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正文
思王逢原⑴
蓬蒿今日想紛披⑵,冢上秋風又一吹⑶。
妙質不為平世得⑷,微言惟有故人知⑸。
廬山南墮當書案⑹,湓水東來入酒卮⑺。
陳跡可憐隨手盡⑻,欲歡無復似當時。
作品注釋
⑴王逢原:即王令(1032~1059),逢原是其字,廣陵(今江蘇揚州)人。才華橫溢卻英年早逝。其詩歌的主要內容為抨擊時弊、抒寫遠大抱負,風格豪放,語言奇崛,成就較高。仁宗至和元年(1054),王安石由舒州通判被召入京,路過高郵,王令賦《南山之田》詩拜訪王安石。王安石大異其才,遂為莫逆之交,並將妻妹嫁與逢原。
⑵蓬蒿:指墓地上的野草。紛披:散亂的樣子。
⑶冢:墳墓。《禮記·檀弓》:“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意謂一年之後對於亡友可以不再哀傷哭泣。宿草:來年生草。後世用以專指友人喪逝。
⑷妙質:美的資質、才德。引指難得的知音和諍友。《莊子·徐無鬼》云: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平世:清平之世。此處指當世。
⑸微言:指精闢深刻的言論。《漢書·藝文志》:“仲尼沒而微言絕。”《世說新語·賞譽第八》:“常恐微言將絕,今乃復聞斯言於君矣。”
⑹廬山:在江西九江南。嘉佑三年(10580,王安石任提點江西刑獄,按臨潘陽,六月,曾邀王令前來聚會。
⑺湓水:源於江西瑞昌西之清湓山,東流經九江城下。《郡國志》云:“有人洗銅盆,忽水暴綠,乃失盆。遂投水求之,即見一龍銜盆,奪之而出。故曰湓水。”酒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⑻陳跡:舊事。隨手:隨著,緊接著。《史記·淮陰侯列傳》:“(鐘離昧)曰:‘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1042年(慶曆二年)進士。1058年(嘉祐三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1069年(宋神宗熙寧二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1074年(熙寧七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1076年(熙寧九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及呂惠卿等注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