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安鸚鵡(學名:Poicephalus crassus)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鳥體羽毛為綠色,頭部和頸部為灰棕色,帶有一點橄欖黃。晚成雛。主要棲息地是乾燥及半乾燥的地區,熱帶的低緯度森林地帶,充滿棘叢和樹木的平原、以及松木山林區。主要的食物為種子、漿果、水果、堅果、昆蟲以及其幼蟲等,通常成對活動,繁殖期聚小群,分布於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剛果,蘇丹。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尼安鸚鵡體長25厘米,鳥體為綠色,頭部和頸部為灰棕色,帶有一點橄欖黃;耳羽為銀灰色;喉嚨和胸部為橄欖棕色;背部羽毛為棕色並帶有很寬的綠色滾邊;翅膀內側覆羽綠色,外側飛行羽為藍綠色;尾巴橄欖棕色,尖端綠色;上鳥喙淺灰藍色,尖端黑色,下鳥喙黃褐色;虹膜紅棕色。幼鳥頭部為灰棕色並帶有淺橄欖黃色,胸部和腹部淺綠色,上鳥喙尖端為灰色。外型和棕頭鸚鵡非常神似,不同的是,它們的虹膜為紅棕色,且體型略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潮濕的森林地區和熱帶草原地區。
生活習性
平時大多成對或是以小群體活動,平時會前往山區覓食,藏身於林木間的時候,由於身體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因此肉眼相當難以察覺其蹤跡;有地區性遷移的習性,會視食物的充足與否前往不同的地區覓食,有時候會聚集在地面的水坑飲水個性膽小怕生,平時無法接近觀察;如果受到驚擾,則會整群飛起,並伴隨相當尖銳的鳴叫,如果藏身茂密的林間,則會相當安靜的躲起來觀察情況,以便決定是否要逃走。主要以種子、漿果、水果、小堅果和黍類為食。
分布範圍
中非的喀麥隆東部、中非共和國、蘇丹西南、薩伊北端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季推估在雨季,約為8月到9月之間。其他不詳。是Poicephalus屬中數量最稀少的種類之一,它們不曾出現於寵物市場中,也未曾聽聞有人繁殖飼養。由於在原棲息地的數量相當稀少,黯淡無奇的羽色也引不起飼養者的興趣,因此至今英美並未有飼養過它們的紀錄,在歐洲他們也鮮少為人所知,因此關於尼安鸚鵡的資養非常有限。
亞種分化
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註:尼安鸚鵡圖冊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