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下舊聞考》記載此橋時說,橋旁有石刻“念佛”二字,故稱念佛橋。然而,當地人卻稱為面板橋、面子橋。因何稱面子橋呢?相傳明弘治年間某年春天,壽王到福惠寺進香進香完畢,從寺內出來,時間尚早,壽王欲到香盤寺一游。一路行來,松濤陣陣,鳥語花香,沿途美景,令人目不睱接。壽王的寶馬香車,在古老的香道上徐徐而行。突然,車馬陷進泥潭之中,且越陷越深。壽王無奈只好下車,隨從將車抬過山澗,壽王回頭看了看山澗,自言自語道:“要是有座橋就好了。”聲音雖不大,卻被身邊的管家聽到了。管家眼珠一轉,心中暗忖:要是真的有橋,下次再來就不受抬車之苦了。想到這裡,管家向壽王深施一禮:“多謝王爺建橋修路!”壽王不過隨口說說而已,這么一來,不修倒不合適了,管家進一步說:“王爺就給個面子吧!”面子橋由此而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念佛橋
- 地理位置:程莊鎮東胡家坡村南2里碾子溝上
- 俗稱:碾子橋
- 規格:長14米、寬3米
簡介,規格,
簡介
念佛橋,俗稱碾子橋,坐落於程莊鎮東胡家坡村南2里碾子溝上。民國26年修《灤縣誌》僅載:“碾子橋,在胡家坡莊南,亦名念佛橋。”其對建造時間、結構、式樣及附屬物均未載。《灤南文史資料》第2輯《古橋始末》記古石橋19座,未含念佛橋。此地本無河,只有泄水溝一條順橫泊、粳子地從村東繞流村南,經碾子溝再向西南,環流而入漩河。從程莊至梁泡,碾子溝乃必經之路。碾子溝平時細流涓涓,揭厲可涉;雨季流湍浪急,深不可越。
程莊有寺院,名曰紅寺,規模恢弘,香火旺盛。姜泡亦有寺院,與紅寺同派同宗,多有往來,常共講經說法,交流佛事。碾子溝為兩寺往來之阻障,值紅寺重建之際(時間不詳),議修石橋以利涉。僧眾攜手,共同募疏,十里八村、州內關外之善男信女慷慨施助,共建石橋一座,飛架於碾子溝上。因禪院首事,且利信徒拜佛上香,故命名此橋為“念佛橋”,因橋架碾子溝上,當地亦俗稱“碾子橋”。
規格
念佛橋系東南、西北走向,為大三孔小二孔(似四破五房子結構,即中間三間大,兩旁各為半間)券拱石橋。橋全長14米、寬3米,橋洞券頂最高3米。橋上置裝柱板相間之護欄,柱上端雕桃形尖圓飾,護板浮雕吉祥圖案。橋兩側券石上雕刻龍飾。橋兩端置獅獸四個,昂首蹲坐石座上,雕刻精細,栩栩如生。橋西北端右側樹橋名碣一塊,高一米,上刻“念佛橋”三字。橋東南端左側矗碑四通,一通記事碑,榫接贔屓背,記建橋始末,惜碑已失落,碑記不載。兩通芳名碑,記布施者姓名、堂號及捐款額。一通梁泡村贈送之功德碑。此系四棱碑,上飾碑帽,碑額書“一牛之功”,為賀石橋竣工、褒揚建橋有功之人而立。其高2米餘,截面0.7米見方,重約1.5噸。碑石系一頭牛從山上拉來。其時土路坎坷難行,鐵瓦車笨重不便,一牛負重載單行百餘里,勞苦功高,故功德碑上書“一牛之功”,以傳千載。樹碑附帶為牛記功嘉獎可謂千古僅此。溪流潺潺,“念佛”巍巍,獅獸盡職盡責,贔屓任怨任勞。一組生靈掩映在綠柳碧稼之中,似一幅水彩畫,美不勝收。
石橋竣工後,便行旅,利勞作,近村百姓雀躍歡呼,紅寺香火因之更旺。嘆石橋年久失修,逐漸傾圮,多次暴雨傾盆,洪水泛濫,橋遂毀而交通斷。隨著農田建設和道路規劃,程莊至梁泡低洼彎路漸背,念佛橋作用隨之消失。1962年東胡村拆廢利舊,生產隊將廢橋青石板拉回蓋牛棚建豬舍。至此,曾名揚城鄉、顯赫一時之古橋方消聲匿跡,僅存名於史志。
因乾旱少雨,碾子溝已無水可排,廢溝變為良田。橋之舊址已無跡可尋,無蹤可覓,淹沒於莊稼地中40餘年,無人指點,外人莫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