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思萬樓
- 占地面積:25餘平方米
- 景點級別:1988年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 建立時間:公元1919年
建築名稱:思萬樓,建築創建,建築衍變,建築形態,歷史,早期照片,1937年,1966年,2007年,
建築名稱:思萬樓
三一學校思萬樓,位於福州市倉山區公園路福州外國語學校內。
建築創建
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三一學校部分校友(教師)為紀念第一任校長、英國傳教士萬拔文(W.S.Pakenham-Walsh,於該年離職),發起興建“思萬樓”,於民國十四年建成。
建築衍變
始終作為學校鐘樓使用。
1988年公布為倉山區級文保單位。
建築形態
思萬樓為塔式建築,立面造型呈中世紀羅馬風風格。塔樓紅磚砌築,高三層,底層面積較大,二三層縮小,二、三層間有帶中世紀城堡碉樓意味的出挑,但出挑非常小,實際上已經退化成裝飾性的線腳;塔樓頂層粉刷成白色,頂部女兒牆造型也微帶城垛口的意味。塔樓座南朝北,正對學校大門,占地25平方米,高約18米左右,樓頂層懸掛大鐘,是愛爾蘭都伯林威爾遜公園基督堂所贈,鐘為紫銅鑄成,直徑約1.00米,高1.30米左右。
思萬樓有奠基石碑一方,中字模糊不清,署名為“民國八年九月 恆會督奠基”。其中“恆會督”為當時的福建教區會督恆約翰(John Hind)。
歷史
早期照片
1907年,來自愛爾蘭都柏林大學聖三一學院的萬拔文先生在這裡創辦了聖馬可書院,教導當地孩子讀書識字。1912年,聖馬可書院與廣學書院等學校合併,成立三一學校,包含國小、中學、漢英三部。陳兆奮說,1919年,萬拔文離職,1925年,校友們為了紀念三一學校第一任校長萬拔文,依據他的母校都柏林大學聖三一學院的鐘樓興建了思萬樓。樓頂上掛著一個紫銅大鐘,直徑約1米,高1.3米左右,據說是從英國送過來的。
1937年
1944年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第二次占領福州,倉山駐有大批的日軍,其中還有十幾門鋼炮。日本人當時想把思萬樓的鐘拆除搬走。學校提前得到風聲,幾位老師與學生相互商量,把鐘取下藏了起來,這才逃過一劫。抗戰勝利後,再將鐘裝回去,繼續行使它的職責。
1966年
直到1966年“文革”時期,因人們受到當時“破四舊”思想的影響,有人打算到學校搗毀“思萬樓”。學校一得到訊息,全校師生動員起來,連夜用磚塊和黃土將整座樓封得嚴嚴實實,牆上刷上白灰,並畫上巨幅的宣傳畫等等,讓校外的人看不出鐘樓原本的樣子。如此,思萬樓再次絕處逢生。
2007年
近現代重要建築:思萬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