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葉帚菊(學名:Pertya cordifolia Mattf.)是菊科帚菊屬植物,小枝纖弱,圓柱形,常呈紫紅色,頭狀花序無梗或具1-4毫米長的短梗,總苞狹鐘形,長約12毫米,直徑5-6毫米,瘦果近紡錘形,長約6毫米,寬約2毫米,生長於海拔800-1500米的山地林緣或灌叢中,分布於安徽、江西和湖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葉帚菊
- 學名:Pertya cordifolia Mattf.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族:帚菊木族 Mutisieae
- 屬:帚菊屬 Pertya
- 組:帚菊組 Sect. Pertya
- 種:心葉帚菊
- 分布區域:中國安徽、江西、湖南
- 系:三脈系 Ser. Scandentes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亞灌木,高1-1.8米。小枝纖弱,圓柱形,常呈紫紅色,幼時被短柔毛,後逐漸脫落,節間長3-8厘米。葉互生,疏離,葉片紙質,闊卵形,長5-7厘米,寬3.5-6厘米,頂端漸尖至長漸尖,尖頭長1-2厘米,基部心形或淺心形,有時近截平,邊緣具波狀齒或疏離的點狀細齒,幼時兩面被疏粗毛,老時逐漸脫落,上面綠色,下面呈蒼白色;基出脈3條,有時外面1對之外側有分枝而似5出脈,中脈上部1-2對側脈彎拱上升,網脈極明顯,網眼很小;葉柄短,長2-4毫米,被長硬毛,基部外側顯著鼓凸,內側深凹,凹陷處有密被銀白色絹毛的腋芽。頭狀花序無梗或具1-4毫米長的短梗,通常3-8個在上部葉腋內聚集復組成團傘花序,每一頭狀花序有花4-5朵;團傘花序柄長1-2厘米,密被短柔毛;總苞狹鐘形,長約12毫米,直徑5-6毫米;總苞片約8層,背部和邊緣被毛,有多數縱條紋,頂端鈍或內層的微狹,外面數層卵形,長1.8-4毫米,寬1-2.2毫米,中間數層卵狀披針形,長6-8毫米,寬2.2-2.5毫米,最內層線狀長圓形,長8-9毫米,寬0.8-1毫米;花托平,無毛,直徑約1毫米。花全部兩性,花冠長15-16毫米,花冠管狹圓筒形,長約6.5毫米,裂片線形,略不等長,外反,長8-9毫米,寬約0.6毫米;花葯長約8毫米,頂端具短尖頭,基部之尾畫筆狀,被毛,長約2毫米;花柱長約16毫米,基部膨大,頂部增粗,被短柔毛,花柱分枝短,長約0.5毫米,內側扁,頂端鈍。瘦果近紡錘形,長約6毫米,寬約2毫米,背部微凸,具10縱棱,密被長約2毫米的白色粗毛,上部尤甚。冠毛近等長,粗糙,乾時淡褐色,長10-12毫米。花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800-1500米的山地林緣或灌叢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安徽(黃山、祁門)、江西(景德鎮、武功山及尋烏)和湖南(武崗、新寧)。