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王國

思想的王國

2015年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社出版賈洪武編著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思想的王國
  • 定價:29.80元
  • 作者:賈洪武
  •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5-11-1
  • ISBN:9787535482143
​編輯,名人,作者,書本,序言,後記,文摘,

​編輯

能懂的插圖版哲學書!
哲學始於問題,只要問題還在,思考不止,哲學就不會終結!
雖然哲學家們還沒有停止爭吵,但你一定能在思想的王國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名人

這本書以通俗的語言,把人物個性、生活經歷與其思想發展結合來,評介了西方從古代到現代哲學的發展歷程,使人們能夠以輕鬆的方式領略西方智慧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全貌,是一部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啟發性的好書。
——王雨辰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哲學院院長
《思想的王國》在同類書籍中是非常好的一本,我把他的書仔細閱讀了多遍,感慨良多,在這個被許多人視為哲學消亡的時代,賈洪武先生能寫這樣一本哲學史的書,殊為難得。
——趙凱榮 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
西方哲學史是一個抽象和複雜的研究領域,相關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棟,但卻令人讀之迷惑。而這本書既能面向普通讀者,又具有學術的嚴肅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並存是本書的特色,能夠讓一般人讀後對西方哲學有基本的了解。
——邵鵬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生活的豐富多彩、思想的變幻莫測,源於充滿思辨的魅力。人生除了有形可見、可以量化的成就外,還有對話世界的心智追求。作者以一位智者的敏銳,思考哲學、探索人生;以一位學者的思辨,點化心靈、闡釋哲理;以一位精神導師的魅力,引導讀者在思想的王國做思想的王!《思想的王國》讀書輕鬆,辨理受用,是一部哲學專業的工具書、高階文青的點睛石、人生思考的時光檔案!
——張李紅 湖北廣播電視台
在人生的道路上,總有一些這樣那樣的不愉快,甚至是怨恨、憤怒等強烈的負面情緒,這裡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那就是《思想的王國》。老爸寫的書,雖然除了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的思想和見解外,似乎沒什麼精彩的地方,事實確是如此,但它留給我們的,是一次次深刻的感悟,相信這本書一定會立刻火熱起來。
——賈宇天 武漢市韓家墩國小六(1)班

作者

賈洪武,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中國心理學會會員,資深心理諮詢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東西方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研究,和心理諮詢工作,擅長兒童、青少年和家庭心理問題諮詢、企業員工心理輔導(EAP)。

書本

緒論
第一章希臘哲學
第一節自然哲學
一、實體問題
希臘第一個哲學家——泰勒斯
進化論的先驅——阿那克西曼德
萬物產生於氣——阿那克西米尼
二、數的問題
開創演繹推理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
三、變化的問題
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赫拉克利特
任何變化都不可思議——巴門尼德
四、變化的解說
萬物都有思想能力——恩培多克勒
第二節知識和行為問題
智者時期
照亮思想的巨人——蘇格拉底
第三節哲學的重建時期
烏托邦的國王——柏拉圖
把哲學從天上帶回人間的人——亞里士多德
第四節對倫理問題的探討
被誤解的快樂主義者——伊壁鳩魯
道德是區分公民唯一的尺度——芝諾
第五節宗教運動
希臘思想和猶太宗教的調和人——斐洛
第二章中古哲學
第一節基督教神學的興起
基督教思想的燈塔——奧古斯丁
第二節經院哲學的開端
真正的宗教就是真正的哲學——約翰·司各脫
第三節經院哲學唯實論的發展
上帝存在——安瑟倫
第四節經院哲學的鼎盛時期
阿拉伯哲學
上帝的發言人——托馬斯·阿奎那
第五節經院哲學的衰落
上帝的意志是最高的法規——約翰·鄧·司各脫
哲學和宗教互不為謀——威廉·奧卡姆
第六節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
太陽城永久的居民——托姆馬索·康帕內拉
第三章近代哲學
第一節英國經驗主義
知識就是力量——弗蘭西斯·培根
理性無非是名稱的加減——托馬斯·霍布斯
第二節歐洲大陸的唯理主義
我思故我在——勒奈·笛卡爾
強權就是公理——巴魯赫·斯賓諾莎
第三節經驗主義的發展
心靈是一塊白板——約翰·洛克
存在就是被知覺——喬治·貝克萊
一切科學都與人有關——大衛·休謨
第四節德國唯理主義的發展
力是機械世界的泉源——哥特弗利德·威廉·萊布尼茲
第五節啟蒙運動哲學
自由是服從自己規定的法律——讓·雅克·盧梭
第六節康德的批判哲學
純粹理性的批判——伊曼努爾·康德
第七節德國唯心主義
自我即萬物——約翰·哥特利勃·費希特
自然為可見的精神——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謝林
新神學創建者——弗里德里希·丹尼爾·埃爾恩斯特·施萊爾馬赫
存在就是合理——喬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第八節黑格爾以後的德國哲學
世界是實粒的客觀表現——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
世界是意志和表象——阿圖爾·叔本華
第九節法國和英國的哲學
幻想改造世界——克勞德·昂立·聖西門
為預見而見——奧古斯特·孔德
認識來源於聯想和歸納——約翰·斯圖亞特·穆勒
能量是守恆的——郝伯特·斯賓塞
第十節現代對唯理和唯心主義的批判
如果上帝有用他就是真實的——威廉·詹姆斯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約翰·杜威
上帝已死——弗里德里希·尼采
科學不能理解實在——昂立·柏格森
後記
參考書目

序言

推薦序
哲學不需要證明自己的價值
趙凱榮
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再沒有什麼比給一本寫哲學史的書作序更難的了,特別是在現代。所以,拖了這么長時間,這絕對不是我們這個講究效率的時代的節奏,但事實畢竟是事實。
造成困難的真正原因許多偉大的哲學家差不多都已經說過了,許多哲學家,包括馬克思,都反覆談到,哲學,像一個偉大的國王,卻需要不厭其煩地向世人證明自己的價值。任何一本哲學史著作,當然都是在講哲學,但同時,也必然要向讀者不厭其煩地證明哲學的偉大的價值。在這方面,哲學史更像一部廣告史。這是由哲學的特性內在決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賈洪武先生的這本著作也不例外。
實際上,廣義上說,一切理論似乎都需要證明自己的價值,法拉第當年發現了電的時候,國王就曾經提出這樣的疑問:可是,這電,它有什麼用呢?法拉第一定是被問住了,所以才怯生生地說:也許,以後陛下可以從中獲取稅收的……
比較而言,哲學的境遇更糟,泰勒斯,一般被認為是第一個哲學家,那么當然,他也必然不幸地成為第一個向世人證明哲學價值的人。據說,泰勒斯曾觀察天象,發現來年橄欖會大豐收,於是他提前用低廉的價格租用了許多橄欖壓榨機,翌年果然橄欖大獲豐收,泰勒斯再將橄欖壓榨機高價租出,發了一筆橫財。這個例子想向世人表明,哲學也是可以有用,甚至有大用的。因此,長期以來,這個例子一直被一些哲學家津津樂道。
哲學,就其只研究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而言,在世人的眼中,它永遠都是虛幻的。它的現實是虛擬的,它的思想是虛妄的,它的力量是虛弱的,它的方向永遠是虛無主義的。在變本加厲的現代物質世界中,更顯得如此。
這就是哲學在世俗社會的必然宿命。
所以黑格爾在《小邏輯》中開宗明義:哲學和宗教,缺乏一般的科學那樣的優越性,那就是它們沒有對象,沒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那樣的對象。但是,黑格爾並不真正認為這是什麼缺點,反而認為,這是哲學和宗教的一個優點:它們專門以真理為對象。這個思想後來被海德格爾這樣的哲學家進一步發揮:凡是“感性的”、“在場的”的東西,往往缺乏真理性,真理性往往“不在場”,一種真理,只有在失去它時,我們才能感受到它的真正存在、真正重要的價值。
柏拉圖算得上最早將哲學的這種作用推到極致的哲學家,在柏拉圖看來,任何事物都是由於理性、理念而存在。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由於這些事物分有了美的理性和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由於分有了善的理性和理念,等等,不一而足。理性、理念才是真正的更本質的存在。重要的是,一切“感性”的、“在場”的東西,不過是理性和理念的“顯現”。這突出表現在《斐多篇》中,在那裡,柏拉圖明確指出,一般人都以為是木匠創造了桌子,實際上,在木匠創造桌子前,桌子的理性、理念早已存在,木匠不過是將這種理性、理念“呈現”了出來。柏拉圖已經看到,過度推崇現實和實踐會對哲學帶來什麼傷害。所以,他竭力證明,實踐根本沒有什麼了不起,它不過是把哲學理性和理念呈現出來,說穿了,不過是哲學理性和理念的自我實現的工具和手段。
比較一下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很有趣的,亞里士多德將人的行為分為三類:一類是理論行為(譬如哲學研究); 一類是工匠行為(譬如木匠製造桌子); 一類是實踐行為(譬如社會交往等)。亞里士多德將理論行為視為人的最高的行為,就這點上,與柏拉圖很相近,捍衛了哲學的作用。但是,亞里士多德有一個重大的倒退(在某種意義上今天的人們也可以把它說成是一種進步),那就是,在具體事物上,最高的理性和理念的思想就被放棄了,他總要為具體事物尋找一個具體的原因(這就是過去常常困擾我們的“第一實在”和“第二實在”的關係問題)。
需要說明的是,這一思想得到了自然科學的有力支持。
其一,我們從達爾文等一系列的進化論中看到,這世界確實有一個共同的始源,用哲學的話說,就是確實有一個primary being,儘管每個具體事物都有其具體原因,但它們都與始源有一種歷史關係。所以魯迅把泰勒斯視為進化論的第一人是對的,賈洪武先生把阿那克西曼德作為“進化論的先驅”也是對的。
其二,我們知道,凡事物都有規律(換個說法,都有理性),物體有物理學的規律; 化學品有化學規律; 生物有生物學規律,等等。黑格爾正是在這個問題上批判了實踐改造世界的觀點,在《自然哲學》中,黑格爾明確表明:我們所謂的改變世界,實際上並沒有改變什麼。我們沒有改變力學規律; 我們沒有改變物理學規律; 我們沒有改變化學規律,我們也並沒有創造規律,我們只是發現並利用了這些規律。
無論自覺或不自覺,所有關於規律、必然性和科學的研究都是在哲學理性的大樹上開花結果的,還是那句話,只是自覺和不自覺的問題。
哲學時刻都想超越對象的邊界,因此,哲學經常可能會說過頭的話,哲學時刻面臨越界的危險。但是,這同時也可能正是哲學的一個巨大的優點。關於類似的見解,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已經闡述得不厭其煩,在康德看來,一類判斷是先天判斷,它們總是正確的,但不提供新東西,諸如三角形有三個角,等等。還有一類是綜合判斷,諸如某地危化品會不會有一天突然爆炸,這個結論不能從前提推出,因此存在錯誤的可能。康德以一種既是先天的又是綜合的先天綜合判斷來克服這兩種判斷的各自片面性,人類大抵只能如此。
哲學就是要超越對象,所以哲學家在外觀上很像是一些瘋痴之人,一如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所言的,哲學家和精神病人很難區分。矛盾然而是事實。哲學家在世俗的眼光中,是一些相當理性的人,但另一方面,哲學家又貌似空想家、幻想家、玄想家。
動輒就上升到普遍性和必然性,這既是哲學容易產生錯誤甚至是空想、玄想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同時也正是這一點孕育著真正的希望。
正是在這一點上,顛覆了長期以來占統治地位的一種看法,這種主流的、占統治地位的看法認為,我們關於世界的認識是在歸納了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當然也有它的道理,譬如,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有誰長生不老、長生不死,那么當然可以歸納出“人總有一死”這個結論,但大多數認識、特別是真正深刻的認識卻不是這樣形成的,它們是藉助於哲學抽象力完成的。
馬克思說,哲學家只是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海德格爾對此補充道:解釋世界就是改變世界。
《思想的王國》這本書在同類書籍中是非常好的一本,賈洪武先生請我為他的書作序,為此我把他的書仔細閱讀了多遍,感慨良多,在這個被許多人視為哲學消亡的時代,賈洪武先生能寫這樣一本哲學史的書,殊為難得。但也因此多了些許憂慮,在這個大家至多只對心靈雞湯有所興趣並感到滿足的情勢下,我真擔心讀者是否真會沉下心去耐心地閱讀這部著作。這不由使我想起了馬克思出版《資本論》法文版的情形,馬克思很擔心過於實際的法國人由於對理論缺乏耐心而不能讀下去,所以專門為法國人改寫,實際上另外出版了一部《資本論》,我的擔心亦然,因此,我把這篇序是作為引論來寫的,希望讀者看了這篇序,能有一種一睹為快、欲罷不能的衝動。現在這個社會,問題多多,人人似乎牢騷滿腹,顯然已經不能單純用經濟成長來說明和解決了,也許,只有哲學智慧可以幫到我們。
自序
世界的本質是什麼?
這是我小的時候就想過的問題。後來我有過很多答案,但是都不能令人滿意。再後來我想到了哲學,但是哲學書,總是很厚,很艱澀難懂。但是因為我有疑問,我就堅持讀。後來我慢慢讀懂了哲學,我很喜悅。我就想把這份喜悅分享出去,於是我想到了寫一本人人都能讀懂的哲學書。這本書不厚,不艱澀,不會讓人望而卻步。它是通俗易懂的,真實準確又平易近人的。
這樣一本書寫起來才知道不容易,我要做的是闡述前人的思想,並不是臆測前人的思想,更不能扭曲前人的思想。於是,寫著寫著突然有一種使命感,我要寫好它。可是,知易行難,我們距離西方世界很遙遠,對他們的歷史了解有限,而我知道,每一種哲學思想都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他們或者和我一樣,是為了回答內心的好奇;或者是為了解決當世的難題,而開出的處方。因為時弊不同,所以才有各種各樣的新處方。當然每一張處方都不是萬能的,而且不同的醫生之間又爭吵不斷。每個醫生都想找到治病的真理,所以要結合不同的時空和人事。所以哲學充滿著鬥爭和對立,繼承和背叛。而於我來說,則是學然後知不足,沒有辦法,只好繼續讀更多的書,來填補自己思想的空白。我真切感覺到什麼叫學無止境了。
這時我忽然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誰不思考,誰就有答案;誰開始思考,誰就沒有確定的答案。可是人有追求確然性的天性,不能忍受或然性。不確定性讓人沒有安全感了。可是思考已經開啟了,沒有辦法讓思考停下來。所以我需要一個走下去的理由,那么高尚一點的想法,就讓我一個人在不確定的哲學世界裡面探索吧。沿著我踩出的小路,讓有興趣一窺哲學花園的人,獲得更多的確定性和安全感。於是我就一邊讀書,一邊思考,一邊記錄。於是就有了,你現在看到的這本小書——《思想的王國》。
我知道我們已經穿越時空相遇了,通過讀前人的著作我與大師們相遇於江湖。我有時感覺我們不僅只是相遇,我們就是在透過文墨書香在交談。所以我希望你能把這本書帶回家,讓它帶著你,開啟一趟奇妙的思想之旅。

後記

後記
哲學以解釋它所認定的經驗為目的,力求了解它,使之為人所理解,對呈現出來的事物提出某些問題,並予以解答。回答哲學問題,不能閉目塞聽,在暗中思索這個世界。要直接面對經驗而觀察,如實地看待事物,只能依據人類所能了解的意義,來說明它們。哲學的任務是要避免片面、獨斷的危險。
新哲學的提出,會激起舊哲學的反抗,使之為其存在而辯解。沒有對抗,沒有要打的戰役,哲學很容易入睡,沉浸於確定無疑的酣睡中,衝突比自滿的確信或漠不關心要好。精神領域像在其他各處一樣,戰鬥是萬物之王。已經為人所遵循的信條最無生氣。穆爾說得好:一旦戰地上沒有敵人,教師和學生就要在他們的崗位上走進夢鄉。但我們不能企圖用情感戰勝理智,醫治理智需要更多的理智。只要還有問題,就會有哲學的思考。
誰不思考,誰就有答案。
誰開始思考,誰就沒有確信的答案。
這就是哲學之美。

文摘

緒論 四千字讀懂西方哲學
希臘哲學沿著神話小路,走進理性思辨的廣闊天地,它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是世界的本源?泰勒斯說是水,水是萬物的要素,萬物生於水,終歸於水。當然他的觀點沒有博得所有人的認同,阿那克西曼德反對說,水不可能是萬物的本質,因為水本身還要被解釋,構成萬物的是一種永恆不變的實體。
畢達哥拉斯學派對於世界是什麼構成的不感興趣,他們想知道世界的形式和關係問題,為什麼世界的秩序和規律有一致性,最後他們斷言,數是事物的本質。
赫拉克利特也在思考他的哲學,世界的變化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於是他宣稱,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永恆是虛幻,運動是永恆。以此為據,他還建立了他的倫理學和心理學。埃利亞學派的創始人巴門尼德不同意赫拉克利特的看法,一個東西怎么能既存在又不存在?變化和運動都不可思議,事物的本質是永恆不動的,感官世界只是虛幻。這些看起來都有些道理,事物確實似乎是常駐的,又似乎是變化的,這時恩培多克勒出來打圓場,事物沒有生成也沒有衰亡,只是混合和分離。德謨克利特說,好吧,構成事物的是原子,原子的分離和結合讓事物看起來變化著,但原子本身是不變的。
這些人各抒己見,轉眼間到了公元前六世紀,進入了智者時期,智者喜歡修辭學,貶義的說法是詭辯術,他們關注的範圍更廣泛,涉及政治、宗教、道德、國家、藝術和教育等方面。智者們是個人主義者,他們宣稱人是萬物的尺度,了解知識和判斷對錯都是不可能的。
思想界一片混亂,亟需有人出面調和。這時候思想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蘇格拉底出現了,他批評智者的虛無主義,他說意見有分歧,但對立的意見還是有一致的方面。他佯裝無知而到處提問,告誡人們把握真理要依靠知識而不是信念。蘇格拉底提出了很多問題就走了,留下他的學生柏拉圖來回答,柏拉圖想了很多答案,關於認識真理的方法,他主張用辯證法,用理性的概念思考問題。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繼承了師門的衣缽,他研究了形上學、心理學和倫理學等問題,當然他也思索了認識真理的方法,他提出三段論式邏輯學,成為科學邏輯學的創始人。
思考人生的不只有希臘三賢,伊壁鳩魯也在沉思,他說人生的意義在於追求快樂,快樂是至善,他的學說容易鼓勵人滑向自私,因此招致很多非議。斯多葛學派挺身而出,芝諾說哲學是田地,邏輯學是圍牆,物理學是土壤,倫理學是果實,道德是區別公民的唯一尺度。懷疑學派坐不住了,他們說我們不能認識事物的本性,感覺欺騙了我們。折中主義不願意捲入爭論,事實上他們是懶于思考,他們到各派哲學家的院子裡,挑幾個稱手的工具組合到一起,哲學么,適用就對了。
儘管這些哲學家很神氣,但是遇到宗教了,他們也沒辦法。基督教徒不僅希望認識上帝,而且要看見上帝。斐洛說,意識的太陽必須隕落,上帝有絕對的權能。查士丁尼皇帝下令關閉雅典的學園,希臘哲學完了。基督教神學早期關於邏各斯的問題,有很多爭論。使徒保羅是最初創立基督教神學的人,保羅宣稱基督和邏各斯是一回事。現在輪到奧古斯丁發表觀點了,他的觀點是只有關於上帝和自我的知識才值得擁有,了解是為了信仰,信仰是為了可以了解。這時羅馬帝國的貴族們改信基督教,往昔古典時期的文學藝術成就普遍覆滅,行將凋零。經院哲學時期開始了,文明走進黑暗。教會全面接管了人間,哲學淪為神學的婢女,小心地維持著呼吸。
約翰·司各脫把神學和哲學、權威和理性以及信仰和知識等同起來。但約翰·司各脫點亮的一點光,很快被無邊的黑暗吞滅。七藝的教師繼續教授詭辯術,不知不覺間基督教遇到了唯名論和唯實論的難題。當然最後教會擁抱了柏拉圖。安瑟倫告誡人們,永遠要記住,凡是智慧不能理解的,就應該虔誠地崇敬信仰。他根據一般概念脫離個別事物而獨立存在證明了上帝存在。但是高尼洛不買賬,他說安瑟倫證明上帝存在,你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證明一個完美的島嶼存在。十二世紀的正統思想家的理想就是這樣,給信仰找理由,為此他們運用邏輯和形上學。但從結果來看,效果不那么令人滿意。人們建立了學校,思想家們想調和理性和信仰。當然這也不是哲學,而是阻力最小的一條出路。
阿拉伯人出來轉了一圈,他們只想在希臘哲學裡找點有用的理論,沒建立自己的體系,自然也沒說出啥特別的觀點。阿爾·安薩里攻擊穆罕穆德家的哲學家,哲學家們被說得啞口無言,半天說不出話來。結果官方一生氣,放了把火,把他們的書全燒了。
聖徒托馬斯·阿奎那說,要我說啊哲學是由事實到上帝,神學是由上帝到事實。誰要是企圖在理論上證明宗教,誰就在破壞信仰。約翰·鄧·司各脫說,對,托馬斯說得對,理性不能解釋宗教,應該由信仰來補充,教義不容爭論,信仰是真理的最高基礎。哲學也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不屬於神學。威廉·奧卡姆加入討論的戰團,在他看來,只有個別的東西存在,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是從個別東西開始的,不要不必要地增加實體,這是“奧卡姆剃刀”。上帝和我們一樣依他的意志行事。沒有神學的科學這種東西,哲學和神學互不為謀。經院哲學家經此走向窮途末路,他們只是需要最後一位哲學家拉下帷幕,這個關張的光榮任務就落在加布里耳·比耳的肩上了。
反對教權的獨立精神促成國家主義興起,但丁說皇帝在塵世中有絕對的權力,教皇在精神事物中有絕對的權力。教皇的權威慢慢地確實地在人心中削弱了,個人開始獨立思考,在哲學上理性代替權威,哲學擺脫了被監護的地位。人們希望重新發現人性,轉向古典文化尋求現世的出路,偉大的人文主義、文藝復興開始了。
康帕內拉說我們什麼都可以懷疑,卻不能懷疑自己的感覺和存在,在太陽城裡知識統帥權力,人人平等。馬基雅維利忍不住要發言,他主張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家,君主為了國家主義的目標,可以不擇手段,拿起欺騙的武器,忘記所謂的道德吧。讓·博丹趕緊說,國家還是要建立在契約之上,約翰·阿耳圖西烏斯接著說,契約是有條件的,要看統治者是否遵守契約。格老秀斯把話題接過來,國家是自然的制度,建立在人類的理性和本性中之上,就是靠契約,所以永遠不能廢除個人的權利。國家之間有理由才能交戰,但戰爭要合乎人道。
德國人馬丁進行宗教改革,他拒絕教會繼續充當基督教信仰的仲裁者,以《聖經》和良知為依據,賦予理性批判教義的權力。信徒不必通過中間人,自己可以直面上帝。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人們要求思想、感情和行動自由。注意力從天上轉到人間,把神學的王冠摘下來,戴在科學和哲學的頭上。培根大聲疾呼:知識就是力量。丟掉幻想把,用歸納法武裝頭腦,把得到的真理套用到人類的福利上,是始終要記在心裡的目標。托馬斯·霍布斯也決心同過去決裂,希臘哲學是幻想,要排除根根深蒂固的觀念,我們通過感覺而得到的關於世界的圖景,不是實在的世界。理性無非是名稱的加減,物體永遠不會消逝,只是運動。笛卡爾畫了一個幾何坐標,他說機械論和上帝之間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我們的問題是要用數學的、邏輯的方法獲得確實的知識。什麼?你問我怎么知道我是存在的?思考者不能否認自己的存在:我思,故我在!斯賓諾莎以笛卡爾為自己的榜樣,他說激情不是力量而是虛弱,人的錯誤僅僅是缺乏知識。知識讓人自由,強權就是公理。但理性的人應該放棄天賦權利。
洛克認為認識問題非常重要,他說沒有天賦的觀念,心靈的本來狀態是一塊白板,我們的一切知識來源於感覺和反省,歸根到底發源於經驗。貝克萊問:心靈以外的世界存在么?我們應該像學者一樣思維,同俗人一樣說話,普遍的同意不能算證明,我們可以說明這種偏見。存在就在於被知覺,只要不被我知覺,它們就根本不存在。休謨說我談談我的看法,一切科學都同人性有關係,一切知識都來自經驗。最重要的任務是研究人類知識的性質,分析它的力量和能力。想像捏造了一個實體,但那都是虛構。萊布尼茲站起來說,宇宙是由數學邏輯創造的和諧整體,力才是機械世界的泉源。力是不可分割的單子,構成物質和精神。知識隱含於內心,經驗不能創造知識,它只是使知識明顯起來。
啟蒙運動開始了,哲學從書齋走進市場。盧梭反對科學藝術,他說那是奢侈懈怠的產物,是道德敗壞的根源。人生來平等,返回自然可以使人擺脫腐敗和矯揉造作。關於教育,最好把兒童和社會隔離開,讓他們自然發展。康德對哲學的發展很不滿意,他問什麼是知識?知識如何可能?什麼是人類理性的界限?必須審查人類的理性,並對它進行批判。費希特說研究認識論是哲學中最重要的問題,事物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不是幻想,只有當我們說事物離開我們而獨立存在,才是幻想。謝林接著說,費希特的思想我最懂。但現在我想談談我的思想,宇宙是脫離上帝的墮落,人類最高的職能是藝術而不是哲學知識。施累爾馬哈爾忍不住了,他反對說,費希特的說法站不住腳,思想在對立中運動,永遠不能領悟到絕對的同一,一切東西都是永恆的,以永恆為歸依。上帝是不能被認識的,關鍵是宗教感情。
在黑格爾看來,邏輯和形上學是同一的。但世界不是靜止的,它往前運動,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哲學的歷史就是哲學,關鍵就在辯證法。叔本華說黑格爾是哲學的空談家。世界是意志和表象的,表象上溯到理智,但實際上即意志。求生的意志,是世界上一切鬥爭和苦難的根源,想解脫要信基督或學佛,遁世絕欲,意志消亡。
聖西門肯定一種新社會科學可以消除財產、權力、文化和幸福不平等的分配。人需要一種新的思想體系,這必須是實證哲學,即以經驗和科學為基礎的體系。孔德說,我和聖西門的理想一樣,我們要改造社會。因此我們需要認識社會規律,必須有一種社會科學。為預見而見是我的座右銘。穆勒說認識來源於聯想和歸納,人們應該了解因果律,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要改造心理學和道德科學,快樂在本質上也有區別,伴有思維能力運用的快樂,勝過單純的感官愉悅。斯賓塞說我們注意到演化的過程有三步,即集中、分化和確定。知識是相對的,而能量守恆。
詹姆斯對這些哲學辯解都不以為然,關於一種理論、信仰和學說的檢驗,必須是它對我們的影響,它的實際結果。根據實用主義原理,如果上帝的假設令人滿意,它就是真實的。凡是合理的就是實在的這不對,凡是為人經驗的才是實在的。杜威附和詹姆斯,哲學必須成為道德和政治的診斷和預測方法。世界正在形成,我們必須幫助它完成。思維為人的目的而服務,有用就是真理。尼采說話了,叔本華基本是對的,但生活的本質不是求生的意志,而是謀權的意志,生活本質上是謀求權力,知識只是謀權的工具。今天最大的危險是平等主義,惻隱之心是婦人之仁,各種形式的奴隸制度將永遠存在。
昂立·柏格森出來總結,形上學不能給人關於生命的科學知識,哲學是對實在的直接洞見,我們只有通過直覺才能了解生命和意識。
哲學始於問題,只要問題還在,思考不止,哲學就不會終結。學習哲學的捷徑是讀哲學史。雖然哲學家們還沒有停止爭吵,但你一定能在思想的王國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第一章 希臘哲學
第一節 自然哲學
小蘇格拉底:古代民族中,很少有遠遠超出神話的,希臘哲學從人類簡單的神話開始,演進到複雜廣博的體系。希臘思想家的獨立精神和對真理的愛好是極為崇高、無與倫比的,他們自由地思考著世界的本質和人類生活的目的,首創了數學、科學和哲學,奠定了一切後來西方哲學的基礎,提出了供兩千年歐洲文明回答的所有問題,並給出了答案。
一、本源問題
希臘第一個哲學家——泰勒斯
哲學家小傳
泰勒斯約公元前624年生於希臘的一個殖民地米利都,死於公元前554年和548年之間。他以一個政治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和希臘第一個哲學家而著稱。據說他曾經成功預言了發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日蝕。
哲學思想
泰勒斯:據我觀察,自然有其生命,能活動和變化。一切都是水構成的,大地浮於水上,萬物生於水,復歸於水。
進化論的先驅——阿那克西曼德
哲學家小傳
阿那克西曼德公元前611年生於米利都,死於公元前547年或546年。據說他是泰勒斯的學生或同鄉。阿那克西曼德充滿了對科學的好奇心,據說他是第一個繪製地圖的人,是進化論的先驅。
哲學思想
阿那克西曼德:泰勒斯說萬物都是由水構成的,是不對的,事實上萬物都是由一種簡單的元質構成,元質是無限的、永恆的而且無盡的,充滿了空間。
有一種永恆的運動,這一運動的過程就是世界的起源,我們的世界只是眾多世界中的一個。
從太陽蒸發的潮濕的元素中產生了第一批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某些生物從水中爬上陸地,適應新的環境,人是游魚變來的。一切事務最終都復歸於產生他們的元質,以便重新產生,如此交替,互相轉化。
萬物產生於氣——阿那克西米尼
哲學家小傳
阿那克西米尼(公元前588-524年),米利都人,據說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
哲學思想
阿那克西米尼:我認為構成世界的基質是氣,通過稀釋和凝聚的過程萬物產生於氣。稀釋時,氣變成火。凝聚時,氣依次變成風、雲、水、土和石頭。一切其他的東西,都是由這些東西組成。運動產生變化,而運動是永恆的。
二、數的問題
小蘇格拉底:探討本源問題的哲學家,思考的問題是: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探討數的問題的哲學家,思考的問題是:世界構成的形式和關係是怎樣的?他們是從不同的角度試圖解釋世界。
開創演繹推理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
哲學家小傳
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0和570年之間生於薩摩斯,約在公元前529年遷居於義大利南部的希臘殖民地,最後定居於克羅托那,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個抱有倫理、宗教和政治目的的社團。據說因為社團的政治傾向同當地居民有衝突,畢達哥拉斯逃難,公元前500年死於梅塔彭頓。數學史上普遍認為最先證明勾股定理的是畢達哥拉斯。
哲學思想
數論
我們發現量度、秩序、比例和始終一致的循環,可以用數來表示,沒有數,就不會有這樣的關係和一致性,就沒有秩序和規律。因此數一定是萬物的基礎,數一定是真實的存在、事物的實體和根基,一切其他的東西都是數的表現。
天文學
宇宙是球形的,當中是中心火。行星圍繞中心火運轉,恆星位於天的最高圓頂,下面是同心的球體土星、木星、火星、水星、金星、太陽、月亮和地球。因為十是完滿的數字,因此一定有十個天體,在地球和中心火之間還有一個反地球。
政治
我們的格言是先傾聽後理解。關於人類生活,個人要懂得約束自己,抑制情慾,使靈魂曠達;應該尊重教師、尊重長者和國家的權威。要為國家利益而活,個人服從整體。
小蘇格拉底:畢達哥拉斯是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創始人,由於他的緣故,數學對於哲學的影響一直都是深刻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宇宙是球形的,行星和太陽的運動有關聯,阿爾斯塔爾庫斯斷定地球圍繞太陽運轉,建立了古代的太陽中心說。畢達哥拉斯描述了一個只能顯示於理智而不能顯示於感官的永恆世界,為將來基督教的發展和靈魂不朽說開闢了道路。
三、變化的問題
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赫拉克利特
哲學家小傳
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5-475年)生於以弗所,出身於貴族家庭。他極端輕蔑民主政治,為人嚴肅,情緒悲觀,好吹毛求疵。
哲學思想
對立面的統一
我認為構成宇宙的真正生命是變化的,永恆是虛幻,事物貌似穩定,實際上處於無窮的變化中。萬物變成火,火變成萬物,正如貨物換成黃金,黃金換成貨物一樣。人不能兩次走入同一條河流,因為新而又新的水不斷地往前流動。
創造是毀滅,毀滅是創造。世界為鬥爭所支配,戰爭是萬有之父和萬有之王。沒有鬥爭和對立,世界就會消亡。對立和矛盾統一起來乃產生和諧。對神來說,一切都是美好的。
理性的規律
宇宙過程不是偶然或隨意的,而是由定則所支配。在一切變化和矛盾中唯一常駐或不變的,是位於一切運動、變化和對立背後的規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即邏各斯。
心理學和倫理學
感性知識不如理性知識,眼耳的見證不可靠。沒有思考的知覺不能揭示隱秘的真理,真理只能由理性發現。
人類必須服從普遍的理性,服從萬物的法則。道德意味著守法、律己和控制情慾,就是根據推理的原則約束自己。
任何變化都不可思議——巴門尼德
哲學家小傳
巴門尼德約公元前515年,生於埃利亞。據柏拉圖記載,蘇格拉底在年輕的時候曾和巴門尼德見過面,並受到很多啟發,當時巴門尼德已經是一個老人了。
哲學思想
本體論
一個東西怎么能既存在又不存在?一種性質怎能變成另一種性質?如果說能,那就是無中生有,有能變無。換種說法:如果存在有變化,它一定產生於非存在或存在。如果它產生於非存在,那它產生於無,這是不可能的;如果產生於存在,那么就是產生於它自身,這就等於說,它同它自身是同一的,過去一直是同一的。因此很明顯,存在只能產生於存在,沒有一種東西能變成別的東西。任何變化都不可思議,感官世界是虛幻。
存在和思維是一回事,因為凡是不可思議的,就不存在,思維和存在是同一的,凡是可思議的,就存在。
小蘇格拉底:巴門尼德的學生芝諾,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老師的學說。他說如果一切存在物都在空間中,我們就必須假定這個空間也在空間中,以此類推,以至於無窮。據此,讓我們假定一個物體經過空間而運動。為了穿越某一個空間,必須首先穿越那個空間的一半;為了穿越這一半,它必須首先穿越這一半的一半;以此類推,以至於無窮。總之,物體不能有所移動,運動是不可能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