勢。
4.其他檢查
此外,腦超音波檢查或腦血管造影檢查,對硬膜下血腫亦有定側或定位的價值。

診斷

根據病因、臨床表現和影像學檢查確診。

治療

急性硬腦膜下血腫病情發展急重,尤其是特急性病例,死亡率高達50%~80%,一經診斷,儘早施行手術治療。亞急性硬腦膜下血腫中,有部分原發性腦損傷較輕,病情發展較緩的病例,亦可在嚴密的顱內壓監護下或CT掃描動態觀察下,採用非手術治療獲得成功。但治療過程中如有病情惡化,即應改行手術治療。
1.手術治療
手術方法的選擇須依病情而定,常用的手術方法有以下三種:①鑽孔沖洗引流術。②骨窗或骨瓣開顱術。③顳肌下減壓或去骨瓣減壓術。
2.非手術治療
急性、亞急性硬腦膜下血腫無論手術與否,均須進行及時、合理的非手術治療,特別是急性血腫術後,尤為重要。雖有個別急性硬腦膜下血腫可以自動消散,但為數甚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