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忘卻的魅力
- 外文名稱:The charm of forgetting
- 作品出處:出自作者的同名散文集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王蒙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忘卻的魅力
體裁:散文
作者:王蒙
出處:出自作者的同名散文集
作品原文
散文就是渴望自由。自由的表達,自由的形式,自由的來來去去。
記憶是美麗的。我相信我有出色的記憶力。我記得三歲的時候夜宿鄉村客店聽到的馬匹嚼草的聲音。我記得我的國小老師的面容,她後來到台灣去了,四十六年以後,我們又在北京重逢。我特別喜歡記詩,寂寞時便默誦少年時候便已背下來的李白、李商隱、白居易、元稹、孟浩然、蘇東坡、辛棄疾、溫庭筠……還有劉大白的新詩:
歸巢的鳥兒,
儘管是倦了,
還馱著斜陽回去。
雙翅一翻,
把斜陽掉在江上;
頭白的蘆葦,
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
記憶就是人。記憶就是自己。愛情就是一連串共同的、只有兩個人能共同分享的刻骨銘心的記憶。只有死亡,才是一系列記憶的消失。記憶是活著的同義語。活著而忘卻等於沒活。忘卻了的朋友等於沒有這個朋友,忘卻了的敵意等於沒有這個敵意,忘卻了的財產等於失去了這個財產,忘卻了自己也就等於沒有自己。
我已不再年輕,我仍然得意於自己的記憶力。我仍然敢與你打賭,拿一首舊體詩來,讀上兩遍我就可以背誦。我仍然不拒絕學習與背誦新的外文單詞。
然而我同樣也驚異於自己的忘卻。我的“忘性”正在與“記性”平分秋色。
一九七八年春,在新疆工作的我出差去伊寧市,中間還去了一趟以天然牧場而聞名中外的鞏乃斯河畔的新源縣。一九八二年,當我再去新疆伊犁的時候,我斷然回答朋友的詢問說:“不,我沒有去過新源。”
“你去過。”朋友說。
“我沒去過。”我搖頭。
“你是一九七八年去的。”朋友堅持。
“不,我的記憶力很好……”我斬釘截鐵。
“請不要過分相信自己的記憶,那一年你剛到伊犁,住在農四師的招待所即第三招待所,從新源回來,你住在第二招待所——就是早先的蘇聯領事館。”朋友提醒說。我一下子懵了。果真有這么一回事?當然。先住在第三招待所,後住在第二招待所,絕對沒錯兒!連帶想起的還有凌晨趕乘長途公共汽車,微明的天色與眾多的旅客眾多的行李。那種熙熙攘攘的情狀是不可能忘記的。但那是到哪裡去呢?到哪裡去了又回來了呢?似乎看到了幾間簡陋的鋪面式的房子。那又是什麼房子呢?是新源?我去了新源?我去做什麼去了呢?為什麼竟一點兒也不記得?
一片空白,全忘卻了。
不可思議。然而,這是真的。新源就是這樣一個我去過又忘了等於沒有去過的地方。這比沒有去過,或者去了牢牢記住然而沒有機會再去的地方還要神秘。
我忘卻的東西越來越多了。一篇稿子寫完,寄到編輯部,還沒有發表出來,已經連題目都忘了(年輕時候我甚至能背誦得下自己剛剛完成的長篇小說)。當別人敘述一年前或者半年前在某個場合與我打交道的經過的時候,我會眨一眨眼睛,拉長聲音說:“噢……”而當我看到一張有我的形象的照片的時候,我感到的常常只是茫然。
感謝忘卻:人們來了,又走了。記住了,又忘卻了,有的壓根兒就沒有記。誰,什麼事能夠永遠被記住呢?世界和內心已經都夠擁擠的了,而我們,已經記得夠多的啦。幸虧有忘卻,還帶來一點好奇,一點天真,一點莫名的釋然和寬慰。待到那一天,我們把一切都忘卻,一切也都把我們忘卻的時候,那就是天國啦。
作品鑑賞
老年人是健忘的,而有時候他們又不屈服於這種“忘卻”。在這篇散文的開頭,我們看到作者自豪地點數他的記憶是如何出色,記得三歲時的事情,記得國小老師的面容,記得少時背誦的詩歌。當作者“得意於自己的記憶力”時,實際上他的年齡在增長,他的出色的記憶力也經歷著歲月的磨蝕。直到有那么一天,他終於感覺到“我的‘忘性’正在與‘記性’平分秋色”。然而,他並沒有悲傷,而是認識到了來自“忘卻的魅力”。顯然,作者是欲揚先抑的,他先說記憶是如何美好和在人生中的不可或缺,然而,我們似乎又可以很清楚地感覺到,他真正要說的其實是忘卻,他意識到自己的老年將至。在作者的身上,我們感受到的也許恰恰應該是他對待忘卻的態度,沒有哀傷,沒有怨恨,而是在近似閒侃的文字中娓娓道來,平靜中有一絲深深的雋永。
從更深層次上說,忘卻的加劇其實是在暗示一個老人生命的漸漸逝去,死亡也便成了一個盤桓在腦海中無法拭去的思索主題。作者在最後說:“待到那一天,我們把一切都忘卻,一切也都把我們忘卻的時候,那就是天國啦。”是的,這是何等平靜的訴說,他說他要感謝忘卻,忘卻的意義在作者的人生中變得重大起來,它開始具有了非同一般的“魅力”。這顯然是一種智慧,一種老年的智慧,一種關於生存的智慧。
當自然界的規律在自己的身上得以體現時,他明白這一切到來的必然性,並且欣然接受,能夠感受到它的無限魅力。我們從作者的字裡行間看到的是一種生存的哲學,一種適應的哲學,一種樂觀的哲學。作家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了偉大的生存哲理,我們所應接受的或許並不僅僅是關於生活的一種態度,更重要的是他啟示我們學會思考,學會在漫長的人生中怎樣更好地生活。
作者簡介
王蒙,當代作家、研究員。1934年10月生於北平,祖籍河北南皮龍堂村。少年時期即參加了中國人民革命,歷任共青團幹部、文化部長、中共中央委員,並在錯劃右派、摘掉帽子、赴農村鍛鍊時曾任新疆伊犁巴彥岱公社二大隊副大隊長。現任中國作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 文學創作以小說為主,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今發表長篇小說七部,中、短、微型小說集十餘部,評論集十餘部,散文集十餘部,古典文學研究三部,舊詩集一卷,新詩集二卷,並有取自英語、維吾爾語的譯作。 他十九歲開始寫的處女作《青春萬歲》至今一再出版不衰。他的最新作品《我的人生哲學》轟動一時。他的後“季節”長篇小說《青狐》新近問世。《忘卻的魅力》是他的一部散文精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